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部門發展計劃
(階段性整體發展計劃期間:短期1年內、中期2~3年、長期3~5年)
部門: 內科部 胃腸肝膽科系
項目
計劃內容
1.使命與願景
使命(宗旨)與願景(核心目的、核心價值與對未來的展望)
1.1.使命(宗旨)
以服務及診斷治療罹患有胃腸肝膽胰疾病之病患,使其達到疾病治癒或緩解。
1.2.願景
早期診斷胃腸肝膽胰疾病包括腫瘤,早期治療,增加治癒率。
2.現況分析
現有執掌、人員編制、業務概況分析、資源的優勢與劣勢、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等(SWOT分析)
2.1.執掌或工作重點
胃腸肝膽科系依功能性區分為肝臟科、胃腸科及膽道胰臟科科。另有內視鏡室、腹部超音波室逆行性膽道攝影室、逆行性膽道攝影室、肝病中心及肝病實驗室。主要負責整合及協調科系內服務教學及研究各項事務及培訓醫師。
2.2.現有人員編制
系主任 1名
科主任 3名
主治醫師 23名(含系主任、科主任)
住院醫師 5名
專科護理師 7名(隸屬護理部)
技術組長 1名
技術員 17名(含技術組長、公衛護士、助理員及庶務員)
行政助理 1名
醫檢師 2名
研究助理 15名
2.3.業務概況分析
門診 2,327診/年 98,604人次/年 (8間診間)
住院 3,166 人次/年 (2.5專屬病房) 配床數120床
超音波檢查 34,079人次/年
胃鏡檢查 12,098人次/年
2.4.SWOT分析
SWOT分析:
Strength(內部資源優勢):
1. 南台灣最大胃腸肝膽科系。
2. 肝炎治療質與量居全國前幾名。
3. 治療性膽道技術純熟。
4. 內視鏡超音波技術純熟。
5. 提供24小時緊急內視鏡診斷及治療服務。
6. 提供持續社區篩檢的服務。
7. 肝癌、食道癌跨科系之整合性治療。
Weakness(內部資源劣勢):
1. 面臨整體醫療生態及醫病關係的變化,健保給付改變、醫療保險制度的衝擊,須加快調整能力及速度。
2. 面臨新的技術、儀器及新藥的發展,須加快腳步跟上及有所創新。
3. 臨床服務量大、教學與研究能力及水準在逐漸提升中。
Opportunity (外部機會):
1. 具有許多年輕有潛力醫師可依其志趣及專長培養。
2. 發揚既有臨床服務水準,建立資料庫,以供研究。
Threaten(外部威脅環境):
1. 醫療環境變遷、病患及評鑑要求與日俱增,需自我提昇的壓力增加。
2. 其他南部地區醫學中心的成長與競爭。
3. 因無就近醫學院支援,基礎醫學研究人才區缺少。
3.任務/目標
服務、教學、研究/
n 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成為最優化、精緻化、人文化、國際化的醫學中心
3.1.短期(1年內)
服務
胃腸科
• 加強跨科系間的聯繫,並促進科系的合作與交流,以期推展醫療服務的提昇。
• 緊急治療性內視鏡小組
肝臟科
• 慢性肝炎治療新進展 (臨床試驗國際接軌)。
• 肝癌整合性治療 (內外科共識醫療) 。
• 肝(腎)移植合作小組。
– 南台灣C型肝炎盛行地區之調查與防治
膽胰科
• 增加治療性膽道鏡器材(如治療性膽道鏡所需之膽道鏡數量)
• 訓練能操作治療性膽道鏡之主治醫師,使能夠增加病患服務量
• 教導臨床研究員操作治療性膽道鏡之技術以及論文寫作和如何處理及治療病人
研究
肝臟科
• 肝炎病患血清銀行資料庫
• 肝癌組織銀行資料庫
• 科內核心實驗室
胃腸科
• 設立『胃癌、大腸癌組織庫』
• 針對HP-ULCER-GERD的關係,對螺旋桿菌的基因排列與胃腸黏膜細胞的關係,或是否有特殊的蛋白質安基酸的參與,都是未來研究發展的方向。
• 功能性胃腸障礙--胃腸道的細菌群、酸鹼度、電解質與胃腸黏膜細胞的基礎研究。
• 設立『動物實驗的生理研究室』
• 胃腸道蠕動力學
膽胰科
• 發展 Biliary Mannometry 之診斷工具
• 以 Three dimension echo 來評估膽囊排空功能 ,進而預估肝硬化患者膽囊結石之形成
• 內視鏡超音波(EUS)合併組織切片以增加腫瘤之診斷率,並冰存組織,以作為基因基礎研究
教學
• 鼓勵年輕醫師加入實習醫師及住院醫師的教學
• 鼓勵及指導年輕醫師寫論文並成為專科指導醫師
• 鼓勵升等及爭取教職
• 加強病房迴診教學與病例記載內容
• 輔導住院醫師參與臨床或基礎研究
• 延請專家授課演講與院際交流
3.2.中期(2~3年)
服務
胃腸科
• 內視鏡特約門診
• 無痛性內視鏡健康檢查
肝臟科
• 肝臟內科急性加護病房設立。
• 肝炎病患血清銀行資料庫。
• 肝癌組織銀行資料庫。
膽胰科
• 宣導總膽管結石之內科治療以期減少病患開刀之機會。
• 發展內視鏡超音波對膽道和胰臟疾病之診斷(如切片)及治療(如胰臟偽曩腫之引流)。
• 發展膽道動力學以診斷乳頭括約肌之功能性障礙進而加以治療。
• 和麻醉科合作發展無痛性診斷及治療性膽道鏡。
研究
• 胃腸肝膽科內核心實驗室。
• 各類疾病與胃腸蠕動之相關性研究
教學
• 推展實證醫學
• 建立疾病處置guideline
• 人才培養
– 功能性次專長
– 設立制度、鼓勵進修
– 全面教職化
– 培養基礎醫學人才,包括幹細胞、基因治療、胃腸道蠕動力學等
– 設立科內基礎醫學研究員制度,提升研究層次
3.3長期(3~5年)
服務
• 胃腸科門診衛教中心
研究
• 各類實驗室專長人才培養。
• 鼓勵年輕主治醫師出國進修有關膽道與胰臟疾病之基礎醫學之研究,如膽道和胰管結石以及惡性膽道及胰臟腫瘤之形成機轉, 進而尋求預防及治療方針。
• 提昇實驗室整體研究成果短期:尋找對肝病更有療效之新藥
教學
• 建立消化系網路互動式的學習模式及資料庫
• 培養博士級VS專攻基礎醫學-蛋白質体學,成為南部消化系醫學領導中心
4.策略方針
短期、中期和長期所要完成的工作項目(服務品質策略、教學研究策略、社會責任策略)
4.1短期(1年內)
服務
• 發展及加強特色醫療,如(1)發展經皮肝腫瘤根除術(PTA)根除小型肝癌 (2)慢性肝炎之抗病毒治療 (3)內視鏡超音波之介入性治療
• 派醫師至嘉義學習IT Knife操作技術,以提高早期黏膜層胃癌治療成果
• 開發新型肝癌整合性治療,並培訓相關人員。
• 重視開發移植學領域,並培訓相關人員。
• 加強對一般民眾之宣導有關總膽管結石之內科治療方法, 使用最新型治療性膽道鏡器材以期能增加治療成功率和減少病患痛苦程度。
教學
• 提高主治醫師教學師資陣容,有助於教學評鑑及住院醫師招募。
• 鼓勵進修(取得碩、博士)、強化師資,全面教職化。
• 推展消化系實証醫學,建立疾病處置Guideline,以提昇疾病治療技術水準
研究
• 參加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國際合作臨床藥物試驗
• 積極參與新開發藥物臨床試驗,並培訓相關人員。
• 強化功能性胃腸障礙之基礎研究,並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試儀、胃電圖等四項設備,供食道逆流、胃功能障礙病患最新治療。
4.2中期(2~3年)
服務
• 肝臟內科急性加護病房設立,使急性病患獲得優質照護,並培訓相關人員。
• 與病理科與外科合作,成立肝炎病患血清銀行資料庫,肝癌組織銀行資料庫以供依醫療研究用,並培訓相關人員。
• 派醫師學習經肝動脈注射化療藥物技術及其照護技巧,以增加肝癌末期治療之選擇。
• 和南部地區之中小型醫院作策略連盟合作, 以轉介可以內科治療之患者至本院治療,或調派人員去其他醫院作治療性膽道鏡之教學, 此外發展無痛性診斷及治療性膽道鏡可增加病患之接受度
研究
• 培養基礎醫學人才,包含幹細胞、基因治療、蛋白質體等
• 肝炎及肝癌核心實驗室擴大服務,提供肝炎藥物抗藥性監測、病毒檢驗,可以支援他科別或實驗室之藥物治療監測。
• 功能性胃腸障礙之基礎研究:
1.24小時食道酸鹼測試儀
2.胃腸道壓力測試儀
3.胃電圖
4.胃腸道電阻測試儀
教學
• 提高主治醫師醫療新技術的能力及強化肝病的基礎研究,可以提高教學品質
• 建立消化系實證醫學(EBM)作業,引進肝炎治療之世界權威機構訂定之Guideline用於本科提昇本科疾病治療技術水準。
4.3長期(3~5年)
服務
• 功能性次專長培養
• 經由增加預防醫學之知識教導民眾及病患如何避免膽道和胰臟疾病之發生, 另外可至社區作腹部超音波之檢查以早期發現膽道和胰臟疾病進而早期治療
• 引進窄頻(Narrow Band)內視鏡檢查,以提高胃腸道癌症早期診斷與治療
教學
• 全面教職化
• 設立制度、鼓勵進修
• 提供更即時的教育訓練及教學
研究
• 建立消化系統疾病資料庫,參與前瞻性前期臨床測試,肝炎社區研究與防治,另增設急性肝炎資料庫,進行BCD型肝炎病毒基因與相關分子生物學研究,未來將發展人工肝臟透析技術
• 安排醫師進修胃腸動力學及基礎醫學,並培養或延攬博士級研究員
• 培養基礎醫學人才,包括幹細胞、基因治療等
• 設立科內基礎醫學研究員制度,提升研究層次
• 設立「動物實驗的生理研究室」並結合「肝炎及肝癌核心實驗室」,與本科未來研究室整合規劃
• 研究成果發表(含醫學專業期刊及媒體)以提高醫師及醫院的專業形象
5.其他項目
發展重點、重要設備投資、員額編制、其他部門配合事項等
5.1 發展重點:
• 建立科系管理制度及行政規範。
• 灌輸醫療倫理觀念。
• 期望藉由制度的建立,讓個別層級之醫護人員有所遵循,避免不必要之特權使用以及資源壟斷情形,營造公平且人性化的工作環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