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学复习.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38517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学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学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学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学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社会学的提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学科的层次结构:第一,社会学基本问题层次;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层次;第三,社会学范畴层次。社会学的功能:一,认识和改造社会(社会学的认识或认识意义、社会学的实践功能和实践意义)二,促进社会进步和检索社会代价 三,构建和谐社会。第二章两大对立派: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二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间: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特点:与哲学关系密切;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目的在于维护

2、、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代表人物:孔德和斯宾塞。孔德:法国社会学家,被称为“社会学之父”。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和社会学动力学(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孔德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发展三个阶段为: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和工业时期。他还主张“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来协调社会发展,改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他把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他的理论被称为社会有机论,著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斯宾塞理论的两个原则基础:一是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

3、会有机论”思想,体现他对社会的静态研究。二是认为社会进化是自然的、渐进的实现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体现他对社会的动态研究。斯宾塞认为有机实体中都存在三个系统,即支持系统,分配系统和调节系统,承担这三大系统功能的是各种社会设置。西方社会学的形成时期: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特点:社会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独立的科学体系基本成型;社会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化和专门。贡献:涂尔干代表的实证主义路线,以韦伯为代表的反实证主义路线以及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重视实际的社会调查的传统。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著作: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态。其方法论的特点是坚持社

4、会为社论和社会整体观,反对还原论。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其中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地团结(古代或传统社会中的团结)和有机的团结(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社会中团结形式)。韦伯: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和道教、经济与社会等。他倾向与个体主义,主张对特定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或隐藏的的意义加以理解韦伯对世界多重宗教的经济伦理的的研究是其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构成。韦伯把社会行动区分为四种类型,(1)目标合理的行动(2)价值合理的行动(3)激情的行动(4)传统的行动。芝加哥学派:美国芝加哥学派是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重心,注重经验研究来解决社会现实

5、问题的学派。特点: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和应用研究。对象:城市的外来移民、贫民窟、犯罪、人口以及种族等问题。目的:诊治社会弊病,改善城市运行,此外提出了城市人文区委安排的模式。西方社会学的发展时期: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今。特点: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理论多元化,学派林立,观点分歧;分科化,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曾多;方法科学化,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是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马克思主义学说对西方社会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结构功能主义:崛起时间:二战后在美国崛起,20世界60年代在美社会学界占据重要地位。代表;帕森斯,莫顿。侧重点:对社会系

6、统的结构和功进行分析。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著作:社会行动结构、社会系统、现代社会体系。帕森斯提出AGIL模型,A适应功能,G目标实现功能,I整合功能,L模式维持功能。这四种功能分别由经济组织、政治制度、法制制度和家庭与教育制度来执行。莫顿:提出“中层理论”策略,以及新的功能分析范式,如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以及功能选择。社会冲突论:代表:科塞,达伦多夫。侧重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科赛:冲突产生于社会报酬的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这种分配不均表现出的失望。科赛强调冲突的正功能(五项):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冲突对新社会

7、与群体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达伦多夫:从社会均衡和社会压制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冲突由权力分配不均引起的。社会交换论:时间:20世界50年代末期。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乔治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创始人之一,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皮特布劳:注重社会中权力与交换的联系。符号互动理论:时间: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侧重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解释行动这对互动过程的主管理解。布鲁诺1937提出符号互动,欧文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

8、物,他提出拟剧分析框架和印象管理理论。第三章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资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研究法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步骤: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问卷可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问卷中的问题可分为事实性问题、行为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问卷设计要考虑信度和效度。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主要任务是解答这样一些问题: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运用参与观察法要注意的问题:明确观察的理论目标,做到参与而

9、不深陷其中。研究者获取资料时要注意主位取向和客观取向。田野报告的写作方式主要是民族志。实验法:是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在试验中将被试者或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及实验组和控制组;分组的方法是随机分组法和配对法。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历史比较法:支撑历史比较法的方法论原理是:社会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自发的,而是连续的、受某种力量影响或支配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政府文献资料和民间历史资料。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有类比分析法和理想类型分析法(韦伯)。历史比较法的价值和实用性表现在:社会运行于社会变迁纵向比较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的横向比较研究;社会意识和社会事

10、实成因的比较研究。第四章西方社会学对社会解释的两大派别:一派是社会唯实派和实体派(乔治齐美尔和涂尔干),一派是社会唯名派(F.H.吉丁斯和G.塔德)社会的本质:是规定和制约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基础和根本。社会的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体现一般来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和人文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资源的特征:有限性,稀缺性和整体性),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

11、),文化要素。公社社会:滕尼斯将社会分为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公社社会是指多数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区域共同体。血缘关系包括家庭、宗族(家族)和氏族,氏族依赖于图腾、象征及仪式。宗族以父系直系亲属关系为基础。家庭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亲子关系为纽带。家庭有核心家庭(一对配偶)和扩大的核心家庭(两对或者两对以上)之分。血缘关系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我国的地缘系统有七级:国家、省、市、县(大区或小城镇)、乡(街道)、村(居民区)、邻里。地缘关系的正功能是维系社会的稳定,反攻能是束缚人们的发展。公社社会依靠习惯和惯例来维持。社团社

12、会:是指建立在非人情的、正式的、契约化的和专业化的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在社团社会,职业及业缘关系是主要社会关系。业缘关系的意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反应者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的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社团社会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持。第五章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可习得性(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意义性学习使人类文化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文化具有共享性,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全括性,文化具有全体性,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又称为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和观念,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主

13、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又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文化和越轨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为中性文化,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第六章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儿童期是社会化的开端,进行的主要是初级社会化,根据让皮亚杰的研究结果,儿童色主要认知方式是巨象思维,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世界。据鲍伦德的研究,最适宜的教养的方式是威信型的。青年期一般为与1121岁之间,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遇到“自我认知危机”。成人继续社会化: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在这一阶段,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自我形象基本确立,人格基本定型。社会化的原因;一是个体

14、所处的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是个人在基本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或犯罪,如青年人的越轨和犯罪。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如何让老年人适应自身及对社会环境的变迁,能够幸福的安度晚年。社会化的内容:生活与劳动技能的学习(生活技能的习得家庭邻里和伙伴群体)道德规范的学习(指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则):是社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等功能,角色扮演的学习。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及协调原则: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包括角色间的冲突和角色内部的冲突。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

15、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角色不清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急剧变迁。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从结果看包括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和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协调原则:在特定情境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子性程度。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第七章社会互动的维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和利益关系。深度:放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

16、双方相互依赖程度的大小。广度:放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社会互动的类型: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于顺应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恐慌,谣言,流行第八章社会群体的类型: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按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分),初级群体(家庭、邻里、朋友、亲属、战友、工友小集团及哥们儿),次级群体(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正规化程度和互动方式分),内群体和外群体(成员的心理归属分)。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按成员的身份归属分)。血缘群体(家庭、家族、氏族、部落和部族)、地缘群体(邻里、老乡和民族社区)、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登

17、山协会、桥牌协会和志愿者团体)。家庭的功能:生理需求满足功能;社会延续功能;经济协作功能;社会化功能和保障功能。第九章组织的正式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所设置的、并有组织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包括直线职能式结构、矩阵组织结构和事业部组织。组织非正式结构:是指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额活动及相互作用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科层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从立项类型的角度提出来的概念,是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可设曾、各司其职的结构模式和管理岗是,它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题的管理方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特征:明确的分工 明确的职权登记 明确

18、的规章制度体系 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量才用人 管理权利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第十一章社会流动的类型可分为: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按流动方向)、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待机流动与袋内流动、渐进的流动与骤变的流动等类型。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先赋因素;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第十三章社会变迁的类型:按规模分为整体变迁(社会形态)和局部变迁(家庭模式,经济制度);按方向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按方式分为渐进的社会变迁和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按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环境、人口(基本前提)、社

19、会制度、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变迁的动因与机制:进化理论、循环理论、均衡理论及冲突理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客观基础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般的历史条件,二是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现代化的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8世纪左右,西欧和北美;第二次是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日本和苏联;第三次是20世纪5060年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社会现代化含义的认识: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进程 社会现代化绝非是“西方化”和“欧洲化” 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个人角色分化、社

20、会组织分化、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地位的分化)理性化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了灾难)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经济不断而迅速地长、经济结构的改变、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相互促进、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也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条件: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21、社会文化条件)人的现代化 全球化(时间:20世纪60年代;特点:时空涉及所有领域,组织制度化和组织化,汇合实现了所有的交汇,多样化形式,反思性,对抗,区域化,西方化,领土性,国家形式,民主治理;矛盾:全球化下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全球化下的民族国家、全球化下的文明和文化)名词解释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标准,学习较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

22、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人的集合体,其存在不仅个人自己所能够意识,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级的过程与现象。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为犀利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

23、的全面发展过程。简述题1.文化的构成:象征符号:是人类通过一事控制而创造或建构起来的行政体系,用来引导人们的互动、交流、思维、情感、学习和控制,语言是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意义的构建是象征符号的基本特征,姿态和行动是文化象征符号的组成部分。价值观念: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关于是非、善恶、好坏、自我与他人利益关系的观念和倾向。价值观念和社会行动在社会学理论中的两种倾向:一是认为价值观决定行动者的态度和行动(帕森斯),二是认为人们的行动创造和构建了价值观。规范体系:文化的规范体系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包括正式规范(社会习俗、民风民德和乡规民约)和非正式规范(规章制度和法律)。物质文明:是社会成员所共同

24、创造的物品集合体。2.文化的功能:认同的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差别。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给社会提供材料和蓝图,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有:风俗、道德、法律和价值观念。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即整合功能。涵化功能:人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一步一步的接受文化的熏陶,掌握文化规则,并按这些规则行事,这样才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3.社会互动的理论:符号互动论:基本观点:人与人的互动运用符号进行;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

25、化;要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意志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他人的角度和看法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两个派别:一是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二是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角色理论: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揭示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体与群体互动的特殊方面,个体参照群体有规范和比较作用。戏剧理论:又称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在

26、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社会交换论提出的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和侵犯赞同命题。该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但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本土方法论,又称民俗方法论。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在构建和理解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4.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西方分层理论的区别:阶级划分标准不同:马克思认为阶级与所处的所有制中生产关系有关,主要从生产过程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出发揭示阶级属性; 韦伯认为阶级划

27、分与个人所处的市场地位和生活机遇有关。 阶级理论目标不同: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的目标是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强调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并提出最终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希望通过对社会分层的研究达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目的。 社会分层条件不同:马克思社会分层的条件是一元的,阶级划分与个人在所有制中所处的生产关系有关; 而韦伯社会分层的条件是多元的,是经济(财富)、政治(权力)、社会(声望)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5社会的功能:整合的功能:指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

28、其控制在一定时期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是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社会也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程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的条件。社会还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是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具体地进行。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社会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6.人的社会化:人要社会化首先要有社会化的条件,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其次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社会主体家庭: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是一个有群体的组织机构。同龄群体:是指有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送采用的各种手段。6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