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逻辑架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2679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逻辑架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逻辑架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逻辑架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8文化广角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从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全党的中心任务明确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仅包括国家硬实力的提高,也包括国家软实力的充分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强调通过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助推器”、为民族振兴提供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软实力”,将文化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

2、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逻辑架构和核心要义。一、举旗帜: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前进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关于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方向曾一度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究其原因,是“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关于文化发展方向之争实质上是“人心之争”的判断充分显示出文化建设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政权的存续,而“人心向背”的思想根源是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否。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文化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乐趣,也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这就使得“文化可以满足意

3、识形态从总体上持续控制社会秩序和既定利益关系的要求,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持久地发挥意识形态的支配功能”。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谁能掌握文化领导权尤其是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谁就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从而保持政权的稳定。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无论怎么改,意识形态的阵地不能丢,社会主义的方向不能变。二、聚民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也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任何国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必须把自

4、己的意识形态普遍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这就需要改变意识形态的叙述方式,将其抽象化为核心价值观。就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而言,两者为“体”与“用”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样的“体”就有什么样的“用”,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中华民族究其实质是建立在对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一个伟大文明体。由于文化与价值观“体”“用”一致的关系,从这个维度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内在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成为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仍能绵延不绝发展几千年的文化密码。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屈辱史。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拯救民族危

5、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这个“新的思想”是什么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新的思想”就是马列主义。有了马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逻辑架构冯波(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济南250000)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强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部署和要求,今后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个方面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关键词:新时代;文

6、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作者简介:冯波(1973),男,汉族,陕西渭南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哲学、社会治理。119文化广角列主义作指导,中国革命才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但朝这个方向奋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与苦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不断地探索,在失败中总结,我们党逐步明确这个“新的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是真正契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的思想。以这个新的思想为核心的新文化就是需要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建设的先进文化,我们要用这种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改造我们的国家,改造我们的社会,改造我们的人民。所以再从“体”“用

7、”一致的关系看,则是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新文化。通过建设这种体现新的价值观的新文化,解决一个多民族国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问题,使中国人民“组织起来”。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三、育新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思想道德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发展程度。作为评判社会是非曲直的外在标准,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发挥其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必须努力使其“内化于心”,成为人们内心的道德律令,方能更好地“外化于行”。只有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人们的行为才会“从心所欲,不逾矩”

8、。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对于公共生活领域人们的道德建设,必须在承认人们认识具有差异性的基础上,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大多数。因此,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既要考虑到以高标准道德建设引导人民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也要考虑到人们利益与需求的多元化所导致的价值观的多元化,这就需要从强化公民责任意识的维度,形成社会道德认知的最大共识。一方面,从引导人民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角度看,需要在全社会倡导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像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远大理想

9、作为全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指引,那么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倘若如此,何谈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另一方面,对于道德,人们往往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以为道德必须“利他”而不能“利己”,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所讲,“人类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此,必须首先满足人类自己的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但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个人”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具有一定责任与使命的个人,所以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应该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的基础上,合理区分道德建设的层次性,从道德养成开始,引导人们逐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10、避免道德建设沦为道德说教。四、兴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文以载道,无论是提高意识形态吸引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提高公民文明素养,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重要的载体。通过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使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人们的心田。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文化建设也应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包含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必须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以多样化消解单一性,以多层次消

11、解平面化。为此,文化创作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如果说“创新是文艺的生命”,那么“创新”也是文化的生命。但是不同于一般市场上流通的产品,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商品属性)双重属性。一味追求创新,很容易导致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产生冲突,这时有些人出于行政化思维,往往习惯于用权力对文化采取“管”的方式,以为将一些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管住,文化领域就太平无事了。但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如“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 参公管理 约束科学家”,为了鼓励文化创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建设领域一定“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

12、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五、展形象:争取国际话语权经过几代人的砥砺奋斗,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很120文化广角大的提升,但实事求是地讲,与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存在较大的“落差”。这种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不匹配,导致了一个严峻问题: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我国“挨打”“挨饿”的问题虽已解决,但“挨骂”的问题依然严峻,“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国际话语权是主导国际舆论的权力,“谁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就意味着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发言权及影响力”,也就拥有了主导国际社会的权力。对于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从增强我国国际传播

13、能力的角度,提出要从升华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三个方面努力。(一)加强国内文化建设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根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提高国际话语权,首先要苦练内功,切实把我国的文化建设搞好。文化从其表现上来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来源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被其他民族所向往和仰慕。只有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这个国家的文化才能被其他国家所认同、所接受,其文化才具有吸引力。正因有了“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才有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如果一个国家内部治理不好,别的国家也很难对

14、其文化产生兴趣,遑论学习。(二)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文化建设,内容为王,文化的力量就在于它的影响力,但好的影响力也需要借助好的表现方式来传播。就现代传播而言,讲故事这种“细小叙事”方式是做好国际传播的最佳选择,因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区别于传统“宏大叙事”式的对外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我们需要让普通人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真实的而不是经过筛选的身边故事,让人们通过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变迁感受到一个古老、伟大民族的时代文明变迁。(三)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是迫切

15、任务文化传播,不仅要考虑到国情的特殊性,也要考虑到文化传播符号的普遍适用性,处理好特殊性和一般性、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将寓于特殊性中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内容适时、准确地概括提炼出来,建立起我国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这是当前提高国际话语权的紧迫任务。伴随中国的和平发展,歪曲中国发展模式的声音不时沉渣泛起、聒噪不已。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做法”相对成功,但“说法”没有力量,导致在对外传播中由于缺乏具有主体性的话语体系,只能被动地使用西方的话语体系,从而使中国的成功经验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表达,更不用说被世界人民所理解。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将特殊性与一般性相结合,形成一套既能传播当代中国价值

16、理念,又能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体系。运用这种具有主体性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在国际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而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的正当权益。六、结语文化建设是人心的建设,文化建设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导下,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篇章!参考文献:1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蒋重秀.俄罗斯

17、(前苏联)、中国经济改革路径选择的比较及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58-60.4苏娟.编辑政治意识与国家文化安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1):45-49.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6习近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4-08-19(01).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8潘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构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4):18-20.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10许门友.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