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舒兰市开原中心卫生院简史
一、基本情况及历史沿革
开原中心卫生院始建于1946年春,是舒兰地区成立最早的乡镇卫生机构之一,始建时名称为开原区卫生所,隶属于开原管理区,地址在今开原镇开原村前开屯,房舍为三间土草房,以开展中医药服务为主,服务半径覆盖现在的七里、开原、青松各村屯,共有医务人员四名,其中,中医2名,分别为朱清、张宝复,中药调剂员1名,为安国良,西医一名,为赵玉国。
1949年秋,随开原管理区政府的迁移,开原区卫生所亦迁至开原村泉沿屯屯南,今开原镇政府所在地,房舍为近80平方米的平房,并更名为开原区联合诊所,增加叫赵新革的中医一名。
1956年,再次更名为开原公社卫生所。
1958年,更名为开原公社卫生院。
1970年,院址再次迁移,至今开原镇北泉沿村村民委员会处,房舍为近400平方米的3栋平房。设病房6个,有病床20张。
1981年,更名为开原中心卫生院。
1993年,在现址新建面积540平方米门诊楼,迁现址至今。
2006年,再次扩建220平方米注射室、手术室,总面积达到760平方米,并进行了全面的维修至今天的状况和格局。
二、法人代表更迭
年 代
法 人 姓 名
备 注
1946年3月—1957年12月
张宝复
1958年1月—1966年 7 月
常福太
1966年7月—1975年3 月
韩昌年
1975年4月—1977年4月
张景林
1977年5月—1980年1月
邓学良
1980年1月—1985年1月
李宝贵
1985年1月—1990年1月
刘英志
1990年1月—1998年4月
安振东
1998年5月—1999年10月
王铁人
1999年10月—2001年3月
梁玉梅
2001年4月—2002年8月
李春富
2002年9月—2008年12月
胡云程
三、 中医药人员更迭情况
年代
人员姓名
学历
职称
专长
所在科室
1946--1960
朱清
带徒
内科
中医科
1946--1978
张宝复
带徒
内科
中医科
1946--1980
安国良
带徒
中药调剂
药房
1950—1965
赵新革
带徒
内科
中医科
1971--1980
陆宝玉
中专
中医师
内科
中医科
1978--2008
孙跃华
中专
中医师
妇、儿科
中医科
1983--2001
陆宝玉
中专
中医师
内科
中医科
1985--1997
方殿有
中专
中医师
内科
中医科
2005--2008
朱长飞
大专
中医师
内科
中医科
四、人员基本情况
项 目
建院时
2008年12月
备注
1职工总数
4
25
1-1-1卫生技术人员
4
19
1-1-1-1医生数
3
8
1-1-1-1-2中医医师
2
2
1-1-1-2护理人员数
0
6
1-1-1-3医技人员数
0
5
1-1-1-3-1中药
1
1
1-1-2管理人员
0
2
1-1-3其他人员
0
3
2卫生技术人员职称
2-1高级职称
0
1
2-1-1中医(药)
0
0
2-2中级职称
0
7
2-2-1中医(药)
0
0
2-3初级职称
0
11
2-3-1中医(药)
0
3
2-4无职称
4
0
2-4-1中医(药)
3
0
3卫生技术人员学历
3-1本科
0
1
3-1-1中医(药)
0
0
3-2专科
0
4
3-2-1中医(药)
0
1
3-3中专
0
13
3-3-1中医(药)
0
1
3-4无学历
4
0
3-4-1中医(药)
3
0
五、 目前临床、行政科室设置情况
该院现有临床科室11个,行政科室4个,分别如下:
临床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电诊科,放射科,检验科,手术室,注射室,药剂科。
行政科室包括:院长办公室,财务科,防保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
六、主要医疗设备和医疗设备增置情况
该院始建时,房舍简陋,仅有中药架一套,连血压计这样的基本医疗设备也没有,目前,我院已有了能够开展基本医疗工作的多种设备,主要如下:
设备名称
数量
备注
设备名称
数量
备注
50MA-X光机
1
冰箱
3
便携式B超机
2
恒温箱
1
心电图机
2
全自动电脑洗胃机
1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1
胎儿监护仪
1
尿液分析仪
1
冷光源无影灯
1
七、各科室业务开展情况
目前,该院初步建成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提供综合性预防保健服务的中心乡镇卫生院,2008年全年门诊量8670人次,急诊268人次,手术85例,住院病人344例,医药业务总收入789000.00元,其中,中药饮片及中成药共近80000.00元。
八、医疗队伍及医疗技术发展情况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院已从当年三间土草房、四名医务人员仅能提供简单的防病治病服务的开原卫生所,成为今天建筑面积七百六十平米、高中初级卫生技术人员近二十人能够开展多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和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多年来,我院可靠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建院伊始,以安国良、张宝复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医药人员,凭借着他们满腔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使命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勤俭建院,上山采药,炮煎炙焙,出诊看病,望闻问切,开方抓药,待患如亲,诲人不倦,誉满杏林,在开原卫生院的历史上树立了优秀的医德典范。
大江东去,青出于蓝,十年动乱之后,该院不仅有陆宝玉、方殿有等老中医,涌现了以孙跃华为代表的专业院校毕业的中医药人才,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以刘英志、夏正学为代表的西医人员也拜师求教,勤学苦练,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农民患者防病治病,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青山常绿,碧水长流,世纪之交,伴随着农村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该院更出现了娄卫东、安振成、方永杰、孔红、朱长飞、李艳海等一批新人,如今,他们正努力专研,精益求精,成为我院各项工作中的主力军。
九、中医药骨干人员简记
1、安国良
安国良,男,汉族,1926年12月26日出生,开原中心卫生院始建人之一,并在开原中心卫生院工作直至退休。
安国良幼年丧母,家境贫寒,童年时曾被当地“慈善会”收养,才得以长大成人,少年时饱尝生活的颠沛流离和艰辛困苦,对其坚强性格和今后思想意识的形成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后,在党的教育下,他逐步树立了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严以律己勤奋向上,如饥似渴的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多年的工作中探索出了癫痫、小儿腹泻、烧烫伤等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技能,多次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表彰嘉奖,获得了广大当地群众的赞誉和信任,为开原卫生院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0年末,安国良因病退休,2002年4月病逝,终年77岁。
2、张宝复
张宝复,男,汉族,1914年生,开原卫生院始建人之一,曾任早期开原区卫生所负责人,任期内,带领其他医务人员,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勤俭建院,为开原卫生院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张宝复青少年时即拜师学医,在当地医药界享有较高声望,是当时开原卫生院的中医药骨干和主力之一。
在工作期间,服从组织调动,多次去外地任职,主持工作,最后,叶落归根,1978年在开原卫生院退休,年病逝。
3、陆宝玉
陆宝玉,男,汉族,1942年11月7日生于河北省平泉县中医世家,18岁中学毕业即拜师学医,1962年迁移至当时开原公社赵家大队务农,1964年进入赵家大队卫生所任村医,1969年被保送进吉林医学院医疗专业学习,1971年毕业分配至开原公社卫生院工作,2001年退休。
由于出身于中医世家,陆宝玉青年时博览中医书籍,在其后的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实践,归纳整理祖先所留医案,在中医治疗肝病,肾病,癫痫,心脑血管病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剂,其所炮制的“神效万应膏”在治疗风湿骨病,疖肿,脉管炎等疾病方面有较好疗效,在当地群众中享有较高声望和信誉。
在实际工作中,陆宝玉肯于专研,诚实勤勉,曾于1980年至1983年受组织调动,任榆树沟卫生院院长,后,调回开原中心卫生院继续从事医疗工作至退休。
2008年4月,陆宝玉病逝于故里,终年67岁。
4、方殿有
方殿有,男,汉族,1937年生,中专学历,主治中医师。
方殿有自1954年起拜师学医,1958年入榆树县卫生学校学习,1959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调至开原卫生院,1997年10月退休。
做一名老中医,方殿有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在中医针灸临床实践上,有较高的水平和造诣,在中医治疗妇科、内科等方面也多有建树,在业务工作中,他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甘于奉献,受到了同事和群众的广泛好评,多次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5、孙跃华
孙跃华,女,汉族,1955年生,中专学历,中医师,执业医师。
孙跃华1977年就读于吉林卫生学校中医专业,1978年末分配至开原卫生院工作至今。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农村卫生战线的中医药工作者,孙跃华同志深深知道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医药的信赖和渴望,在日常工作中她积极学习专研中医药知识,向老一辈拜师求教,积累临床经验,在中医治疗妇科,儿科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和见解 ,多年来一直辛勤工作在临床一线,是目前该院中医药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为该院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贡献,深受广大患者的爱戴和好评。
6、村卫生所的中医人员
1)、邓云阁,男1912年出生,曾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在开原镇大安村卫生所任中医师,行医长达近六十年,擅长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享有较高声望。
2)、李文山,男,1942年生,早年拜师学医,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开原镇长远村卫生所任中医师多年,群众威信较高,后迁至外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