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历史基础与重点知识
一、阶段和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六大阶段、阶段特征:
朝代:夏商接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西东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元、明清。
理清朝代建立灭亡的时间和相关事件。(附表一)
一、先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远古 —— 战国。
二、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
战国秦汉时期(前475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阶段。这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初步发展和封建大一统时期。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220年——589年。
四、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581年——907年。
五、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907年——1368年。
六、明、清(前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1368年——1840年。
中国近代史
一二二二四七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四条基本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七个历史阶段:
近代七个历史阶段——阶段名称、时间界限、重大事件: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初)
大事:⑴鸦片战争⑵第二次鸦片战争⑶太平天国运动⑷新思潮萌发
2.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初-1901年)
大事:⑴洋务运动⑵戊戌变法⑶义和团运动⑷中法战争⑸甲午中日战争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⑺清朝政局的变动⑻边疆危机⑼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⑽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朝覆亡和北洋军阀前期的统治(20世纪初-1919年)
大事:⑴辛亥革命⑵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⑶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⑷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⑸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共成立和国民大革命(1919.5.4-1927.7.15)
大事:⑴五四运动⑵三次中共的代表大会⑶三次工人运动的高潮⑷国共合作(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到合作完全破裂)⑸北伐战争
5.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7.15-1937.7.7)
大事:⑴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⑵工农武装起义、工农武装割据和建立苏维埃政权⑶围剿与反围剿、长征⑷日本侵华⑸抗日民主运动兴起、高涨和国共走向第二次合作
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7.7-1945.8.15)
大事:⑴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走向反动、形势恶化
⑵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以斗争求团结、坚持抗日,建设抗日根据地
⑶日本:全面侵华、诱降政策,殖民统治,彻底失败
7.人民解放战争(1945.8-1949.10)
大事:重庆谈判、重庆政协会议、全面内战、制宪国大、民主运动、土地改革、经济崩溃、北平谈判。
解放战争的五个阶段:
⒈粉碎全面进攻——1946.6-1947春——⑴毛泽东关于“纸老虎”的论断⑵作战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⑶作战方法-运动战为主。
⒉粉碎重点进攻——1947春-1947.6——⑴陕北、山东解放区⑵陕北四战⑶孟良崮战役
⒊战略反攻——1947.6-1948.9——⑴三军挺进中原⑵解放石家庄收复延安⑶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⒋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基本消灭敌人主力1948.9-1949.1
⒌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1950夏——⑴渡江战役⑵追歼残敌 1951年祖国大陆全部解放
中国现代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阶段划分:
1、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建国、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三大改造、一五计划。
2.十年探索:1956年底-1966.5——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曲折——走弯路,左倾错误——反右扩大化、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 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十年内乱: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4、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主题——改革开放,巨大成就。
世界史近代史: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到俄国十月革命(14、15世纪——1917年)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一、资本主义产生时期: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4、15世纪——17世纪中期 出现萌芽、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荷兰建国。
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英国工业革命完成。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期。
三国革命、封建改革、启蒙运动、殖民扩张、拉美革命、东方落后。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从工业革命完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前期到19世纪70年代。
工业革命、维也纳体系与1848年欧洲革命、殖民扩张、五国革命与改革、社会主义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四、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六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瓜分全球、全球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阶段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年-1945年)
二、两极格局时代(1945年-20世纪90年代初)
三、两极格局之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
现代史大事1.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一战后经济恢复,繁荣;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广泛推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历程(恢复、黄金时期、滞胀);日本、西欧崛起;
2.社会主义曲折前进——十月革命;苏联的成立和建设;二战后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瓦解;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失败;苏东剧变;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辉煌成就。
3.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绥靖政策祸水东引;冷战与两大阵营对抗、美苏争霸;和平演变。
4.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三十年代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和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韩,新,印,中),联合国与国际联盟。
5.其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变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
二.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战国:韩非子提出理论。
秦朝:秦始皇建立制度,皇帝三公律郡县,小篆控思又愚民。土地私有三统一,南北出兵筑长城。
西汉:巩固制度,
改官王国强法制,尊儒崇法建学校。出击匈奴平南越,改钱盐铁工商税。
隋唐:完善制度,三省六部科举制。
北宋:加强制度:禁军分三释兵权,枢密更戍选精壮;三分相权枢密军,副相行政三司财,通判监督文知州。路设转运管财权,上派司员死刑审。
元朝强化:中央省院台,分掌政军监,地方设行省,官员中央派。宣政管教藏,巡司治琉球。
明清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行省三司分立,统兵权五府掌管,大明律经济立法,设厂卫皇帝控制,控思想八股取士。
清朝军机处与文字狱。
中国古代重要制度:
奴隶制时代:贡赋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初税亩、相地而衰征。
秦汉制度:西汉刺史管监察,东汉州牧掌军政;郡国并行封两级,王国割据削集权,推恩附益除威胁;察举选官含征召,孝廉却被门第换。编户齐民租赋役。
北魏均田制:国控土地按人分,生产发展保赋役。
隋唐制度创新:三省六部科举制,均田租调两税法。
三省六部制:中门尚,拟审执;吏户礼,兵刑工,隋开创,唐发展,有牵制,有监督,体系严,效率高,强统治,弱相权。
隋唐兵制:兵农合一府兵制,经济基础是均田,玄宗推行募兵制,兵将隶属成军阀。
租庸调制:交谷为租绢布调,绢布代役叫做庸,保证时间减负担,收入保证府兵固。
两税法:户税地税按资田,杂税杂役全取消,两次收税分夏秋。税制统一保财政,标准改变松控制,扩大税源增收入,减轻负担大进步。
一条鞭法--并为一条摊入田,丁田多寡收银两。重大改革减负担,依附松弛利商业。
摊丁入亩(清朝)——人丁固定税入田,统一征收地丁银。废除人头松控制,工商发展人口增。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规律:(1)由繁杂到简明;(2)征税标准由依据人丁转向依据土地和财产的多少;(3)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4)由牢牢控制人口到人身依附走向松弛;(5)商品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隋唐:
隋文帝:文帝废九品,考试选官员。
隋炀帝:炀帝创进士,形成科举制。
唐太宗:贞观增科目,进明最重要。
武则天:则天加人数,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玄宗提地位,主考用高官。
评价:抑制门阀扩官源,提高素质强集权。
宋朝:三级考试,天子门生,科目减少,录取增加,糊名防弊。
王安石改革科举:废除明经诗赋,三经直接授官。
明朝:八股取士——命题,答题,文体,奴仆。
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
少数民族制度:
猛安谋克制、蕃汉分治制度(南面北面,权小权大,汉族民族)、改土归流制度、八旗制度。
改土归流制度:明朝开始推行,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雍正帝时基本完成。内容——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云贵川桂),改土司官员治理为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治理。意义:改-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割据纷争的状态;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归-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流-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当地的发展。
苏联两个政策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四制)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制、企业收监制。
新经济政策:粮食税、商品贸易、按劳分配、恢复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评价:直接过渡,改为恢复经济再过渡。
新中国重要制度:
政协制度:1949,北平政协会议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宪法内容,体现原则,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新桂宁藏。
一国两制:1984,六届人大二次会议。1997,1999港澳回归。台湾军队,外交权利。
三.古今中外重要改革
1、商鞅变法:坐农功书、量县井。
坐--连坐--“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农--重农--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功--军功--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书--烧书--“燔诗书而明法令”。
量--度量--统一度量衡。
县--县制--废分封,行县制。
井--井田--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最本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俸禄均田,迁都汉化。(04年不作要求)
庆历新政:1043,整吏治。严考核,限恩荫,强举选,轻肃信。
2、王安石变法:青募农方易,保甲将兵法,明经诗赋废,三经直授官。军强收入增,官反新法废。
3、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内容:政治-县身权;经济-土税资;军事-征军侵;文化-改教才。
4、俄国1861年改革:
5、美国罗斯福新政:
6、戊戌变法:
1898.6.11-9.21,百日维新。内容——言构裁旗;局奖算邮;营操征海;学废译留。
评价:性质;进步;爱国;启蒙。局限——寄托皇帝,脱离群众。
7、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本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措施——农村(1)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3)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城镇化。
城市: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改所有制(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2)改管理体制(变高度集中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1)1979年,闽粤两省优惠;(2)1980年,设四个特区(深珠汕厦);(3)1984年,开放沿海14市;(4)设四个经济开放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闽南(厦漳泉地区);1988,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1,设浦东开放区。(5)开放内地。
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四.措施
中共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措施?——三三制,大生产运动、双减双交,整风运动。
新中国建国初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措施?——三大运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恢复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没收资本,发展工农业生产,合理调整工商业。
归纳:中共三个时期经济严重困难——原因及克服困难的措施:四十年代初,五十年代初,六十年代初。
1951年中国中央政府的三反运动——贪浪官。(反贪污、浪费、官僚主义)
五反运动——贿偷偷盗盗。(反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盗骗国家财产)
新中国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措施?
政策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
邓小平两次整顿的措施?1975整顿和1977整顿。
五.现代化(工业化,民主化)和全球化
工业化: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及原因。(产生——发展——短暂的春天——缓慢——快速发展——急剧萎缩——濒临崩溃——恢复——完结。)民族资本主义的演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中国的工业化:七届二中,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建设成就,新时期(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有两个主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全球化的几个重要步骤: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市科金跨)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全球化的影响: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理的地位。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也给一些国家的社会安定和平稳定带来威胁。
三大区域新经济集团?
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关系?
知识经济和科持续发展。1992,里约热内卢会议。
现代化:中心内容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中国现代化在近代史上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观念的变革。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工业,技术,军事,教育四个方面都开始了近代化的起步)。清政府也不自觉地开始了现代化的活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是清政府的活动)。虽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却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了推进作用。辛亥革命,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都大大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完成现代化。国家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中国近现代民主制度的进步: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者。近代的进步宪法三部?新中国——政协、人大、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六.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延安整风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是世界史上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是欧洲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早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14-16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所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在西欧各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高度发展。其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内容——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作用——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局限——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晚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宗教改革: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政治运动。作用——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核心内容——理性主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内容:(1)四提倡四反对;(2)指导思想:民权、平等、进化论;(3)后期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知识分子受到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社会主义思想为知识分子说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延安整风: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世界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七.主流思想与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儒家学说:孔子、董仲舒、朱熹。
支流思想:百家争鸣,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顾黄王)
中国近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中共三代领导人的理论贡献:
〈一〉毛泽东思想:如何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探索。
〈二〉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三〉江“三个代表”的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三大经济思潮:
重商主义(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最盛行)
自由主义(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盛行)
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开始,二战后盛行)。
三大政治思潮: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潮)、
理性主义(启蒙运动)
马克思主义(工业革命之后诞生、发展。内容: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其核心思想。)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原规代推推——原理,规律,取代,推动,推翻。
思想的融合:
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理学,以儒家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拜上帝教:来源于基督教、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
民主与法制思想:
(1)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思想和措施。法家、秦律、大明律。
(2)启蒙运动中的法制思想:三权分离,主权在民,社会契约,法律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中国近代法制建设历程:《临时约法》、新文化运动。
(4)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启示。
八.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普遍性的原因:安力系环交人(安定,生产力,生产关系,环境、交流,人民)
(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社会安定)
(2)生产力进步(工具改进、水利兴修)。
关中三大水利工程(郑国渠、六辅渠、白渠)。 桔槔,芍陂。 都江堰。
(3)生产关系的变革或局部调整(如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封建社会多个时期统治政策的调整、改革)。
(4)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5)民族间、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有利的地理资源环境(气候、交通、土壤、水利、矿产等)。
(7)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力作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动者的因素、北民南迁等)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安移策环(相对安定;北民南迁,民族融合;政策,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优势--热量充足,降雨充沛,土地肥沃,交通便利……)
近代现代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政策、资金、交通(或位置)市场、资源(包含能源)、劳动力、技术。—-
二战后一些国家(如韩日新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改军外人科策(社会改革,稳定秩序;非军事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得到外国的帮助,如日本,联邦德国得到美国的扶植;人的因素:劳动者素质高,人民勤劳等;重视科技,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政策上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
九.中外交往、交流和外交政策、成就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史实:
一、秦汉时期:1.两汉与朝鲜,日本,越南建立起交往。2.光武帝赐金印。3.西汉时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5.甘英--大秦--波斯湾。6.166年,安敦使者。中欧直接交往的最早史实。
二、隋唐时期:1.交通——陆路分东西,长安大都市;海路广登扬,远达波斯湾。2.史实:六国通好,互遣使节,五位使者,沟通交流;新罗留学,日本改新;天竺送树,波斯求援,罗马医杂,非洲交往;十数传印,纸到大食。
三、宋元时期:1.北宋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贸易,征收商税。2.南宋设蕃坊,鼓励外商。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3.辽、金也有外贸。4.元朝,棉纺传高丽。马可波罗,列班扫马。
四、明清时期:1.郑和下西洋。2.抗倭。3.葡萄牙占据澳门。4.荷兰占据台湾合郑成功收服台湾。5.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6.闭关政策。7.公行——政府特许的统一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五、中国人看世界:以郑和、徐光启、林则徐、新文化运动为典型来掌握。
六、中国走向世界: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成就?
五十年代:
七十年代:
改革开放:
一五日万隆,灶屋倒人民;恶大席正交,望盟三边开。
英国光荣孤立,美国中立政策。
现代中美中日关系。
十.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割赔开关
两个附件——三项特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住权。
《中美望厦条约》——兵船巡查贸易,建教堂医院。
《中法黄埔条约》——传教修坟清保护。
《天津条约》——驻赔开游行
《北京条约》——认割赔开工
《中法新约》——认开铁军
《马关条约》——认割赔开开开税
《辛丑条约》——赔划拆守,惩禁改订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条约:瑷北分改,爱多南北;北京江岛(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勘京四四,改订七万。
《二十一条》——旨在灭亡中国的条约,日本据此实现了对中国的独霸。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获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权利。
十一.科技进步和科技革命
工具:桔槔、筒车、翻车、水排、曲辕犁
工程:长城、关中水利工程(郑国渠、六辅渠、白渠。) 都江堰,大运河、邗沟。芍陂、灵渠、隋朝工程(两都,仓库、运河、驰道。)
四大发明:出现、使用、传播、影响。
一、造纸术:(1)西汉前期发明纸。甘肃天水放马滩。
(2)东汉蔡伦改进纸;
(3)魏晋时,纸取代简牍,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
(4)外传:四朝日十二欧。
二、印刷术:(1)隋唐有雕版印刷;(2)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3)四个世纪后欧洲有活字;(4)明清时出现双色套印,并有了彩色印刷品。
三、火药:(1)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制作方法;(2)唐末,开始用于军事-火箭;(3)北宋,有纸火药的专门机构;(4)南宋,发明突火枪;(5)13世纪传阿拉伯,再传入欧洲。
四、指南针:宋代航海已普遍使用指南针。13世纪传入阿、欧。
科技巨著:医学、天文历法、总结性的巨著。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条件、标志、特点、影响。
时间:第一次: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840年前后完成。
第二次: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二世世纪初完成。
第三次: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至今仍在继续,方兴未艾。
条件: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前提: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条件:资金(殖民掠夺,圈地运动);劳动力(圈地运动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市场(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技术(工场手工业发达,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第二次: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广泛确立。
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全球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科技方面,科学理论的重大进展(电磁学理论,电磁感应现象等)。
第三次: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相对论);社会需要(战争、争霸、竞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推行。
标志:第一次: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为标志。蒸汽机广泛应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同时,内燃机及新交通工具,通讯技术,化学工业等也得到迅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以及遗传工程、分子生物学,人工合成材料等高新科学技术为标志。
特点:第一次——从英国开始;从棉纺织部门开始;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第二次: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开始;科学与技术紧密联系;有的国家(德国、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三次: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学与技术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多细深,一方面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影响:第一次——高固变兴城联统属(提高生产力,巩固资本主义各国统治基础,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工人运动兴起,开始城市化进程,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提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垄断产生(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不平衡性加强;扩张加剧;矛盾激化;形成两大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结构(三大产业比例)和生活结构(衣食住行)发生变化;国际经济格局将要调整。
重大发明、成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原子弹(1945),计算机(1946),晶体管-美国;核电卫星加加林-苏联;航天登月DNA-美国。中国参加: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中国古代先进文化的代表:
1.干支计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计日方法。
2.《周易》一书首先提出“地理”的名称。
3.《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
4.春秋战国时期的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5.《考工记》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6.春秋时历法确立十九年七润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7.西汉时耕犁上安装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
8.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纪录。
9.张衡制作地动仪,比欧洲人早1700多年。
10.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11.“祖率”比外国早近一千年。
12.僧一行制定《大衍历》,标志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一行也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13.唐高宗时编订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14.唐朝的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的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早六七百年。
15.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6.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
17.郭守敬编《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
18.《徐霞客游记》中对石灰熔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两个世纪。
19.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20.唐朝造船能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北宋李诫著《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
21、古代重要建筑成就:长城、运河。
《营造法式》、白马寺。
辽代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近代卢沟桥。
三大石窟:云冈、龙门、敦煌。
新中国各时期重大建设和科技成就:
※ 一五期间:一汽二机三鞍钢,一桥二铁三公路。
※ 十年探索:五百六十武包铁,石油自给三油田,压弹牛素兰兰路。
※ 十年文革:湘黔二汽南京桥,氢弹卫星杂交稻。
※ 新时期:坝铁煤路粮棉企,算星箭撞核飞船。
世界近代现代科技成就:
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从天文学的革命开始,天文学的革命以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为标志。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十二、战争与和平
英国获取殖民霸主地位的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美德意统一国家的战争:
民族解放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
根源、过程、战役、会议、影响。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国际联盟: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巴黎和会,其中建议建立国际联盟。1920年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国际联盟盟约宣称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实际上是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如处理日本入侵中国东北问题和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问题,体现了英法的意志)。美国借故未加入国际联盟。1946年解散,它存在26年,为联合国提供了许多方面的有效经验。
联合国: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1945年春,五十个国家代表在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10月,联合国成立。1946年1月,联合国开始正式工作。同年,召开第一届联合国大会,以后每年一届。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中、法、苏(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联邦取代)、美、英。《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又规定安理会在决定实质问题时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因此,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对安理会决议拥有否决权。联合国成立以后,受到美国的长期控制和操纵(如朝鲜战争,组成联合国军),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联合国不再是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如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三.国际关系格局
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战胜国处置战败国,调整列强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的国际关系体系。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一系列条约而形成。包含巴黎合约(以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为主体)和华盛顿会议签署的《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的精神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的国际关系秩序。它建立在美苏势力均势的基础上,又成为两极格局。实质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它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二十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苏东剧变,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形势:总体趋势走向缓和,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存在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
十四、中共党史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割据道路三结合——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一、 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把握四次统一战线的背景、内容、作用)
二、 武装斗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三、党的建设;延安整风,七届二中全会,五七整风,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个代表,保先教育。
四、土地革命(掌握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总路线、双减双交、《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联产承包。以上各时期土地政策的具体内容和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土地所有制性质和影响。)
五、根据地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八块及领导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措施,解放区。
六、中共会议:
※ 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⑴决定建党⑵通过党纲——党名、奋斗目标⑶中心任务⑷选举 意义——焕然一新(指导、目标、利益)
※ 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⑴制定民主革命纲领⑵指出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⑶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⑷决定加入共产国际。
※ 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确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 八七会议——⑴纠错⑵总方针——土地革命、武装斗争⑶决定起义⑷“枪杆子”论断
※ 遵义会议——⑴纠错(王明左倾)⑵树毛(肯定毛、选举毛)⑶消权(博古、李德军事最高指挥权) 评价:⑴结束确立(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⑵成熟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⑶转折点(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洛川会议——1937年。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 中共七大——1945年春⑴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提出抗战胜利的形势下,党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