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用小学语文学科) 信息技术丰盈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地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呈现极强感染力的画面,为学生提供了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极为广阔的空间。因此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优化教学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
2、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多快好省地从学习中获得最新的知识,获得长足地发展。随着我县“班班通”工程的推广,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优化课堂教学,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对所要
3、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第四册的找春天,在执教时,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春天美景录像,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相机地要求学生说说看画面的感受,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佳文章和妙诗词,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为下一步教学中的美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以其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深深的吸引着学生,其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方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
4、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助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式,达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雷锋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为人民、做好事的足迹却遍布大江南
5、北,而作者却用极简朴的诗歌文字讲述,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从语言文字中理解思想感情是不易的。执教本文时,教师在课前制作了一个名为“学雷锋,做好事”的网页,其中涵盖有雷锋的人生经历,所做过的好事的小故事等大量资料。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打开“学雷锋,做好事”这个网页,每人定一个研究主题,根据研究主题搜索相关的资料,然后在小组讨论时展示自已搜索的信息,共同探讨、分析、归纳,感受雷锋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此环节中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不仅仅停留于文本,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这一优势,阅读相关的资料,然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对人物的精神品质和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
6、理解。 2、丰富教学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计算机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资料:新的教学理念、教案设计、习题资料等等。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讲赵州桥时,用电教媒体展示出古今中外有名的桥、有关桥的诗歌、俗语、名称的由来、桥的发展历史等图片或文字介绍,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生带到上海、巴黎、英国等处所去,使他们领略从没看到过的桥的风采,对桥的历史发展、建筑艺
7、术、文化气息等有了更深入地理解。3、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和疑点,相应的课堂教学就存在中心环节。而对中心环节的处理又教无定法。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排疑解难,使学生茅塞顿开的一种好方法。当我们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的效果表现出来。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表现。茫茫无际的沙漠中远远地升起了一股笔直的浓烟,在蜿蜒曲折的黄河尽头落下了圆圆的夕阳。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就会由呆板的纯文字的学习转化到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来,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进行语言、思
8、维训练。 三、促进学生自学,增强语文能力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无非是教师范读和学生练习两种途径,长期如此学生会产生厌倦感。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 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诸如网络,电视广播、电子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略读和浏览,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
9、能力。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如在教学花钟这篇课文。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单调的以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为此,我在上这堂课时,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不同种类花的开放时节的资料。同学们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不同种类花的开放时节的资料;当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老师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家上网下载资料在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一时间,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 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思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 2011版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4月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