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低年级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二年级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不知从何做起。有人介绍经验说,对于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教学总数、部分数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教学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掌握了这些数量关系就能解答自如了。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只会用这种模式去套题而已,与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背道而驰的。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低年级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的体会吧。
一、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应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二、加强对加、减、乘、除法含义的理解
新课标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不是独立成章的,而是渗透在整个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这就体现了计算与解决问题之间的依存关系,计算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又完善了计算的教学。
在教学加、减、乘、除法时应特别注重对其含义的理解。如教学加法时让学生明确加法是表示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起来;减法表示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法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或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能分成多少份。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加强对其含义的理解。
学生对四则运算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教学解决简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信息、找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树上原有7只小鸟,又飞来5只,现在树上有多少只小鸟?学生发现信息后让他们明白:求现在树上有多少只小鸟,即把原有的和又飞来的小鸟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如有24名同学平均站成4排,每排站多少人?让学生发现信息、找出问题后,让学生明确求每排站多少人,即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的人数就是每排的人数,用除法计算;又如有40人去参观,每8人租一辆车,需要租几辆车?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只要求出40里面有几个8就需要几辆车,用除法计算。
三、 加强对简单应用题结构的理解
学生掌握了简单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就能提出中间问题,算出间接信息。因此,在教学解决简单问题,尤其是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时,就特别注重学生对信息与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在已有问题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间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如4张纸可以做20朵花,7张纸可以做多少朵花?学生对除法应用题的结构掌握了,就能明确已知4张纸可以做20朵花,就能算出每张纸做几朵花,最后就能算出7张纸可以做多少朵花;又如每枝钢笔9元,能买4枝,用这些钱买6元一枝的钢笔能买几枝?学生掌握了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就能明白每枝钢笔9元,能买4枝,即表示有4个9元,可以算出一共要多少钱,然后用这些钱买6元一枝的钢笔,能买几枝,即求36里面有几个6。
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关键在于提出中间问题、算出间接信息。学生掌握了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模式,能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中间问题、算出间接信息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了。
四、 初步渗透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解题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应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教学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时,初步渗透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解题思路,建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对于今后学习复杂的解决问题,具有持续性和发展性。
如上面的“4张纸可以做20朵花,7张纸可以做多少朵花?”用分析法是:要求7张纸可以做多少朵花,必需还要知道什么?(每张纸做几朵花)。怎样可以知道每张纸做几朵花呢?(因为4张纸可以做20朵花,就能算出每张纸做几朵花),知道了每张纸做几朵花,就能求出7张纸可以做多少朵花。用综合法是:根据“4张纸可以做20朵花”这两个信息,你能知道什么?(每张纸做几朵花)。知道了每张纸做几朵花,就能算出7张纸可以做多少朵花了。
当然,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 江西省新建县第三小学 胡 芸 邮编:330100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