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秦陵兵马俑》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17.秦陵兵马俑》
授课人
蒋文清
学校名称
上海市闸北区永兴路第二小学
教学对象
四
科 目
语文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秦陵兵马俑》是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一方面用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从而把秦陵兵马俑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享誉世界”、“举世无双”、“鸟瞰”、“绝无仅有”、“惟妙惟肖”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说明事物常用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并能根据图片学习课文第4、5小节的写作方法进行想象写话。
过程与方法:
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模仿来理解秦陵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领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展开联想来展示兵马俑鲜明的个性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所给图片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想象写话。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巧用视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因为班中几乎没有学生亲身游览过秦陵兵马俑,因此秦陵兵马俑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遥远。课的开始,运用一段录像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使其能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课的最后,再次提供视频,并利用截屏功能为学生的仿写提供有力的依据。
2、 “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知识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人人有学习的机会、动手的机会、展示的机会,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全体性。
3、读写结合,加强语言实践活动。抓住文中概括描写秦陵兵马俑的三句句子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渗透了篇章的概念。以读代讲复习说明文常用的三种说明方法,重点通过第4、5小节的学习和积累,让学生对某种陶俑进行模仿训练,使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由输入到输出,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教室、普罗米修斯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作业单
教学资源:白板制作软件(promethean)、《秦陵兵马俑》视频资源、《秦陵兵马俑》图片、音响资源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二、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1、预习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3、总结文章结构。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感受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
3、小结写法。
(二)感受“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1、圈出兵马俑的名称,体会“类型众多”。
2、学习将军俑和武士俑的区别,体会“个性鲜明”。
3、学习写作特点
4、齐读第4、5节。
五、知识迁移,拓展写作。
1、观看录像。
2、写作练习。
3、讲评。
谈话引入,播放录像。
板书课题:17.秦陵兵马俑
出示学习建议。
指名选择多音字的注音。
交流课文中概括介绍兵马俑的句子。
理解词语“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荧光笔批注。
问:这句句子写出了秦陵兵马俑的哪两大特点?
板书: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找关联词、引读。
学习过渡段,批注后放入资源库。
理解词语“绝无仅有”、“惟妙惟肖”,荧光笔批注。
钢笔批注“总-分-总”
出示课文第2小节内容。
组织交流。
解除隐藏。
钢笔批注“列数字”
问:“19120平方米”有多大?
引导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钢笔批注“打比方”
钢笔批注“举例子”
理解“鸟瞰”。
小结写法。
出示第4-10小节课文,从资源库里拖出过渡段。
出示四张图片,讨论、连线哪张是将军俑、哪张是武士俑?
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批注。
板书:身材、穿着、动作、神态
问:再读读这两段话,有什么发现?
板书:观察与联想
播放录像,根据需要随机截屏,拖动到合适的位置。
交代写作任务,设置倒计时工具。
最小化白板软件,打开实物投影仪,修改学生习作。
观看录像
齐读课题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一人上台选择正确的注音拖动到方框里,其余学生观察、纠错。
齐读词语。
一人交流。
指名回答后齐读句子。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齐读句子。
在教师的引读下齐读三句句子。
自由读第2节,找出相关语句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自由读课文。
看图、齐读句子。
齐读第2小节。
快速阅读,圈出兵马俑的名称。指名板演
同桌读课文、讨论,指名一组板演。
指名说连线依据。
自由读,指名交流。
齐读第4、5节。
观看录像。
三分钟写作。
指名2人交流。
《秦陵兵马俑》挖掘过程的视频
出示:
学习建议:
1、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划出文中概括介绍兵马俑的句子。
错误的注音无法拖动进方框内,正确的注音进框后出现掌声的音效。
运用图片遮屏,遮去错误注音。
出示句子:举世无双的秦陵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荧光笔批注“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出示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运用对象前置功能,“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变蓝。
运用对象前置功能,“不仅、而且”变黑。
出示课文内容。点击箭头,移动。
钢笔批注“过渡段”。
对象解锁后重新组合放入资源库。
点击箭头,出示句子:秦陵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移动文本在屏幕中的位置,相应出现有关句子。
出示课文第2小节内容。
运用隐藏功能将数字变红。
钢笔批注“列数字”
运用方形聚光灯出示“19120平方米”
拖动聚光灯,出示“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
钢笔批注“打比方”
钢笔批注“举例子”
从资源库里拖动图片遮屏。
从资源库里拖出批注过的过渡段,钢笔圈出兵马俑的名称。
出示图片,运用连接器连线。
出示图片、第4、5小节课文,运用不同颜色的钢笔、荧光笔做批注。
播放录像,截屏。
设置工具栏里的倒计时工具。
最小化白板软件,打开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评价设计
1、当学生选择出正确的注音,将其拖动进指定的方框后出现掌声的音效,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倒计时工具的设计,给学生的写作规定了时间,有利于学生快速作文,提高习作速度,有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
七、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采用了白板制作软件(promethean)和实物投影,实现了以电子白板为载体的多种媒体共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交互,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度的挖潜。
1、运用白板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事先的调查中我了解到班中几乎没有人亲身游览过秦陵兵马俑,因此秦陵兵马俑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遥远。课的开始,运用一段录像,让学生了解兵马俑发现的过程,拉近了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同时,录像中呈现出的考古工作者修补兵马俑的画面,也解决了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有的兵马俑没有头?兵马俑为什么没有武器?)。这段录像的处理使其能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课的最后,让学生为兵马俑写一段介绍。单凭课内短短30分钟的学习,仿写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再次提供视频,并利用截屏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运用白板技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电子白板随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路来呈现课堂的知识,提供了方便的屏幕批注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一边讲一边做批注,用笔直接圈出或点出就可以,学生可以边思考边批画,给课堂带来了很多直观的感受,较好地突显了阅读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成果。在第2小节的学习过程中,利用电子白板的“探照灯”功能和隐藏功能、拉幕功能,针对教学重点或根据学习进度,进行重点部分的强调,这样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也会特别留意老师强调的部分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运用白板技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白板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在教学第4、5小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表达上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读课文,将图片与兵马俑的名称正确地连起来。再通过品析词句,在有关的语句下圈划。此时,教师利用感应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学生们也从中学到在阅读中如何进行批注,课堂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堂的从容的控制能力和对教学进程的把握能力。这种方式的阅读教学,使师生、生生真正地互动起来,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式功能在课堂上的第一时间得到了体现,为资源型教学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
4、合理使用媒体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有了电子白板,是否不再需要其他的媒体形式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何时选用?怎样使用?都应该根据教学进程通盘考虑。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选用了实物投影仪,当堂演示学生的习作,师生共同讲评、修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时,实物投影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白板所不能替代的。
5、合理使用媒体技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的机会还可以再多一些。特别是当学生选择了正确的图片说理由时,应该让学生上来批注、圈划,教师的“表演”还是过多了,必然导致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避免。
事实证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能将白板技术使用得恰到好处,真正发挥它的优势。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