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金龙乡新七村“五园新村”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金龙新七村村位于织金县西部、距县城48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东面和南面是老街村,西面是金果村和黄山村,北面是关心村。全村下辖11个村民组,总面积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新七村以平缓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200-1400米之间,平均海拔1320米。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新七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7-17.1℃,年降雨量101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1——300天。
3、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1100亩,;林地380亩;可利用荒地560亩;人均耕地0.5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烤烟、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棕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4、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森林覆盖率不到25%。部分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四旁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新七村共有11个村民组,总人口约2393人,以苗族为主,约占全村人口的50%,2010年人均纯收入约3000元,人均粮340公斤,劳动力占55%。
(三)村寨及居民现状
新七村以新街、小田坝、大寨为中心距政府驻地约1.5平方公里,民房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民房集中在大寨组,房屋主要以砖混结构为主,需改造成“黔西北民居”总户数为185户。
(四)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水、电、路、气实现三通。
(五)公共事业发展现状
村综合办公楼处于小田坝组和小坡脚组的边界,面积为120㎡.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必须对每户将建成的“五园新村”进行科学定位。
2、规划原则
(1)实事求是。拟建的的规模必须建立在调研的基础上,要求数据,尤其是“黔西北民居”的建设面积和连户路、厕圈改造的建设规模真实可靠。
(2)量力而行。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有财力、物力合理规划建内容和规模,切记好高骛远、贪大求全。
(3) 全面系统。按照地区“五园新村”建设的五大项36小项内容全面系统的进行规划。
(4)具有前瞻性。规划要具有民族特征,从发展和全局的眼光来进行。
3、规划的目标
要求在一年内建成,基本达到“五园新村”标准的的要求在两年之内建。
(1)人居环境整洁优美。农村住房按标准化改造达90%以上,村内主干道建成柏油路或水泥路面,联户步道硬化通达率达90%以上,垃圾集中收集点、排污系统设施完善,村内无乱搭乱建和柴草乱推、粪土乱堆、畜禽乱跑的现象,落实卫生门前“三包”,公共场所保洁率达90%以上。
(2)生活方式文明健康。计划2011年村内建成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生态小公园,一个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经常展开。
(3)生态环境良好。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庭院、主干道绿化美化达8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饮水水源地得到很好的保护,水质达到国家I类标准。
(4)农业支柱产业初步形成,逐步向规模化、商品化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达2000元以上,特色产业、生态型产业收益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
三、重点建设内容
1、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村容村貌的整洁靓丽
(1)“黔西北民居”改造。在新七村建成覆盖大寨、新街、小田坝3个组共计141户。
(2)在以上三个组范围内硬化连户路和院坝共计39000㎡,其中,连户路30000㎡,院坝硬化9000㎡.
(3)完成新街、大寨、小田坝的“一池三改”。其中沼气池建设120口、圈舍改造141间,厕所该怎么141个。
(4)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在以上三个组分别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站3个,全面铲除乱搭乱建和柴草、粪土乱推,畜禽乱跑的现象。
2、搞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绿化工程。在对村前后山坡实行封禁治理,在搞好山头绿化的同时对村边、路边按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的原则,(建设规模),使村掩映在绿树中,形成良好的生态。在计划在以上三组范围内的山头种植金果林(梨树)600亩,林下种草600亩。
(2)环境保护。重点是水资源保护,减少工矿企业等污染。其中,重点保护新街大塘人禽饮水资源保护。
3、发展公共事业
(1)村办公室建设一个农家书屋、一个远程教室、一个农业综合活动室。
(2)在本村建设一个计生卫生服务室。
(3)在新七村重点建设一个活动小广场,一个生态小公园。
4、产业建设
(1)蔬菜产业。
全村每年种植300亩,覆盖950人。
(2)特色经果林
到2015年初种植核桃1200亩。覆盖2580人。
5、基础设施建设
通村寨路的硬化
大寨、新街、小田坝三个组范围内硬化连户路和院坝共计39000㎡,其中,连户路30000㎡,院坝硬化9000㎡。
四、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种植蔬菜资金全部由县级财政配套,总计9万元。核桃种植资金由中央财政支出,预计到2015年共投资600万元。
五、 进度安排
预计从3月份全部启动,在8月份之前完成30%,在9月份之前完成45%,10月份全部完工。
六、效益评价
1、社会效益
规划项目的实施,从农民群众出发,针对贫困农民缺资金、少技术、无劳力、人多地少、地力差、少致富项目等致贫原因,发挥他们的自我创造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同时使新七村的农业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社会公益事业水平明显提高,为新七村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实现整村推进目标,达到脱贫致富目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2、 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新七村的生态环境加以治理和改善,造林工程会对风沙及水土流失有很好的防范和保护作用,新增林地1200亩,按80%的保存率计算,保存面积960亩,新增森林覆盖率10%。有效地改善了该村的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经济效益
种植蔬菜资金全部由县级财政配套,总计9万元。蔬菜产业年总产值80万元,扣除成本30万元,覆盖面上人均增收500元。
核桃种植资金由财政支出,预计到2015年共投资600万元,到2015年核桃进入初果期,覆盖2580人,按60公斤/亩,15元/公斤计,1200亩核桃年产值为1080万元,覆盖面上人均增收981元。以后逐年增加,若到2018年,按100公斤/亩,18元/公斤计,1200亩核桃年产值为1296万元,覆盖面上人均增收1178元。
七、保障措施
成立金龙乡党委、政府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书记、乡长分别任组长、副组长,并明确分管领导负责抓此项工作。所有经费投入由乡负责实施。建立群众监督制度。一是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对所有项目的资金、物资、工程管理、投工投劳等都要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监测评价的职能,加强过程群众监督,对工程建设不符合要求的及时纠正;三是制定乡规民约,建立工程管护制度;四是已建工程移交村委会进行管理,实行谁受益、受管护。
- 5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