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1 声现象
考点透视
1.课标要求
A.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B.了解乐音的特性。
C.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D.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2.中考调查
考试
地区
考试
年份
分值
考 查 内 容
武 汉
07/08
2′/3′
城市“禁呜”减小噪声的途径 /城市“禁呜”及蝙蝠发出超声波等
黄 冈
07/08
3′/3′
减小噪声的途径、超声波牙刷/音频声音探测仪接收声波
宜 昌
07/08
5′/4′
振动发声、识别音调、控制噪声/声音识别,真空不能传声
咸 宁
07/08
4′/2′
传声需要介质、声音识别与设计实验/ “闻其声知其人”的道理
十 堰
07/08
2′/2′
降低噪声措施/识别声音的音色
荆 州
07/08
2′/2′
释“震耳欲聋.隔墙有耳.掩耳盗铃.耳熟能详”成语/振动与发声等
仙潜油
07/08
2′/4′
“B超”与次声波/声波与电磁波区别.“扩声设备”的扩声作用
恩 施
07/08
4′/4′
物体发声与空气传声、声速大小/灌暧水瓶时音调及产生,地震波
襄 樊
07/08
2′/2′
歌声在空气中传播/有关声现象的识别(音色、减小噪声,超声波等)
黄 石
07/08
3′/2′
声音传播、音调与超声波检查/声叉振动小球实验
荆 门
07/08
2′/4′
吸音技术应用、振动传递能量 /声音产生的原因
孝 感
07/08
2′/2′
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命题导向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声学内容以“知道”、“认识”、“了解”的层次为主,所以本单元内容的命题题型主要是填空题和选择题,偶尔出现富有新意的实验探究题和材料解说题。因此要注意控制试题难度与深度的复习。
(1) 本单元命题内容虽然所占分值不高,但是声学作为物理知识内容的一部分及其声音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等因素,决定了它在中考卷中不可缺失的地位;
(2)近年来,许多地方的试题以“图片展示”和“实际应用”的形式作为声现象的命题新特点,从感受和体验的角度,重点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应引起重视;
(3) 在探究方面,利用转换法探究声的产生条件,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是探究性试题的命题形式,注意把握;
(4) 超声波的应用、噪声控制及声纳(回声)测距等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命题点,因为它能紧密而广泛地联系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本章内容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常考不衰的命题点。
中考链接
本章重点知识梳理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产生的条件: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是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2)声源:能________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可以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要靠________。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介质。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中传播最慢。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_______m/s。
(3)回声:一切声音遇到障碍物后产生的一种______射回来的现象。
3、声音的特性:
(1) 音调:表示声音的______。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频率是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高音调就高,声音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声音听起来低沉。
(2) 响度:指声音的_______。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还跟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振幅大,响度就大,反之亦小。
(3)音色:指声音的_________。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4、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是发声体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_____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危害:噪声成为四大污染公害之一,降低人的工作效率,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3)噪声的防治:①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___________;②在传播过程中___________;③在人耳处,防止进入人耳。简称:控源,截流,掩耳。
5、声的利用:
(1)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2)利用声音获取信息:A.利用声纳探测距离;B.利用 “B超”进行医疗诊断。
(3)利用声音传递能量:A.超声波碎石;B.超声波清洗;C.次声波武器。
误
区
警
示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不要误以为“振动的物体就一定能发声”。如正在飞行的蜜蜂和蝴蝶,人耳能听到蜜蜂翅膀振动声(约300Hz),却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因为蝴蝶翅膀每秒只振动五、六次,并不发出声音。
2. 声音不能在没有介质的地方传播,因此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但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传播速度不能与光的传播速度相混淆。(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仅与介质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但它与声音的频率和响度无关)
3.月球表面没有空气,不能传声。不要误以为其它星球都没有大气层。如土星、火星的大气层主要是CO2。即使在月球地面上,若有振动,人也可能感觉到声音,因为固体也可以传声。
4.不要误以为音乐都不属于噪声,即使优美的音乐干扰了别人的休息和学习,对别人来说它也是噪声。
5.在一般条件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它的频率不变、传播速度稳定,但声音的响度(振幅)会随着距离增大而变小,因为能量在传播中会损失衰减。医生使用听筒是减少声能在传输中的损失;如果用喊话筒喊话,则是集中声音的能量,并没有增大声源的响度。
专题 1 知识梳理答案:
1.(1)振动,振动 (2)发声 2.(1)介质 (2)空气,340 (3)反 3.(1)高低,快慢(频率) (2)大小,振幅 (3) 品质 4. (1)无规则,妨碍 (3) ①产生 ②阻断
命题解密
【范例一】,关于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单元的主要的考查内容。请看下面考题。
图1-1
(2008南京)如图1-1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lm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 发声,声音主要通过 传递到人耳.
〖解答思路〗试题没有直接去考“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个概念,而是让考生通过图文介绍的实验过程进行细细的体验,才能理清“拴叉—绕线—插耳—撞击—听声”,然后水到渠成地回答出金属叉子“振动”发声,从实验的连接过程不难发现振动是通过“线和手指”传到耳朵的。试题的实践性很强。
〖答案〗振动,线和手指(固体)
【命题变化】◎变化Ⅰ 结合地震命题,考查声音在何种介质中传播效果最好。
(2008镇江)“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救援现场,废墟下的被困人员往往用砖块敲击周围物体求救,这是利用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答案】固体
◎变化Ⅱ 要注意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这样的命题有:
(2007天津)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 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 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随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而只与温度有关
【答案】AC
◎变化Ⅲ 将声音的产生、传播与电磁波知识整合起来考查,是近年声学部分考试题目的一个热点。
(2008仙潜油)下列关于声波和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B.声波和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人耳能感觉声波和电磁波的存在 D.移动电话发射的是声波和电磁波
【答案】B
◎变化Ⅳ 打破常规命题,是命题人的创新手段。如果敲击发声体产生不正常的振动,原来学习过的声音产生的条件还有效吗?回答是肯定的。这类题会干扰人的正常思维。
(2006桂林)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敲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
A.影响了车铃的正常振动 B.车铃就不会振动
C.没有铃声传出 D.车铃周围就没有了传声介质
【答案】 A
【范例二】声音特性是介绍乐音的三要素,中考对这一问题的命题频率也是较高的。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试卷中都有这类相关的题目。
(2007株洲)宋祖英和汤灿都是湘籍著名歌唱演员。当她们表演女声二重唱时,我们仍能分辨出她们的声音来,这主要是因为她们的歌声有不同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音速
〖解答思路〗这道题考查的重点是声音的特色,既体现了新课标对乐音三要素“了解”的层次要求,又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首先要区分乐音三要素,第二要能识别生活中声音不同的特色,是因为不同发声体有可能出现相同的响度和相同的频率,但它们的音色相同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声的主要差别就在于此。〖答案〗A
〖命题变化〗◎变化Ⅰ 结合“扩音设备”的功能,进一步检查考生是否把握声音三要素的实质。
(2008仙潜油)学校召开大会时,使用扩音设备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大声音的响度 B.改变声音的音色
C.加快声音的传播速度 D.保护学生的听觉器官
【答案】 A
◎变化Ⅱ 关于“模仿声音”的命题。
(2008聊城)节日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
【解答思路】 在声音的三要素中,只有音色才能代表某种乐器或动物发声的主要特征,因此如能模仿它的音色才能达到“惟妙惟肖”。〖答案〗音色
◎变化Ⅲ 关于弦乐调整问题的命题。
(2007扬州)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___________而发声,小明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_;二胡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___传到我们耳中的。
【解答思路】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的频率有关,而同一个物体振动的频率又与物体振动部分的长短和物体的张紧程度有关。如琴弦越长,它的振动频率越小;若琴弦张得越紧,它的振动频率越高。〖答案〗振动,频率或音调,空气或介质
【范例三】噪声污染己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关注环保是现代人的意识。防治噪声的污染问题成为一个很迫切的问题,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防治噪声是新课程中考命题的热点。
(2007宜昌)为了使学生在教室上课时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的措施中合理有效的是( )
A.教室内保持安静,不讲话 B.在教室周围植树
C.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D.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对噪声的防治,取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如果对照“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分析每个选项,除了 “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只起监测作用)D答案外,A、B、C三项都能防治噪声。但是,应注意到题干要求是“为了使学生在教室上课时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则只有答案B正确。〖答案〗B
◎变化Ⅰ 全面考查“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的准确判断.
(2008桂林)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
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思路】 A“消声器”为阻断作用,B“禁鸣喇叭”为控源作用,C“吸音”也为阻断(减弱)作用,D“带耳罩”为了掩耳。〖答案〗D
◎变化Ⅱ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防治噪声污染的具体措施在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考生应在生活中注意多观察了解,从综合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2006武汉)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主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刷黑、王家墩机场搬迁、轻轨两旁安装隔声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
A.减少大气污染 B.降低噪声污染 C.缓解“热岛效应” D.绿化居住环境
【答案】 B
◎变化Ⅲ 从人们细微生活中的防噪措施中命题,反映当代人的科学素养。
(2006临汾)居住楼房的人们通常选用塑料原料制造的洗脸盆或洗菜盆;有的在搪瓷盆底部的外面敷上一层较厚的软橡胶垫,这样做可以( )
A.使盆更加美观
B.有效增大盆的容积
C.减少因与地面撞击而产生的噪声,以减少对家庭和邻居的影响
D.增强其散热性能
【答案】 C
【范例四】声波的利用。这类试题是将声学的有关知识进行运用,包括解释现象、分析论证以及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应用的了解。
(2006镇江)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刚竣工的三峡大坝坝体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觉,原因是超声波的( )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解题思路〗 试题取材于三峡大坝工程建设,很自然地渗透了情感价值的教育。根据超声波的定义,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为超声波,超出人耳的听觉范围。原因是“频率太高”,答案C正确。
◎变化Ⅰ在医学上,医生利用 “切脉”,“听诊”,“叩诊”,“超声波”等多种声学方法获取病人体内是否患病的信息,也经常成为命题材料。
图1-2
(2005泰州)如图1-2,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 听诊器运用了声音 (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填“音调”或“响度”).
【解答思路】 听诊器是医生获取病人体内信息的常用工具,它有利于声音传输而减少通道的能量损失,但不会改变声源本身所发声音的频率、响度和音色。
【答案】传递信息,响度
◎变化Ⅱ 声纹锁在生活中应用。
(2008厦门)如图l-3是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图1-3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 C
◎变化Ⅲ 用于解释生活中“吸音技术”的命题。
(2008荆门)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上面的描述,你认为在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的凹凸不平,
采用蜂窝状的材料,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的美观些
【答案】 A
【范例五】科学探究既是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是新课程学习的内容。在中考试题里,命题人不失时机结合本单元的探究点,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是非常必要的。
(2004上海)图1-4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
图1-4
A.响度与吸管长度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度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解答思路】 本题用生动的图文、最少的文字考查学生对声音的某一方面的探究。命题短小精悍,立意明确。吹管能发声,是管内空气柱振动的结果。空气柱的长短决定它振动频率的高低。
【答案】 C.
◎变化Ⅰ 考查探究过程中的“分析获得的实验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2005黄冈)如图1-5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实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d、e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乐音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
的方法 .
图1-5
a b c d e
【答案】 响度大,振幅大;d;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或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变化Ⅱ 考查探究方案的设计。
(2005咸宁)小敏和小晖跟爸爸去钓鱼,他们来到湖边跑来跑去并大声谈笑,爸爸说:“你们俩把鱼吓跑了,我怎么钓啊?”鱼儿是怎么被吓跑的呢?
小敏猜想:鱼儿离人较远,可能听到人的吵闹声被吓跑了.
小晖猜想:鱼儿没有耳朵,可能看到晃动的人影被吓跑了.
请你针对他俩的猜想,各设计一种方案,验证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符合就地取材,现场实施原则﹚.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方案一:人离远点或躲起来,大声叫喊或突然击掌,观察鱼儿是否有反应
方案二:人站在水边,突然向鱼儿挥手或用鱼杆在水面上空晃动,观察鱼儿是否受惊
水平测试
专题1 声现象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宜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性来辨别某人的声音的
A. 响度 B.音色 C.音调 D. 频率
2. (2008黄石)如图1-6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图1-6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3.(2008孝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C.声音的大小由振动的频率决定 D.利用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
4.(2008泰州)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右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
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
蝙蝠
1000Hz~120000Hz
海豚
150Hz~150000Hz
猫
60Hz~65000Hz
大象
1Hz~20000Hz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5.(2008武汉)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1-7
A.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
C.弹拨的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先发生
6. (2007河南)如图1-7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
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7.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
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8. (2008宿迁)如图1-8是08春晚节目《逗趣》中的一个画面,“狗叫、鸟鸣及手影……”,其中蕴含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手影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演员模仿的是动物叫声的音调
D.居民家中电视机收到该节目是通过电磁波传播的
9.(2008襄樊)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
B.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10. 如图1-9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
图1-8
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图1-9
A. 水振动,水的高度
B.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 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二、填空题
11.(2008哈尔滨)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_______,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
12.蛇是没有耳朵的,它是怎样“听”到外面世界动静的呢?科学家发现,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它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灵敏地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蛇是利用_________传声去“监听”敌人或猎物所发出的任何细微的_________.
13.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它是由发声体的 产生的,有资料显示,噪声每经过一条100m宽的林带可降低20-25分贝,从减弱噪声的途径看,这是在 中降低噪声的。
14.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度确认目标。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 ___ 波,如图1-10所示,这些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_____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就能准确判断空中目标的位置。这种方法被科学家称为“回声定位原理”。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
图1-10
系统,利用它可以判断海洋深度、敌方舰船和水中鱼群的位置等。
15.一台好的音响设备,不仅能起到“扩音”的作用,而且应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角度来讲,前者是使声音______________增大,后者是要较好地保持原声的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
图1-11
16.(2008济宁)在图1-11所示的实验中,李明同学发现:硬纸片在木梳上划得快时音调高,划得慢时音调低。这表明:
。
17.如图1-12所示,把一手机设置为响铃状态,放进真空罩中,用另一手机拨打罩内的手机号码,罩内手机信号灯闪烁,但我们听不到手机的铃声,可见电磁波_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声音_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填“能”或“不能”)。
图1-12
18.(2008恩施)当我们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能听到从壶内发出的声音,天翔同学对此作了专门的探究。
(1)刚开始,瓶内传出低沉的轰鸣声,随着水越来越多,声音逐渐变得尖厉。
请你用专业的物理语言来描述这个现象:随着瓶内水的增多,声音的 。
(2)天翔想:这个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出来的呢?他猜想,可能是水从高处落下时冲击瓶内水引起振动而产生的,也可能是水的振动引起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你认为还有其它的可能吗?请把你认为可能的原因填在后面的空格处
(只填一种可能)。
19. (2008常州)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
手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
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
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
如图1-13(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
图1-13
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
如图1-13(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入射角/反射角).此时耳
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_________(能/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强/弱)于玻璃板.
四、综合应用题
20. 假如气体不能传声,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怎样?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出两个合理的场景。
21.超声波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和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你说出两个应用的实例。
22.地震资料介绍: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震级
为里氏8级的强烈地震,造成人员和财产巨大损失,重庆、武汉、杭州等地也有震感。地震时震源的振动以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向外传播,两种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并不一样,分别约为3.4km/s和5.6km/s。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如图1-14),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这时在震中地区的人们会感到地面“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会感到地面在“左右摇摆”。
震源
震中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问题:
(1)请你分析造成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原因是什么?
(2)若地震时测出纵波和横波到达震中的时间差为2秒,
那么,震源到震中的距离是多少?
图1-14
专题1 声现象 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B 2.C 3.C 4.D 5.B 6.A. 7.A 8.C 9.C 10. D
二、11.琴弦的振动,空气 12.固体或大地,振动 13.无规则振动,传播过程
14.超声,反射,声呐 15.响度,音色
三、16.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7.能,不能 18.(1)音调越来越高;(2)可能是由于暖水壶壁振动产生的[或可能是水在下落过程中振动产生的、或可能是水下落时与瓶内空气摩擦引起空气振动产生的或其它合理的猜想] 19.(1)空气 (3)入射角,能 (4)强
四、20.(1)世界一片寂静,每个人像变成了聋子。(2)在一般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3)我们可能象聋哑人一样,需要学习手语交流。
21.(1)医生用超声波除去病人体内的结石,(2)使用“B超”诊断病情;(3)超声波金属探伤;(4)超声波培育种子;(5)利用声呐测距离
22.(1)当纵波到达地面时,由于波动传递的能量巨大,能使地面房屋和山体的地基上下振动,造成地基松散甚至塌陷,如果再加上横波左右振动摇摆,凡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或山体(特别是松散部分)都可能会因左右晃动而垮塌。尤其是震中地区波动能量最大,损失最严重。
(2)设纵波的波速为v1,它从震源传到震中时间为t, 横波的波速为v2,设震源到震中的距离为s. 则有:
纵波传播:S=v1 t 横波传播:S=v2( t+2) 联立求解得S≈17.3km.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