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易家桥校区教案 编号:LS920602主备:温志梅 时间:20140216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主备内容二次备课(备课人:_)【课标】: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教学目标】:知识: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能力: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的收获与成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识:通过对本课的引文、图片等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是二战后中东地区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通过对中东地区动荡局面形成
2、原因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教学重点】: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教学难点】:巴勒斯坦问题由来。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一、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简况历史上“中东”一词是按据欧洲远近而称“中东”。地理上“中东”一般指 、 、 三洲连接区,有“三洲五海之地”之称,一般包括埃及、巴勒斯坦等亚洲西部国家和地区,面积70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亿多。重要的战略经济价值:地处三洲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经济价值重要。结合课本回答问题:(1)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2)中东战火频仍有何具体表现?(3)历次中东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战争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巴勒斯坦问题(中东地区焦点)的由来历史上 人(其祖先为希伯来人)和 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过。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迁入该地区,并建立了国家,后因外族入侵, 人流散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 人迁入该地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后英国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并以约旦河为界实行分治。大批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冲突。第 次世界大战后, 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 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家建立,但阿拉伯国因巴
4、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的反对而没能建国,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形成了当今的巴勒斯坦问题。中东地区战火仍频的表现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就发生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年, 国家抵制以色列国的建立,对它发起攻击,打响了第一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英、法、 因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1967年,以 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对阿拉伯国家发动突然袭击,挑起了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 、 为收复失地而进攻以色列,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导学生归纳历次中东战争的争夺目标和严重后果。中东战争争夺的目标 或运河主权。水资
5、源。中东战争的后果:造成双方大量人员的伤亡;数百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大量的军费开资,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巴以双方长期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中东地区的特点 频仍。局势 不安。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原因 是该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 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对珍贵的 资源争夺。 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有效推进中东地区和平进程,尽快实现中东和平问题,先由学生简要回答,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拟订出切口较小、内容具体的讨论题目。如:(1)中东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中东战争频仍的根本原因吗?(2)对巴以和平进程作出过贡献的人物有哪些?试作简要介绍。
6、(3)拉宾对解决中东地区和平问题做出过哪些努力?(4)中东地区内部对实现该地区和平存在哪些障碍?(5)就国际方面而言,实现中东地区和平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中东和平进程和推动者巴解组织领导人: 。以色列领导人: 、佩雷斯。练习巩固: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列有关中东地区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战略位置重要 B石油资源丰富 C以阿拉伯国家为主 D不包括以色列英国宣布结束巴勒斯坦地区“委任统治权”是在( )A1947年 B1948年 C1956年 D196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地区分治要建立的两个国家是( )A犹太国、阿拉伯国 B以色列国、巴勒斯坦 C阿拉伯国、巴勒斯坦 D巴勒斯坦、巴基斯坦第二次中东战争时属于非正义一方的是( )A埃及 B英国、法国、以色列 C叙利亚 D 约旦中东地区有“中东心脏”之称的是( )A埃及 B 地中海南岸 C约旦 D巴勒斯坦地区中东战争中,双方争夺的主要目标是( )土地 水源 运河主权 圣城耶路撒冷A B C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地区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战火频仍 动荡不安 政局稳定 经济发展A B C D有一教徒说:耶路撒冷不是我们的圣地。他可能信仰的是( )A基督教 B佛教 C犹太教 D伊斯兰教教学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