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陈仓区小麦吸浆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初探.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40720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仓区小麦吸浆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陈仓区小麦吸浆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仓区小麦吸浆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初探 赵秀萍 王录科 赵雅兰 宝鸡市陈仓区农技中心 721300 摘要: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一种毁灭性害虫。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曾在我区大面积发生,造成严重损失,个别田块颗粒无收,经过6年连续有效防治才得到基本控制。由于该虫具有隔年或多年羽化的习性,加之近年来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及小麦品种的变化,据测小麦吸浆虫在我区今年又进入了新一轮爆发危害周期。为了有效抑制该虫危害,我们从去冬到今春对全区分不同区域进行定点淘土调查,观察其发生特点,摸索出最佳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吸浆虫,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1、我区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 全区今年播种小麦24400hm2,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就达17866.7 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73.2%。达标面积733.3 hm2,平均每小方虫量1.8头,亩均12万头,最高达40万头。一旦控制不好,将会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达到70%以上。为了控制该虫危害,我们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防治适期,快速有效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危害,确保全区小麦生产安全。5月19—20日,对我区小麦吸浆虫药剂防治效果进行抽检。随即抽取5村10块麦田共500穗,经剥穗检查,有虫穗率为0.6%,百穗虫量0.8头,取得了显著防效。 2、分布与发生规律 2.1、分布 该虫在全区的川道、塬区、丘陵山区小麦生产区均有分布,尤以塬区的周原镇、贾村镇,丘陵浅山的县功镇发生较重。全区平均每小方虫量1.8头,在较重的塬区每小方虫量达到5头。全区平均虫田率为74.4%。 2.2、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在我区一般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越夏。但与不良环境幼虫有多年休眠习性。在我区,小麦拔节时,越冬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小麦孕穗时上升到土表的幼虫化蛹。小麦抽穗时,蛹羽化为成虫。我区常见的是麦红吸浆虫,该虫幼虫孵化后,随即转入颖壳,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吸取汁液危害。 3、发生特点 3.1、与海拔、经度、纬度的关系 不同区域小麦吸浆虫普查结果 乡镇 村 采样田块吸浆虫数量(头) 海拔 经度 纬度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贾村镇 贾村村 1 1 1 0 0 825.8m 107012.614’ 34026.638’ 桥镇村 5 1 0 0 1 877.4m 107008.888’ 34028.641’ 县功镇 焦峪 沟村 0 1 0 0 0 710.5m 107004.866’ 34031.138’ 翟家 坡村 0 0 0 1 0 664m 107005.166’ 34030.033’ 阳平镇 宁王村 0 0 1 0 0 496m 107031.715’ 34020.005’ 联合村 2 0 0 0 1 487m 107030.742’ 34020.063’ 东关街道办 南阳村 0 0 0 4 0 512m 107028.774’ 34020.671’ 五一村 0 1 0 0 0 524.5m 107026.385’ 34021.229’ 周原镇 后董村 0 0 2 2 1 802m 101025.387’ 34024.287’ 亚子村 0 0 0 1 0 615.4m 107021.628’ 34023.475’ 备注:表中所列乡镇,是代表川、塬、丘陵浅山不同区域。采样田块是同一块地,采取5点取样。 从我们对不同区域小麦吸浆虫淘土结果看,此虫发生程度与海拔,经度、纬度没有关系。 3.2、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不同土壤类型吸浆虫普查表 采样田块吸浆虫数量(头) 土壤类型 样方 样方 样方 样方 样方 2 3 0 1 1 塿土 0 0 0 1 0 0 0 0 0 0 黄绵土 2 1 1 1 1 0 0 0 0 0 潮土 0 0 0 1 0 从表中普查结果看到,在我区,塿土很适宜小麦吸浆虫在土壤中生存,黄绵土,潮土吸浆虫也可以生存,但不是很好的生存处所。 3.3、与土壤湿度的关系 同一区域、同一时间、不同土壤湿度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 平均含水量(%) 20.0 14.9 15.7 12.4 吸浆虫数量(头) 4 1 1 0 备注:表中数据是2012年3月31日在周原镇油坊村对0—20cm土壤含水量,小麦吸浆虫普查结果。 从表中数据得到,吸浆虫发生程度与土壤湿度有很大关系,土壤湿度大,吸浆虫在土壤中存活数量多,反之就少。 3.4、与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的关系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复种指数越来越高,耕作次数相对减少,加之部分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播种方式,为小麦吸浆虫生存、虫口密度的增加及田间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4、防治措施 4.1、防控策略 坚持“兼防一般田块,普防达标田块,统防重发田块”的防治原则,推行“系统监测,穗期保护,分级化防”的防控技术路线,达到有效防控,减灾保粮目的。 4.2、防治方法 4.2.1农业防治 4.2.1.1选择抗虫品种。选用芒长、多刺、挺直,小穗排列整齐,颖壳厚,内外颖结合紧密或子粒表皮组织较厚的品种,具有明显的抗虫性。如西农979、陕麦139等。 4.2.1.2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深翻暴晒,减少虫口基数。 4.2.1.3控制土壤湿度。小麦吸浆虫是一种耐湿不耐旱的害虫。4月下旬,当田间土壤含水量低于15%,成虫很少羽化。所以要控制春后灌水。 4.2.2化学防治 实施种植抗虫品种、翻耕土壤、轮作倒茬、控制土壤湿度等农艺措施对压低虫源基数,控制危害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从目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作务习惯等方面考虑,化学防治仍首当其冲。 4.2.2.1播前土壤处理。秋播整地时,对当年吸浆虫虫口密度较大的田块结合防治地下害虫,亩用10%辛拌磷颗粒剂2kg或50%辛硫磷乳油250ml加水2kg与15—20kg细砂土配成毒土,结合整地均匀撒施后耕翻入土。 4.2.2.2防治适期。按照吸浆虫发生历期推算,我区小麦吸浆虫羽化盛期一般在4月25日至5月5日,此时即为吸浆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卵期仅有5天左右,孵化后的幼虫随即可进入颖壳危害)。 4.2.2.2.1蛹期防治。小麦孕穗期(4月中旬)小麦抽穗前2-3天,吸浆虫的幼虫破茧出土在地表3-5cm土层大量化蛹,此时为吸浆虫防治的第一个关键时期,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或80%的敌敌畏乳油0.5kg兑水2kg配成母液、或15%毒死蜱颗粒剂每亩1kg拌细土20—30kg均匀撒施地面,以杀死刚羽化成虫、幼虫和蛹。施药后如无降雨,应适当浇水,效果更佳。 4.2.2.2.2穗期分级化学防治。 吸浆虫发育物候特征明显,小麦抽穗期喷施农药是防治吸浆虫成虫的最佳时期,穗期用药1-2次完全可达到杀灭成虫,减少产卵,降低虫口,减轻损失的目的。根据虫口基数普查结果,按照虫口密度的大小,分级分类治理,决定施药时间和用药次数。 对于亩虫量30万头以下的田块,一般可于小麦抽穗10%-30%时,结合发生期预报,普遍用药防治1次。亩用40%毒死蜱或7.5%氯氟·吡虫啉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或4.5%氯氰菊酯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吸浆虫成虫,同时兼治麦蚜。 对于亩虫量超过30万头以上的重发生田块,应主动出击,在小麦抽穗10-20%时,进行第1次施药;在小麦抽穗60-70%时,进行第2次施药,两次间隔时间5-7天。第2次施药时,可结合“一喷三防”,混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兼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麦穗蚜等病虫,达到防虫、防病、防早衰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