1、(完整版)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陶器 陶器是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 2、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或红黑两色的陶器。其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用红、黑、白等颜色进行描绘,再经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 3、原始瓷 原始瓷是在商、周时期烧制成功的,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又不具备瓷器的薄胎半透明的器物。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4、印纹硬陶 指器表拍印花纹陶器,流行
2、于新石器晚期至汉代。据胎质,烧成火候不同可分为印纹硬陶和印纹软陶。新石器时代南方首创,商代发展,西周在长江中下游达到繁荣。 5、白陶 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新品种,是以瓷土或白粘土作胎,因胎中含铁量在2以下,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烧成后的陶器呈白色或接近白色而得名.白陶最早见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 6、加彩陶 加彩陶又称“彩绘陶”,是在已烧成的陶器上再加以彩绘,容易脱彩。春秋战国时期,加彩陶器一般为灰陶器,用于随葬,主要为礼器. 7、画像砖 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的一种表面有图像的建筑用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
3、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画像砖因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是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8、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是简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一般称为简瓦头.最初为半圆形,后演变为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 9、唐三彩 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釉色有绿(铜)、赭(铁)、蓝(钴)三色,故称“唐三彩”. 10
4、、汝窑 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宝丰县。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后期,汝窑成为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专用窑场,制品为青瓷,其釉色为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汝窑烧造御用瓷的时间大约只有20年,作品极少,目前传世的汝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 11、官窑 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12、定窑 定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今天的河北
5、省曲阳县.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也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器,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定窑创烧于隋代,晚唐五代进入初步繁荣时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曾经为宫廷烧造贡瓷,因此身价倍增. 13、钧窑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著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其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 。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14、龙泉窑 龙泉窑是宋代南方青瓷窑系的杰出代表。它兴起于北宋中晚期,南宋至元为其全盛期,明代中叶开始衰落,清至民国虽仍延烧不绝,但已成强弩之末。龙泉窑产品以民间生活日用青瓷为主. 15、青白瓷 青白瓷也叫影
6、青瓷或隐青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 16、青花瓷 指以氧化钴(COO)为呈色剂的彩料,在瓷胎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罩上透明釉,入窑经13000C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的瓷器.古人将黑、蓝、绿等皆曰“青”,故名青花瓷。 17、釉里红 釉里红是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 .它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素胎上描绘图案,施釉后再进窑在1300左右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后,釉下纹饰呈现红色。故名釉里红。 18、卵白釉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高温釉,是在宋代景德
7、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 19、花瓷 花瓷又叫花釉瓷,创烧于唐代新颖瓷器的品种。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壶、罐、拍鼓等,故宫博物院藏唐黑釉斑点纹拍鼓是它的代表作,这种瓷器曾在古董市场出现并称它为唐钧,烧制窑址大多分布在河南。 二、简答题 1、商代陶器的特点 (1)商代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以圜底、圈足和三袋足为主要特征,晚期则流行仿铜器的造型.陶器纹饰五分之四以上为绳纹。 (2)陶器品种较前增多,烧成温度和质量也有明显提高。白陶工艺代表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商代中期出现了印纹硬陶和原始瓷。 (3)除了
8、生产大量日用陶器外,还开始烧制为死者陪葬用的灰陶明器。此外,陶器也开始应用于建筑和冶铸工业。 2、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1)胎土原料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 瓷器以瓷土(高岭土)作胎,二者所含的矿物成分不同,理化性能也不一样。 (2)上釉的不同:陶器表面一般不施釉,吸水性强、透气性强。表面硬度和使用强度差。瓷器一般施有高温釉,使器表面致密化、强度、硬度大幅度提高.吸水率低于1%。 (3)烧结温度不同:陶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700800度,工艺简单. 瓷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1400度,且工艺复杂. 3、春秋战国陶瓷的发展特点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陶瓷制品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陶器仍以灰陶
9、为主,多为轮制。 (2)陶器以平底器和袋状三足器为最多见;日用陶器的品种明显减少。纹饰趋于简单,基本为素面或绳纹。 (3)战国中期,由于丧葬制度发生变化,陶礼器逐渐代替铜礼器随葬,因而仿铜礼器的陶制明器开始成批生产,陶器的纹饰更讲究。并且开始出现代替人殉的陶俑以及各种随葬的动物陶模和动物陶塑。 4、秦汉陶瓷发展的特点 (1)秦汉时代的日常陶瓷用具器皿相对简单,但艺术陶的制作却独具特色。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代表其艺术陶制作的巅峰。 (2)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 。东汉晚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真正的瓷器. (3)秦汉时期的建筑用陶,无论是质量、花色品种、生产规模和烧造技术,
10、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的进步和扩大,有“秦砖汉瓦”之美称. (4)秦汉时期的明器门类多,作为明器的陶塑、陶俑和画像砖数量众多、异彩纷呈,所表现的内容几乎包括了秦汉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地区瓷业的发展 (1)北朝青瓷的生产大约始于北魏晚期,主要产地为河北和山东地区。器物注重实用,器形以日用器皿为主,制作规整,大方耐用。 (2)北齐时期,烧制成功白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白瓷的发明打破了长期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之后彩瓷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受北朝统治者崇尚佛教的影响,瓷器盛行莲花纹饰。 6、隋唐五代陶瓷工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原因 (1)陶瓷手工业发展到
11、公元6世纪,其烧制工艺已经有相当雄厚的技术基础. (2)隋唐统治者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封建地主经济得到繁荣发展,这有利于陶瓷工艺技术的提高。 (3)隋唐的商业和城市经济远远超过前代. (4)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空前活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5)唐朝的饮酒、品茶风气十分兴盛,使得人们对瓷制的酒具、茶具需求量大增,同时对其工艺质量也更为讲究. 7、什么是唐三彩?概述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釉色有绿(铜)、赭(铁)、蓝(钴)
12、三色,故称“唐三彩”。 (二)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 (1)陶瓷业的飞速发展 (2)国力强盛 (3)厚葬之风日盛 (三)唐三彩对后世的影响 (1)直接影响了后世宋、辽、金、元的三彩的生产;也为陶瓷生产从单色釉演进到彩瓷艺术起了先导作用。 (2)唐三彩是青花瓷产生的触媒. (3)是唐重要的外贸商品之一,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陶瓷之路”运往世界各地。“奈良三彩”等海外唐三彩都受其影响。 8、宋汝窑瓷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釉色是青色瓷,其代表色是天青色。釉面有小釉点,泡疏而亮,即“疏若晨星”。 (2)胎是香灰色胎,坚硬、致密。烧造工艺一般采用满釉支烧。 (3)造型:多为洗、尊
13、、炉、盘、碗之类,无特大器,多陈设赏品. (4)纹饰与款识:以釉色温润取胜,一般不事装饰 9、哥窑的主要特征 (1)哥窑釉属无光釉。 (2)“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 (3)“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4)“紫口铁足”的风致。 10、北宋定窑白瓷的主要特征 (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 (2)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
14、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俗称“竹丝刷纹”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3)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划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 (4)芒口是定窑制品的一大特征,芒口处往往镶有金、银、铜的边圈。 11、三国至南北朝瓷业的主要成就 (1)瓷业迅速发展,瓷窑遍布大江南北 (2)工艺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 (3)窑炉、窑具与装烧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4)器型增加,适用范围宽广 (5)白瓷的出现 12、隋代陶瓷的主要特征 (1)北朝末期特别是进入隋朝以后,南北瓷业开始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烧制的器物也明显增多。隋代日用瓷器中壶、罐、瓶、碗等日用器皿也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
15、。 (2)南北瓷窑都大量烧制高足盘,是隋瓷中最具典型的器物。隋瓷上的花纹装饰,除沿袭南北朝时期盛行的莲花纹,还采用朵花、草叶、卷叶纹,在布局上并巧妙地加以穿插、替换、组成新的图案。隋瓷的纹饰题材虽似较单调,但由于构图布局多变而显得整齐精巧。 (3)隋代瓷器的装饰手法有印花、刻划花、贴花多种。 (4)隋瓷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胎色因产地而异,以灰白色居多。釉为青色,青中泛黄和黄褐色者也为数不少。 (5)隋瓷多为用支具支托叠烧,已出现筒形匣钵。 13、唐代陶瓷的主要特征 (1)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瓷器烧造迅速发展。瓷器的器类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制作精细,远远超越前代. (2)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
16、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3)因为制瓷工艺的改进,瓷制器皿品质的提高,瓷制的实用器皿就大为发展起来并部分的代替了金银用具. (4)唐代的陆上与海上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使了瓷器的发展,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以及西亚文化的影响,瓷器的造型、纹饰也吸取了一些外来的因素。唐代厚葬之风很盛,主要作为随葬用的三彩器,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上述种种因素形成唐代陶瓷器的特有的风貌。 14、唐代陶瓷工艺成就 (1)我国烧瓷业发展到了唐代,出现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并出现了评品瓷器高下的专著陆羽的茶经,瓷器的生产有了很
17、大发展. (2)匣钵的使用是唐代瓷业装烧技术的一个重大贡献.中唐以后,匣钵的创用,使越窑成为一代名瓷,促成了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的新发展。 (3)釉下彩是唐代制瓷工艺的新成就之一。 (4)花瓷的出现是唐代陶瓷工艺又一大成就。 (5)唐代陶瓷生产中的另一突出成就就是一般俗称唐三彩的陶器迅速发展. 三、论述题 1、从陶瓷的造型、装饰、釉色等方面着手,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分析唐代陶瓷的主要成就及其美学风格。 2、从陶瓷的造型、装饰、釉色等方面着手,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分析宋代陶瓷的主要成就及其美学风格. 唐,无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南青北白”的陶瓷产业格局的内涵的是南北星罗棋布各
18、窑口的集体兴旺;中国白瓷的真正成熟:“类银类雪”;和南方青瓷艺术渐入佳境:“类玉类冰”;三彩釉陶达到了中国古代陶塑和陶器低温釉彩的艺术巅峰,其形态饱满、造型准确、肌体刻画强劲有力、色彩瑰丽缤纷,充满人性活力;长沙窑的釉下彩淳朴飘逸,开写意水墨之先河,潇洒豪迈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且首创和高温釉下彩瓷绘,为后世彩绘瓷的发展积累了经验;鲁山和郏县的花釉瓷亦是异彩斑斓,为中国色釉瓷之先声。 唐代崇文尚武个性飞扬”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对内发奋图强、不断进取。唐人文化底蕴厚重,喜好饱满和阳刚之美。 因此,唐代的陶瓷造型往往圆浑饱满、器宇轩昂,显得气势磅礴。它促使人们思维观念的升华,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存空
19、间的扩展。例如唐三彩马俑的特征鲜明,马的形体比例协调,肌肉刻画的丰满而结实,向外渗透出强烈的力量感,或仰头长啸。或闲庭信步。或豪放奔驰。或负重坚韧,以内在之劲而发外在之形,举首顾盼间无不散发出逼人的英气. 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王朝,对各种思想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喜好热烈而浪漫的情调,崇尚豪迈不羁的气派。这对当时陶瓷釉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唐代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南青北白(所透露出天真自然的本色美,还敢于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品种,完善和进一步发展出了黄瓷、花瓷、唐三彩等名品。其中以唐三彩最为著名,它除了大气写真的造型外,
20、主要以绚丽夺目、色彩斑斓、相互浸融,动感十足、富于韵律的釉色形成现实内涵与强烈浪漫风格的绝妙融合,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许多波斯人、阿拉伯人甚至非洲人居住或往来与丝绸之路.由于唐人的高度民族自信和开阔的文化胸怀,能够汲取异民族的文化精髓为己所用,因而出现了大量从造型、图案、装饰上带有明显异域风貌的陶瓷器具。 宋朝 因鉴于唐朝武人跋扈、藩镇作乱的教训,采取了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文治主义政策! 士大夫知识分子在社会活动中比较活跃,而其精神趣味弥漫着幽古内敛的格调,而且宋代较为重视旧有传统的恢复,由此,宋朝的陶瓷造型追求恢复古制,讲究清逸典雅! 尤其是官窑瓷器,大量生产仿古铜、古
21、玉的器形,其造型古朴雅致、格调规正。此外,宋代官窑还大量烧造仿鼎、炉、鬲、觳等礼仪雅器的陶瓷器物。宋代民窑瓷器的造型也受到影响,但相比更灵活实用一些。如在宋代各地窑场广为烧造的,以小口、丰肩和瘦颈为特点的梅瓶造型,瓶肩丰腴,瓶身纤细,瓶腹以近乎直线的趋势内敛,犹如窈窕淑女,娇艳却不显轻佻,端庄又不失妩媚.给人以圆润修长轻盈俏丽的感觉. 宋朝统治阶级极为宠信、清虚玄远、清净无为的道教,推崇、修身养性、平易质朴的程朱理学。因此,在陶瓷釉色上追求的是一色纯净,反对人为藻饰。而其色泽之柔和纯美,达到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峰。如代表宋朝官窑中极赋盛名的汝窑青瓷清雅湿润的天青釉,色彩介乎蓝色与绿色之间,蕴涵着一
22、脉水气,仿佛雨后初晴湛蓝的天空。而哥窑的开片釉,则是利用胎釉烧成收缩不同的缺陷而成的杰作,宛然如玉的釉面上,丝丝裂纹,交错如网,如同晶莹的冰面上划出的袅袅冰痕,妙趣天成。当然宋朝也有钧窑瓷器的灿若朝霞的窑变釉,但器表缕缕绚丽绯红,仍是属于自然天成,钧瓷所谓入窑一色“出窑千色即是指此.因而其在灿烂之中依旧透出静谧,于变幻之极复归平淡。 质秀繁多的装饰手法 宋代大兴文治,虽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武备松懈。结果面对邻国强敌入侵而束手无策.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为了逃避现实或迷恋于世俗田园、花间的情趣、或寄情在世外山水花鸟的自然风景。因而宋代的陶瓷装饰往往追求的是细致工整,奇巧精美的艺术风格。其装饰手
23、法远比唐代丰富。又如磁州窑在装饰上巧妙地利用化装土和色彩的反差,在器表进行黑白相间的工笔图画,彩绘题材非常广泛,既有花鸟鱼虫,又有诗词人物,并且辅以刻剔的技巧。创造出对比强烈、清丽明快的装饰效果。 宋代青白瓷堆塑瓶,其装饰手法更是集浮雕、堆塑与一身。工艺精巧、层次繁密、甚至对于人物的表情、云月的掩映都精雕入微.在装饰布局上疏密有序、层层相济、透出隽永清秀的精神风貌。1。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简述晚明清初青花笔筒的绘画特色笔筒,装笔之容器,属文房系列.明代时有,清朝较为多见。制作最精致的笔筒是清三 代时期,即康、雍、乾。尤其是青花笔筒,此时期的青花用料已改用国产的钴料,较为
24、平稳, 青花有层次感,康熙时期多达七八层,远山近水一目了然。 清代瓷器的彩绘图案装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纹样,另一类是以花鸟山水、人物 故事等为主题的图案画面.其中康熙时期的人物画内容,除了习见的婴戏图、八仙祝寿图等 外,戏曲故事画特别盛行,例如水浒 、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等等。在画风上,因受陈老 莲画派的影响,线条老辣,人物面部都有不端正的感觉。康熙时期更流行在瓷器上书写整篇 文章,如出师表.赤壁赋等内容;雍正时期,宣扬伦理的内容和渔樵耕读等主题较多。 在画风上,除了沿袭康熙的画法外,已逐渐显得规整,而且人物面部往往施用淡赭晕染.至 乾隆时,人物故事画的画面也逐渐减少了。 宫廷里大多用的是
25、烧制精致的官窑笔筒, 带有六字楷书或四字篆书年款, 普通百姓用的 是烧制做工一般的各式花样的笔筒,绘画较粗放,大多不带年款,带年款也是较随意地书写 本朝代年号。2。简述万历铁线描的特征“铁线描”是中国画中所称的“高古十八描”笔法之一,用细线表现图案画。绘画风格 比较粗犷,其绘画方式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青花“铁线描瓷器,为官窑青花器中的独特品种,存世量稀少。 明代青花铁线描技法中的铁线描人物约在明代万历年开始,线条外形状如铁丝。 明清青花铁线描瓷器器型有:盘、文房用具、瓶茶壶等.款识有“富贵佳器” 、 “白玉斋” 等,还有双圈款、图案款或无款。图案有大量的历史人物故事,如“携琴访友图” 、 “高
26、士抚 琴图”等.3。简述民国时装粉彩瓷器的时代特点民国时装人物画瓷器展现了民国初期的新时尚,在瓷绘上采用了艳丽而丰富的新粉彩 技艺,使中国瓷器人物画展现了划时代的新面貌. 时装人物画瓷器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新文化的兴起,使得女性得 以解放,在生活方式上有所改变,不再像封建社会那样生活。 它主要作为婚礼嫁妆和喜迁新居的陈设品。 瓷器上的时装人物画有着丰富的题材内容:有时髦女子拉风琴,摩登女郎出游等等画 面,并且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以“花园洋房为背景,洋式用品占有不少 位置,反映出这一时期时尚风俗的演变。2、论述题(每题 35 分)1、论述清三代的青花风格与时代特色“
27、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因其清雅高贵,这种白底蓝 彩、 千年如新的瓷器, 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抹幽兰。 清三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 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三代”瓷器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这三位皇帝,康熙仁厚大度,雍正 严谨精细,乾隆潇洒倜傥。三位皇帝的性格差异不但表现在各自执政风格中,还影响到了瓷 器的制作。那些制作精美、品种丰富的瓷器,或古拙,或雅致,或华贵,既一脉相承又风格 迥异. 一、康熙时期 康熙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达,国家强盛,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不一 致,个别器
28、物口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很细腻。早期多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 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 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薄厚适中, ,注重修胎,断面有如 “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的“明珠料 ,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无漂 浮感,明净清朗,艳而不俗,与清代其他各朝青花有很大区别,时代特征鲜明,被人常称为 “翠毛蓝”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 普遍采用平切,切削平整,釉面光泽深沉含蓄, 。这一时期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 泛晕散,也有淡描青花。 康熙青花不仅造型优美而且纹饰也有着独特的表现才能和创造精
29、神.纹饰题材广泛, 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 早期青花款识一般不书帝王年号,中期多帝王年号,均为楷书,晚期青花既有三行六 字,也有双行六字,后再往往不画双圈。此外还有仿写明宣德、成化、嘉靖等古款器物二、雍正时期 雍正时期步入了清代盛世,制瓷工艺发展到历史的新水平 1、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 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 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 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
30、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 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麻离青较多,创新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 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呆板扁 长,图案化。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 “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伪托款,以 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 都有。三、乾隆时期 乾隆一朝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1。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
31、,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 定。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康熙青灰,乾隆色鲜。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 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 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 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 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 印盒、小瓶等。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开始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
32、如百鹿、灵芝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 款. 清三代瓷器体现出康熙的大度与豪迈,雍正的精致与静雅,乾隆的华贵与辉煌,它们是 皇室的艺术, 传达着每一个帝王心性品格与艺术修养, 它们又是一个辉煌时代社会文明的结 晶,凝结了无数劳动者的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2、论述斗彩、五彩、粉彩的产生与衰落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 种。 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 沉稳老辣的色彩, 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清代康熙的斗彩瓷器虽也有极佳的制品,但多数不及成化斗彩那么精致娇艳. 斗彩发展到
33、雍正时期,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从纹饰布局到色彩配合,以及填彩 的工整,比明代又前进了一步。器类更多,除了小型器皿外,有壶、洗、盂和瓶、尊之类的 大型器.雍正斗彩的突出成就有二,一是仿制成化斗彩的成功,另一个是由于雍正时期盛行 粉彩改变了过去单纯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工艺,成为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 合,使得图案更显得艳丽清逸了。 在色彩上,由于康熙以后以金为着色剂的所谓“洋红”即胭脂红的盛行,一些过 去用矾红着色的工艺改用胭脂红,因而使斗彩器显得更为娇艳. 雍正斗彩的花鸟人物图案, 釉下以青花勾线, 釉上所填的各种色彩都基本上正确地 填在框线内,不越出范围,达到规整的地步。 在图案的设
34、计上,明成化斗彩以疏朗、秀丽为其特色,而嘉靖、万历以后的青花五 彩器,则基本上以繁密、艳丽取胜。清代康熙斗彩仍然带有明代的遗风,十六子婴戏图、龙 凤、团花的纹饰往往布满全器,但雍正斗彩则和粉彩相似,基本上以花鸟为主,而且又返回 到明成化的风格,趋于清逸。其中,特别是风竹碗,寥寥几笔风竹,给人以淡雅的感觉。 乾隆以后, 斗彩瓷器虽然仍然盛行, 在图案上更多团彩, 但已无什么特殊的创制了。 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 叶无反侧”、”四季 单衣” 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五彩指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五彩瓷并不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 多
35、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 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明和发展, 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 并进行了多次重大 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皆以青花代之,称“青花五彩 ,成为独 特的时代特征,以嘉靖、万历五彩为代表。嘉靖、万历五彩施彩特点是:大量采用釉上矾红 和釉下青花二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多用黑彩或赤褐色线勾描纹样轮廓,画面 浓重艳丽. 清代五彩以康熙最负盛名,除常用的红、绿、黄、褐、紫彩外,还新配制了釉上蓝 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
36、彩也广泛应用,使色彩更为瑰丽多姿、浓艳夺目。康熙五彩除在 白瓷地上彩绘外, 还在各色颜色釉器及各种瓷地上施彩, 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雍正时期,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所见多为小件器,画意较精细,不似康熙五 彩粗犷豪放. 乾隆以后则基本上不见单独的五彩瓷器,而多与粉彩、珐琅彩等并用。粉彩创始康熙晚期。是在烧成的白釉器物上绘画纹样,用低温二次烧成。呈色娇艳 淡雅,故称为“软彩 。 康熙的粉彩处于初创阶段。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 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 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雍正粉彩的特 点是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 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 突 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的烧成火度较低,所用彩色比五彩更多,因而比五彩更 为娇艳,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图案画面有花鸟、人物故事和山水画,尤以花卉画为主。 乾隆粉彩生产工艺,达到了中国制瓷的高峰。一是品种齐全。二是装饰技法丰富多 样.三是绘画艺术之高。四是器型制作精美.同时还烧制了大量模仿各类工艺品及动植物的 粉彩“象生瓷” ,其造型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嘉庆粉彩总体水平已不能和乾隆比美。逐步走向衰退。其中“慎德堂” 、 “退思堂 、 “大雅斋是清代中晚期粉彩器物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