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南漳县2013年秋期末考试试题
八 年 级 语 文
题号
一
二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四
总分
亲爱的同学,时间过得真快,2013年秋的语文学习旅程不知不觉已接近终点。今天,让我们来盘点这次旅行的收获。请拿起你的笔,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智吧。
一、 积累与运用(18分)
1、 下面成语各有一错别字,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成语抄写在田字格里。(2分)
世外桃园 眼花瞭乱
2、 根据语境,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鱼类、两栖( )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 )乳类。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销声匿(隐藏)迹。
B、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停止脚步)欣赏飞瀑流泉。
C、他触目伤怀(情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D、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的笑。
4、仿写句子。(2分)
春天里,大自然的“语言”丰富极了:柳树发芽了,好像大自然在召唤人们去踏青;杏花开了,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种谷子; , 。
5、下面语段句序紊乱,调整后的语序应是( )(只写序号)(2分)
①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
②阅读说明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言,要看它是否准确、简明、周密。
③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啰嗦、不含糊,用精炼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
④因此,就要用准确、简明、周密这把尺子,衡量说明文语言的优劣。
⑤所谓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6、名著阅读。《骆驼祥子》一书中,吃苦耐劳的祥子经历三起三落后失去生活的信心,他的命运令人同情,阅读此书你认为还有谁的命运值得同情,为什么?(2分)
7、古诗文默写。(6分)
①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②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③《春望》中诗人移情于物,表达了感时伤世的的诗句是:“
, ”
④人们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来形容有的人在充满诱惑的环境里挡不住诱惑,但有人却做到 , (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原文回答)
二、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分)
8、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瓯越大地到处张灯结彩,竹报平安.迎春接福。让我们走进家乡的春节吧,先感受一下春节的气氛吧。
(1) 你的家乡春节有哪些习俗?(2分)
贴春联、 、 、 、
(2)下面是2012年本地普通家庭春节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所占家庭收入百分比统计表。阅读下表,你得出哪些结论。(2分)
类别
物质消费
文化消费
项目
食品
服装
鞭炮、年画
打牌
旅游
其它
比例
53%
11%
9%
9%
4%
2%
(3) 下面这幅春联少了横批,请你给补上一个。(2分)
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
(4)三十的团圆饭席上,你端着杯子,给你的爸爸或者妈妈敬酒,为表达对他(或她)一年来的付出和对新的一年的祝福,你将这样说:“
(5) 春节时,本地有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压岁钱该怎么处理?一种意见认为
交给孩子自己保管,还有一种意见是交家长保管,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说明理由。(2分)
三、 阅读与欣赏(32分)
(一) 阅读古诗,完成9题。(2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2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10—14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0、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皆在朝日始出( )
11、下列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寻张怀民 C、盖竹柏影也 D、念无与为乐者
宾客意少舒 寻病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选贤与能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安可为俗士道哉?
13、请用横线划出【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2分)
14、同是描写月色,你更喜欢哪篇文章的写月句子,请简述理由。(2分)
(三)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15—18题。(9分)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5、请用“‖”把文段划为两层,本段在结构形式上属于 结构。(2分)
16、文中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的句子是:(2分)
17、文中划线句采用的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18、文中“珠光宝气”一词是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用在这里恰当吗?为什么?(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11分)
江声浩荡
耿 立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这是初中时第一次读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给我的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成为一种暗物质在我的骨髓里生长,这是一种向上的力,奔涌如血液,从脚趾到发际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被我快要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的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母亲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
⑧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以为是春天忽冷忽热感冒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⑨我摇摇头,就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
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在集市上半夜起来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二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
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我看到母亲从集市上哭泣着回来了,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与鸡蛋市;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后来,我想起“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
我没言语,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给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买下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想到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9、【概括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分)
20、【揣摩技巧】第段是插叙文字,请说说其作用。(2分)
21、【品析词语】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2分)
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
22、【比较人物】《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迅哥儿”也如本文的“我”一样渴慕得到《山海经》,是阿长成全了“迅哥儿”的梦想,本文的母亲也成全了“我”的梦想,“阿长”和本文中的“母亲”的有哪些共同点?(2分)
23、【拓展探究】“我”为了买渴慕的书骗母亲说要交学费,结合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我”的这一做法?(3分)
四、写作与表达(40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半命题作文:我的 老师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不少于600字
题二: 家乡的桥
要求:(1)文体自选 (2)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