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教师在教学生时不仅是为了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那么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课堂中该如何渗透品德教育呢?如何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长大后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平时的教学生活当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1.利用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歌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教学当中,我们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教师的智慧,将一些优秀的侗族文化渗透在教学当中。例如,教师可以用侗歌(多耶)来介绍我国古今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当中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侗族的优秀文化。比如可以向学生介绍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这是我们侗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告诉学生,只有努力学习了,以后才能更好地将这些优秀的侗族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样,学生受到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必能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主人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刻苦学习,敢于争先,为国争光。
2.充分挖掘课本当中的德育教材并与侗族文化有机结合
在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的材料,教师要把它挖掘出来并与侗族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等差数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著名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科学家执著追求的科学研究精神有一定的了解。在排列、组合和概率引言部分,讲解乒乓球比赛时,可以附带列出我国近年来在奥运会上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让学生领略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感受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影响力。这些在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只要充分挖掘,就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
3.运用好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当中的优秀特点来进行品德教育
侗族学生由于从小受到当地村规民约的影响,他们的性格当中有一种不服输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数学教学当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根据少数民族学生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课堂当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团队精神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同时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解题能力竞赛、数学家小故事交流会等各种活动,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总之,在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适量地有机渗透,使数学教学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所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内,而应将世界观、品格、修养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完备的教育,形成更良好的素质,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和独立的人格。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