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重点、难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知识点: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以后,纠正了文革的错误,是中国从为难中走出来。
1977年召开的十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复出。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延安整风之后又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发证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2月3日,邓小平作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倾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是检验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以阶级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以及纠正某些领导的是非问题。
二、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一) 平反冤假错案
平反刘少奇冤案以及全国其他冤案
(二) 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邓小平由于极少数人利用拨乱反正的幌子来否定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毛泽东思想。
(三)郑重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建党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
毛泽东的灵魂和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 国民经济的调整
针对1977至1978这两年中出现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个方针的提出使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 农村等改革的突破性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两大问题:1、农民温饱问题2、“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三) 对外政策的调整
1979年,中日建交以及邓小平访问美国为我国对外开放奠定了外部条件。
对待台湾政策,实现国家统一
问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答:原因: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指导。
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全面抛弃以“阶级为纲”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作出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意义:1、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2、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3、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二个历史决议的意义?
答:1、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2、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做了基本结论以及对十一三中全会所作出决策的肯定,同时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得胜利完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 改革的全面展开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知识点:
1、1982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做自己的路,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1982完成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984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2、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三)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980经济特区的建立 (深圳、厦门、珠海、汕头)1988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
2、1984建立14个沿海城市
3、1985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从而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