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高职学院开设嵌入式应用技术专业 摘要:随着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长,高职院校在嵌入式领域的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针对嵌入式领域适合高职层次的岗位,给出“偏软”和“偏硬”两个培养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案,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双目标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关键词:高职;嵌入式;岗位;职业能力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减的,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综合性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应用已深入到工业、农业、教育、国防、科研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我国资深嵌入式系统专家沈绪榜院士预言:“未来十年将
2、会产生头大小、具有超过一亿次运算能力的嵌入式智能芯片”,它将为我们提供无限的创造空间。在与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嵌入式系统将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领域,并在我国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嵌入式系统应用的需求不断增大,嵌入式系统开发维护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如何根据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相应层次的嵌入式系统从业人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1嵌入式领域适合高职层次的岗位分析嵌入式系统从上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其复杂性也从无操作系统嵌入式、小型操作系统嵌入式发展到现今的大型操作系统控制的嵌入式系统。大型操作系统控制的嵌入式系统是目前的主流,其硬件主体是32位/64位处
3、理器。随着嵌入式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嵌入式系统将向网络化、智能化、规范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的门槛较高,通过市场调查以及北京博创兴业科技有限公司所作的嵌入式岗位分析1,我们给出如下适合高职层次的岗位分析表。2高职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2.1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有针对性和可实施性根据上述的岗位分析,我们发现嵌入式行业适合高职层次的岗位较多。相关调查信息显示,嵌入式的社会需求正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发展,行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而目前嵌入式系统开发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他们主要来自软件类专业和电子类专业以及过去从事单片机应用技术的人员。高职院校要培养嵌入式
4、从业人员,需要考虑嵌入式系统作为一个热门领域,涵盖了微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多项技术领域的应用,综合性很强,教学难度较大;另外,要考虑到目前高职学制大多为三年,且实际在校时间一般是两年至两年半,所以高职嵌入式方向人才的培养要针对具体的岗位,在教学内容上做好选取,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相关的实验实训条件,保证教学内容的可实施性。根据表1的岗位分析,我们将其中的岗位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偏软件的岗位,主要是软件编程与调试、测试岗位,这类学生多为计算机系培养;另一类是偏硬件的岗位,主要是电子电气系培养的。本文将针对这两大类岗位给出相关课程设置的参考方案。2.1.1嵌入式应用技术专业
5、偏软件的嵌入式岗位课程设置方案(1) 确定软硬件教学平台。目前有关嵌入式的实验及开发平台比较多2-4,嵌入式操作系统种类也很多,经过多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建议采用“ARM硬件(ARM9)+嵌入式Linux开源操作系统”作为教学的软硬件平台,至于开发工具,可根据相关的实验及开发系统的配备进行选择。ARM9是目前的主流产品核,嵌入式Linux也是目前的主流操作系统5,其下的软件开发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全面,这个软硬件平台对学生就业时快速适应具体工作岗位要求有很大帮助,它保证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性。(2) 以嵌入式系统顶层应用程序开发工程师岗位为主要岗位的相关课程设置。这个岗位主要的能力要求是:能熟
6、练使用相关嵌入式集成软件调试工具,进行交叉编译和调试;能用C和ARM汇编指令编写程序;能够进行单元测试、系统测试和回归测试;熟悉内存管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前4项能力要求属于专业技能,后两项属于职业素质,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定义的职业核心能力6。针对前4项能力要求,建议开设计算机硬件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网络基础、软件工程(重点是软件测试部分)、基于ARM9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基础、Linux下应用程序开发(Linux开发基础、Linux的构建与应用开发、Linux下驱动程序编写)等必修课程,另外,可根据情况开设如面向对象编程、uC
7、-OS/II(VxWorks等)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单片机应用等辅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就业岗位。课程设置与具体教学内容的选取,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即针对具体的岗位需求,岗位外的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课开设。在教学内容方面,特别是硬件,只要求学生看懂硬件原理图,而重点应该是掌握顶层应用程序的编写。2.1.2嵌入式应用技术偏硬件的嵌入式岗位课程设置方案(1) 确定软硬件教学平台。偏硬件的教学平台可以考虑“ARM硬件(ARM9)+uC-OS/II实时开源的操作系统”,uC-OS/II相对于Linux操作系统来说,其占用空间少,执行效率高,实时性能优良,且针对新处理器的移植相对简单。uclinux则占用空间
8、相对较大,实时性能一般,针对新处理器的移植相对复杂。uC-OS/II对小型控制系统来说具有实时性强的优势,考虑到偏硬的方案一般是针对电子电气类专业学生,这类学生多数是在小型控制系统开发应用这个领域就业。(2) 以系统测试工程师岗位为主要岗位的相关课程设置。根据表1的岗位能力分析,建议开设电子电路基础、Protel、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基于ARM9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基础、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根据需要可再选修Linux下的应用程序开发、电子线路设计、EDA等课程,以进一步拓展就业面。在教学上,要求学生具备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对电子线路进行分析、测试的能力,同时,能进行类似
9、单片机这样复杂程度的硬件设计。在软件方面,则要求学生会使用开发工具调试程序,掌握开发流程,阅读应用程序,并能进行软硬件功能对应。2.2教学方法上要把握“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主导、强化能力训练”的原则嵌入式系统是一个综合多种技术的系统,对学习和教学都有很高的要求,嵌入式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它需要学生动手进行实践,这也符合目前国际上推行的“Learning by doing”教育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学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创新,给予学生更多鼓励与表扬,慎用批评。这个专业的学习需要兴趣的激励,学生如果缺乏兴趣,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放弃。项
10、目教学法是职业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骤,对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与项目相关的知识。项目可以是来自企业的真实的已经实施过的项目,也可以是多个项目的综合。目前,各级部门针对嵌入式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竞赛,如机器人竞赛、微软的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每一种竞赛,就是一个项目的开发,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中始终贯彻“项目为主导、强化能力训练”的原则,学生亲身经历多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通过多次的重复,记忆和体会不断加深,能力不断提高,就业时学生就会更加自信,对项目没
11、有陌生感,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 2.3项目教学中贯彻“双目标”教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经过10年的研究,确定了职业核心能力由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八项能力组成。职业核心能力使劳动者具有职业的迁移和适应能力,它是一种隐性能力,也是职业人的一种基本能力,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进行训练,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双目标教学的方法,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贯穿在平时的项目教学中,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通过前面的岗位分析,我们发现嵌入式领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是
12、比较高的,因此在嵌入式应用技术专业的项目课程教学中,除了完成项目所训练的职业能力外,还需要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贯穿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3结语嵌入式系统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发展,正成为中国嵌入式系统产业发展和带动IT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它对各个层次从业人员的需求迅速增长,随着嵌入式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将来的维护、技术支持、测试等适合高职层次的岗位需求也会同步增长,高职对嵌入式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通过项目教学法,将培养学生实际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中心目标,强化技能训练与
13、职业素质培养,让学生既能实现零距离就业,又具有充分的发展潜力与适应能力。参考文献:1 李泉. 高职嵌入式系统职业岗位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7(19):78-83.2 潘孝帮,刘连浩. 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BootLoader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4):123-126.3 武俊鹏,孙建国,龙小洁. 基于ARM的嵌入式实验教学实例J. 计算机教育,2009(8):90-92.4 章民融,徐亚锋. 嵌入式教学关键点的研究和嵌入式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3):160-162.5 吴天德,杨根兴. 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技术研究J. 北京机械工
14、业学院学报,2009(1):72-75.6 陈宇.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回顾与前瞻J. 教育与职业,2004(1):17-19.Disucussion on Opening the Embedded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DING Hui, YAO Qing-wen(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摘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学院实际需要,着重介绍了计算机基础双
15、语多媒体课件开发中的关键点、存在问题及课件制作中的收获体会。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计算机基础;多媒体课件;双语1引言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但该课程的授课学时却在不断减少,要解决这一矛盾,开发适宜的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教学课件已成为当务之急。我院是一所外语类职业学院,外语能力是我院的突出特色,因此,我们同时开发了中英文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件。2中文版课件的制作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在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计算机+大屏幕”模式和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双向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都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制作出符合教学需求的多媒体课件。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以自编教材为
16、蓝本,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开发出与教材相配套的课件,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1目标先行,重难点突出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学目标的编写。在课件的第一页以明显的方式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即对该次课程的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习要求等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2.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构建情境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Excel引入课中,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成绩管理为例,首先分析Word表格的不便之处,然后使用Excel的数据填充、公式和函数对数据进行计算;使用图表、排序、筛选、分类汇总、
17、数据透视表等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使学生对Excel软件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达到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另外,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3技术合理,交互性强多媒体课件制作平台有许多种,常用的有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Dreamweaver、方正奥斯、洪图(Hong Tool),等。在选择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配合使用。如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用Flash制作的课件具有容量小,易携带,演示方便的特点;在学习网页制作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FrontPage或Dreamwea
18、ver将所讲的知识做成一个网站,等等。但是,不能片面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越美观越好,媒体用得越多越好,界面越复杂越好。比如用PowerPoint做课件时,有的老师喜欢添加PowerPoint自带的一些声音效果,如鼓声、掌声、急刹车声、碎玻璃,等,这些声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再如,设置自定义动画和幻灯片切换时,如果添加过多的效果,同样会影响听课质量。在多媒体课件中每一章都设置了多个栏目,但在制作中很容易忽视这些知识点的链接,造成课件中各个栏目相互独立和课件运行流程的线性化。其实学生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认知过程应是非线性的,良好的交互性才能帮助教学。3英文版课件的制作外语是我院的特色,使用英文版多媒体
19、课件可以在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外语理解、应用能力,因此,双语课件的应用,为外语或计算机水平突出的同学搭建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在英文版课件的制作中,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课件内容的查找、确定及校对上,其他方面采用了与中文版相同的技术路线。课件的内容主要借助于外文书籍、相关网站、英文版软件等渠道来获取。学生对这种课件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普遍认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4课件制作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4.1中文版课件本课件在设计初期,我们计划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各章节内容。但在教学中发现,有些章节并不适合用PowerPoint,如Word和FrontPag
20、e。因此对于Word部分,我们直接在Word中制作相关内容,FrontPage部分设计制作成了网站的形式。这种多样化的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4.2英文版课件计算机基础英文版课件是该课题的创新点,同样的知识用另外的语言来进行理解,使学生对课件内容感到新奇,对学习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但由于英文水平所限和资料的欠缺,目前制作的课件还不能与教材及中文版课件完全吻合,今后要更广泛搜寻资料,加以改进完善。5课件制作中的体会5.1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远离系统的实践开发,造成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现代教学需要差距越来越大。因而这一课件的完整制作,是我们充实自己、提升实践能力的过
21、程。5.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为了完成英文版课件,我们研读了Computers in your future,Microsoft Word 2002,Introduction to Excel,Microsoft FrontPage 2000等多本英文原版书籍,查阅了大量相关网站,并已熟练掌握了英文版Office的使用。因此,双语课件的制作对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5.3有助于教师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中西方教材有很大区别。英文版教材的编写注重面向学生,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材通常在每一章节开头都有学习目标(Objective),章节中有很多的技巧(Tip),问题(T
22、rouble),章节后有本章小结(Summary),所学知识的快速回顾(Quick Check);课后的练习也分为不同类型:概念回顾(Concepts Review)、技能回顾(Skills Review)、独立挑战(Independent Challenge)、大作业(Assignment)、小组作业(Team Work),等,容易贴近读者。因此,这种编写思想对于目前在教学中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深层的启发作用。吸取英文教材的这些长处,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进完善。6结束语通过这一课题周期,我们深切感受到:只要认真思考、研究,就会发现问题;再进一步研究,就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
23、法。 参考文献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4.2 夏亚.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覃华,姚怡. 多媒体应用技术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4 张复兴,张宝剑. 计算机教学中使用英文版教材的体会J. 计算机教育,2010 ,(2).胡立源(1966- ),男,河北抚宁人,硕士,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计算机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多媒体技术;电子邮件:hu_liyuan。卜荣欣(1964-),女,河北昌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 数字图
24、书馆发展探析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 摘要:数字图书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形成的跨地区、跨国家的信息空间、信息系统,并以数字化方式将信息资源存储在具有海量存储能力的存储系统中,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将信息资源传递给不同地域的用户,从而做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资源共享。 Digital Library Development Research Cheng Yingqiu (Jixi city Library,Jixi158130,China) Abstract:The digital library is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ne
25、twork technology, digital technology formed regional, cross-national information spac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o information resources will be digitally stored in a mass storage capacity of storage systems, computer and network passed to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user by Information, so withou
26、t time and space limits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words:Digital library;Building;Problem 一、关于数字化图书馆的提出 美国数字图书馆联合会从图书馆员角度将数字图书馆表述为:“数字图书馆是提供各种资源的组织机构,他们选择、创建、提供知识查询途径,解释、传播和保护数字作品,以确保其能够长久使用,从而为社区和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经济的信息服务”。 二、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过于简单化 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简单化,导致人们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上步入误区,国内不少建设项目把
27、数字图书馆理解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和服务的网络化,简单地追求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局域网的信息共享,这种简单化的建设项目只是具备了数字图书馆的某些特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 (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广域网连接和局域网布线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应该从战略高度得到重视。局域网布线作为机构内部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运作的载体,对国内大多数传统图书馆来说,存在着网络布线的更新改造问题,除了结合需求设计外,应尽量从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网络平台的扩充和升级问题。 (三)没有通行的标准化、规范化、标准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建设质量、查询服
28、务效果以及网上资源的共享。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资源内容的互操作性和可交换性,如XML技术的采用会极大地提高元数据的质量并减少维护元数据数据库的费用。另外,要实现我国数字图书馆的中文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应采用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 三、如何实现现代图书馆的数字化 (一)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体系建设 1.加强数据库建设。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图书馆之间联网后,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文献的重要资料库。但是,如果上网打开某馆的一个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仅仅是文献线索,这显然是不够的。今后的读者决不会满足所需文献在何处的信息,而是想直
29、接获取所需文献的内容。 2.加强一次文献的建设。 一次文献是指原始的文献资料,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一次文献的载体可以是纸介质的图书、期刊等文献,也可以是光盘、网络版的电子出版物或磁介质出版物,它们所覆盖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与传统的纸介质文献相比,光、磁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具有纸介质文献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电子出版物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它不仅包括文字内容,同时还传递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第二,电子出版物是数字化的资源,更有利于文献的检索、复制和网络传递。第三,电子出版物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时空的利用价值。第四,电子出版物信息存储密度高,保存时间长。 3.加强二次文献和虚拟图书馆的建设
30、。 二次文献是指对分散、无组织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归纳、组织成为系统的便于查找利用的资料,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过程。数字图书馆的二次文献包括馆藏书目文献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元数据索引数据库和图书馆的虚拟馆藏等。二次文献的建设要注意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只有数据格式符合大家公认和遵守的标准,才可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 (二)数字化图书馆如何提供优良服务 1.数据库服务要有自身的特色。 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数据库是图书馆数字化的关键。各图书馆应结合本馆特色,充分掌握特色信息在全球分布的状况,挖掘因特网上的特色信息资源,根据用户的需要,设置虚拟资源导航站,有目的、有重点地
31、挖掘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数字化特色网络信息资源,然后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用专业语言标识后,以超文本方式给用户提供链接点,帮助用户无限制和无阻碍地检索信息,提供高效、优质的现代化服务。 2.构建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 首先应当解决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著作权的保护带来的被保护者与文献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既要使资源库的收藏真正达到开放和共享,又要对网络上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即通过合理使用与合理保护取得双赢结局; 其次,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特有的信息管理环境与技术条件,通过立法形式和技术层面,形成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著作权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凌秀丽.略论数字化图书馆与现代
32、化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5,1:59-60 2赵继海.数字图书馆发展若干领域的评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1:16-19 3刘荣.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管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摘要: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验内容以及考评方式。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网络工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网络实验;实践;探索1教学内容的选择一些高校在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中,选择了国内外知名网络公司的设备及实验室建设方案,如思科、华为等。这些公司负责提供全套的实验讲义、课件及师资培训,相当于是其
33、大学计划的一部分。显然,实用程度及难度系数无庸置疑。问题是,高校主要以大班教学为主,而实验设备又不可能买得太多(网络设备一般价格比较昂贵),学生多设备少,怎么办?作者认为,网络设备只能作为部分学生提高的辅助资源,不能作为网络工程教学的主要资源,与培训中心的小班教学是不能等同的。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将课程内容定位在网络工程的招投标、网络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的组织与实施,网络工程的验收与服务等方面。作者认为,这些内容只需要通过少量的学时加以介绍,重点还是技术。“网络工程”课程设置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果纯粹介绍文字,不仅教学枯燥无味,实验也无法开展,因此,不应成为重点。另外,由于学
34、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取舍。在36+18的有限学时里,究竟讲些什么,我们考虑了很久。由于计算机网络是该课程的前导课,通过统一修订大纲,做到了两门课一方面衔接紧密,另一方面又不允许在实验和授课内容上有重复。像数据包的截获与分析放在计算机网络中,并且作为重点,双绞线的制作则拿出来放到网络工程中。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博大精深,内容必须有所定位。考虑到园区网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网络,因此该课程定位为园区网。一般的网络书都会讲到,按地理范围划分,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域网三种。园区网属于介于局域网与城域网之间的一种网络,目前的大中型企业、政府部门、学校、商场、小区等所属的内部网络,都属于园
35、区网。园区网通常跨越多个建筑物,由多个小的局域网构成并与Internet连接,会用到多种常用的网络技术,例如VLAN和WLAN等。校园网是最典型的园区网。由于大部分学生接触广域网的机会很小,加之实验条件有限,因此像FR、ATM、ISDN等广域网技术在网络工程中不再介绍。2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教材。课程开设之初,我们就一直努力寻找教材,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有关网络工程的书很多,但作为教材都不太合适。或者偏重原理介绍,或者工程实例太少,或者内容过于简单,或者太过于专业,或者以认证考试为主,或者只是介绍网络工程招投标。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学习,而最后仍无法管理一个简单的园区网,原因是学习内容
36、偏且不全。能否有一本教材讲述园区网中所涉及到的常用技术并且用理论指导实践呢?作者开始自编讲义,从如下的思路展开,介绍在园区网(如校园网、小区网)中,如何组建和配置有线局域网、无线局域网、虚拟局域网,包括协议配置和连通性测试;如何让多个本地局域网之间互连互通,以Cisco硬件路由器和Microsoft 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组件(RRAS)软件路由器介绍路由的配置,重点阐述路由的原理,即配置哪些参数,至于如何配置并不重要,没有硬件路由器也能掌握路由的基本原理;如何让多个远程局域网(如多个校区)之间互连互通,介绍目前最经济便捷的互连方式VPN;如何让使用保留IP地址的局域网PC通过一条Internet
37、链路共享上网,介绍两种典型的方式代理和网关,重点阐述它们的本质区别;如何保证园区网的安全和远程管理网络设备与服务器等等,由于网络安全开设有独立的选修课,在这里只重点介绍防火墙。除此之外,以我校校园网及学院真实的网络环境为例,讲述如何进行二级区域的委派和域名转发;如何在一台服务器上搭建多个web站点,即虚拟主机技术和泛域名解析技术;如何搭建可通过web和pop3进行邮件收发的邮件服务器;如何建立基于用户的FTP站点;如何搭建流媒体服务器以实现视频点播,这些都是园区网中目前最实用的内容,学完就可以用。最后,为了更好地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还留了少量时间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些网络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如VoI
38、P、P2P、IPv6等。这些内容逐年补充更新,并在作者的个人网站上发布。考虑部分同学可能将来要考CCNA的认证,同时考虑到思科的设备最为普及,配置方法最具代表性,配置复杂度也最高,所以在介绍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时是以部署在园区网中的最常见的思科设备为例。同时,在讲义编写时主要做了以下几点考虑:(1) 内容实用新颖,可操作性强。定位于园区网,只讲述目前正在使用的最新技术,如共享上网、基于用户的FTP管理等。过时的、不用的一律不谈。很多经典问题,如VLAN路由、无线局域网、局域网共享等都自成一章。(2) 有上机实验,便于组织实验教学。网络工程重在实践,如何安排实验教学是重中之中,每一章都设计了实验
39、内容,有难有易。(3)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不是简单的配置手册。每一章都有大量的思考题,不仅阐述how to configure,更重要是阐述why to configure,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局域网共享上网,不能简单讲解一个共享上网软件如何使用,而是进行归纳比较,进行理论的提升,随便找一个共享上网,看看帮助,也应该能配置,这才是要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经反复试用和修改,讲义已于05年正式出版。3教学方法的设计本课程与“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不同,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操作性很强,在讲授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更多的是通过边讲解边演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直观感受,实验教学紧跟其后,能
40、够让学生对所学技能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而因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很多内容演示如软路由需要几台计算机才能完成,大班授课一般在教室进行,搭建这么一个环境是很不方便的,于是作者在实验室搭建一个远程实验环境,然后在教室(有投影设备)通过笔记本电脑访问到这个实验环境,通过Windows 2000自带的终端服务登录到这个实验环境就可以进行演示了。如图1所示,所有计算机均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并提前安装好必要的服务组件,如终端服务、RRAS、IIS、DNS、DHCP服务等。安装23块网卡,并按照下面的标识修改网卡的接口名称。为防止配置过程中网络中断,必须保证每一台计算机至少有一
41、块网卡是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可以访问的,其他网卡可随意配置。注意,在搭建局域网PC共享上网和局域网互连的演示环境时,将上述四块网卡的默认网关去掉或将跃点数改为2,否则会造成演示无法成功。4实验内容及环境的设计除VLAN必须用到交换机之外,其他实验基本上可用Windows 2000 Server中的组件或第三方软件完成,因此,实验室主要设备就是计算机,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并提前安装好IIS、DNS、RRAS等服务。另有十套Cisco2621路由器和Catalyst 2950交换机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为了做到灵活、机动、真实,主机全部放在桌子上,便于加装网卡,每台电
42、脑有四个分区(含一个Linux分区),不装硬盘保护卡,每次实验前利用Ghost重做系统。信息面板安装在实验台上,便于插拔,由于软路由等实验需要多网卡,因此预留的信息点数要多于计算机数量的一半,所有信息点连到交换机,并通过路由器连到校园网。实验室放置一些小的HUB,以及双绞线实验留下的直通线和交叉线,供需要时使用。图2为实验室的基本拓扑构图,表面看并无特别之处,真正实验时会根据需要改变拓扑结构。由于多组同时实验,要注意IP地址的设置不能冲突,计算机名称不能重复。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不赞成在实验室上课,更不要教师一边操作学生一边操作,一定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
43、到问题不要轻易回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实在解决不了再回答。尽量少用甚至不用模拟软件,如思科的路由模拟软件,因为无论多么逼真,仍会有差异。不要让学生简单验证课本上的实验,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做局域网共享上网实验时,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充分体会到代理与网关的真正异同,比如,如果某一个FTP站点限制来自同一个IP的登录线程数,通过实验应该能够明白,无论代理还是网关,实验效果是一样的,因为在外界看来都是同一个IP。另外,改革了答疑方式。开学初安排好所有要做或可以选做的实验,每次实验时间可以做任何一个实验,不安排答疑,有一个常见问题答疑库,学生自己查询,最后一
44、次实验安排答疑,并根据问题难易程度打分,问题越简单得分就越低,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在实验改革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压缩了验证型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型及设计型实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大面积增加需要自学才能完成的实验内容,如Linux下局域网共享上网的实验,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成绩在中等以上者,必须有一个以上独立设计完成的实验内容。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从传统的面向实验结果的考评到面向实验过程的考评,也就是重点考察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如果认真实验,不可能发现不了问题。教学中发现,平时问问题越多的学生反而是学习最好的学生。对于更加专业的交换机与路由器的更深入内容,我们开设了每班限20人的选修课“网络设计与管理实践”,供有志于网络管理方向的学生选修,并设置一定的门槛,保证教学质量。对于网络工程中提到的网络安全内容,我们开设了“网络与信息安全”选修课,除防火墙外,其他内容在该门课程中不做重点讲授。我们下一步拟借鉴亚威科技()的远程实验室思想,将购买的10套设备做成一个机架,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