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彭丽琼老师专题教学历程分享-初中
一、为什么要做专题学习?
初中的孩子不会表达——带孩子们多读书——积累语言,慢慢打开思维——为高中思想性写作做准备
二、开展什么专题?
1、综合性实践活动
例1:寻找春天的足迹:带领学生找出、阅读古今描写春天主题的文章——带着相机,寻找春天的细节——汪峰歌曲《在春天里》——写作与发现:写春天,不仅是赞美
例2:母亲专题
一个多月时间读有关母亲主题的文章——采访自己的母亲——写作
2、读整本书
强调修身做人方面,引导刚进入初中的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中学生守则选择经典文段。主要侧重传记阅读和励志小说。
例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居里夫人传》《富兰克林转》《我的信念》
让学生自由表达,比如给弟子规挑刺
3、读写结合的单元扩大化教学
重组教材内容,替换或增加二三十篇课外优质篇目。
例如:诗歌专题阅读,把初一时把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诗歌一口气端给学生,初一共接触五六十首诗。
例如:亲情主题编辑
《爱如茉莉》《父爱昼夜无眠》》《爱到无力》《永远的阳光地带》《成长的桥》《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4、写作方面,教学生如何把抒情-写景-议论融合起来。
总体特点,依据教材,重在文本,以读促写。
5、做的不好的专题:苏轼专题,学生觉得难。
吴老师点评:
1、最早的专题都是从教材蹦出来的。比如我从教材的诗经抽出诗经专题,有的老师抽出爱情专题。正在思考把《赤壁赋》与《兰亭集序》放在一起抽取其中的生命意识专题。
2、不同的专题针对的学生阶段性不同,不同阶段的写作要求也不同。
其他老师提问:如何安排时间?
张秋玲老师回应提问:
1、课内课外的分界是错的。
2、教材编选不合理与解放后教师队伍的现状有关。
3、教研队伍机制已经不适合现状。
4、专题学习中,学生变了,专题也要变。
5、语文到底是什么?
——老吴总结得很好:言语与精神,双方有一样不发展都不行,语文的学习就是用语言表达思想。
张秋玲老师点评彭老师专题研究:
1、要抓住这句话: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打开思维。
但是要思考:比如让学生积累哪一类思维?这类思维积累提升了哪一类思维?教师如果不能回答,教师自己就要提升。
学生的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有规律、有阶段,教师要留存学生写作的原始资料,看学生发展中的变化。帮助孩子在不同阶段留下不同的印迹。
2、教师研究不要追名词,追概念,要做实实在在的研究。不要追大,一篇小文章也有很多信息。
同一个孩子在不同阶段,他使用的高频词有哪些不同?围绕这句话,这类语言去反观,同意语言能否表达不同思维?同意思维能否哦用不同语言表达?
学会分类:哪些语言表达哪些思维,要注意时间的精确性。
3、专题教学不是简单的把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而是要明白,做这个专题干什么?
4、专题学习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学生理解度,认知度的差异。
同样一个苏轼,初中做什么,读什么,高中做什么,读什么?
有些专题可以做一个长线专题。
5、专题要序列化。我们正在做。
李擎老师鲁迅专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两年做鲁迅,一成一败的启示
一、须事先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1、阅读目标
2、写作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须事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训
1、第一次做专题学习要给学生成功的感觉。
2、为什么要学,怎么学,达到什么效果(2课时)
三、须事先做好细致充分的教学流程规划
总羡慕吴特的课堂那么流畅,其实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引导、培养。
规划:
1、泛读原著,重点的几篇
2、课堂讲评
3、阅读网上评述文章
4、写作培训,解决学生大量摘抄的问题
5、教师个性化的指导
6、写作(先写在作文本上,再打印上传)
7、教师点评
四、教师事先大量阅读,筛选适合学生的篇章
让选文根据学生、教师的情况。
教师不能畏难,先做起来再说,肯定好过不作专题学习。
张秋玲老师点评:
一、要紧扣“准备”一词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3、教学活动准备
提醒:专题活动没有固定的流程,因为它尊重学生的学情,上一节课结束,才知道下一节讲什么
二、张秋玲老师补充专题学习案例:北京大兴一老师上专题学习之后的变化:
1、学生期待上语文课了
2、学生的眼睛有光了
3、成绩比年级均分高2分
(有点像打广告,我知道是真的,^_^)
陈秋影老师延伸性专题分享
问题与收获
一、难点(问题):
1、教师的知识储备
2、定向选题难(学生个性化差异大,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个人)
3、解决办法:边阅读边积累,教师电脑设个定向选题表格
二、收获:
1、把学生带到鲁迅世界中去了
2、尽管写作有深浅,但都有他自己的价值
三、小延伸专题:兼顾考试与专题学习
张秋玲老师点评:
1、扣住“教材中的小延伸”,如古典诗歌中的爱情
2、提醒:专题学习可以学别人的理念,但不可以完全像别人,你必须成为你自己,你学老吴也学不像,全国也没几个。
3、拟标题是一种能力,交上来的东西没有几篇标题很好的。
4、学会利用学生:
①学生学习有趋同性,把共性捏在一起,让学生互帮,教师只追问,把学生思路追开。
教师做专题阅读时,核心的几篇文章、几个观点要读,要了解,其他的随它去。
②小组合作,形式多样化,动用学生去追问
老吴插话:把个别变成小组,把小组变成辩论
③逮住少数能力强的学生,让学生教学生,评价时以他带动的本组成员成绩来评定他的成绩
为各小组命名
靠不同的力量集合资源
④整理材料方面,分三人小组,教师解放出来读书,总之要动脑筋,要有教学智慧
⑤小组学习成员不要长期固定
高帆老师专题分享
高帆老师陈述部分略
只记得部分思考:
1、文理科差异
2、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和问题指导、帮助有限
3、海量资料的处理
4、论文式写作太正式,更喜欢感悟式
如:同学习作《我为什么喜欢王熙凤》,就很好。
张秋玲老师点评:
1、学生的问题教师不必回答。给学生四十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如何对待海量资料:全班读部分,自选部分,只看标题部分,随它去部分。经典的权威的共读,剩下的传上去就好。
3、专题学习不一定要写成论文,做剧本,独幕剧,原著改写,表演,感悟式 ,写成访谈、小说、寓言
4、找出学生个性化的文体趋向,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文体趋向帮助他们确定写作
提问:是否布置背诵?
张秋玲老师:不要逼学生做什么
吴老师:我从来没有要求学生背过什么,高考背诵也只是告诉他,不检查。
提问:吴老师,你做的最受学生欢迎的专题是什么
吴老师:中国当代诗歌、王安石、论语
提问:为什么有王安石
吴老师:大量阅读之后,我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值得做成专题
苏东坡也很好,这个人很丰富,代表了东方人的最高标准
吴老师:1、人家说教师读完书再做专题,我是边做专题边读书;2、教师的责任是激发场能。
赖玉能老师的专题分享因为赶着回家,就没来得及记录,张秋玲老师的点评也没听到,抱歉。
【感受】
1、不虚此行。这把年纪了,听课其实有点癖好,对胃口的听,不对胃口的还真没太大耐心,但今天下午听到的都是我想听的,我喜欢听的。感到充实,丰富,和被提升的快乐!老实说,这3个小时的信息量比我平时一年的信息量都大,我来对了!感谢老吴。感谢张老师。感谢新安同行。
2、张秋玲老师,和蔼可亲,爽朗直率,一点也没有大学教授端着的那个劲儿,真好。能够感受到她对基础教育的强烈热情和深切的责任感(连语速都是快的,很想把对的、真的东西告诉你的那种启蒙的急切)。她的点评中肯,一针见血,有直接提升作用,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不为过。高人就是高人。佩服。
3、老吴,坦率、真诚、可爱,还很有趣,说话如话家常,不摆谱,有种懂得了“真意”之后的返璞归真,让我这个旁听者初来乍到就有种家的感觉。很可贵。喜欢。(来之前我还真担心不喜欢这个老头,跟一个你不喜欢的人是肯定学不好的,嘿嘿。——这个“喜欢”其实是“认同”的意思,呵呵)
4、新安的几位年轻同行都非常好学而且坦诚。他们所走的弯路、失败,都是极宝贵的经验,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这些初入门者更宝贵。不能光听老吴的话、光看老吴的课,他现在自然顺风顺水,如张秋玲老师所言:“老吴你别学,你学也学不会。”就说这学养吧,是一天的事儿么,咱们跟老吴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所以特别感谢这几位同行!
【思考】
1、专题教学其实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现在领悟到了,教教材其实最轻松。别看老吴教的流畅得不得了,我们很可能不仅不轻松,还很辛苦。总之,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做好辛苦的心理准备。
2、教师要积极提升知识储备、学养和思维能力,如此才能驾驭专题教学,才能对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而不会流于放羊。虽然张秋玲老师说,教师不需要回答学生的问题,但我觉得她说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属于手段性的东西,而不是说教师自身可以在最本质的东西上有欠缺。身为教师,还是要比学生有更高的学养,更准的判断、更强的思维能力才好,不然,凭什么你站在台上?
3、但教师也千万别在学生面前装万能,以为自己能回答一切问题的老师不是虚伪就是无知。学生最受不了的不是老师的不懂,而是不懂装懂,坦诚自己的不懂,潜心跟学生一同学习,才是正道。
4、学老吴生,像老吴死,成为你自己。非常感激张秋玲老师的提醒,老吴只有一个。尽管都用老吴的专题模板,但每个人教出来的还是不同的东西、不同的效果。学生不同,教师也不同,风格样貌也就不同。好的专题教学的老师不是让自己像老吴,而恰是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生、尤其也要适合自己的专题去做。我敢说,大家都选王安石专题,没有几个人能做好,别听老吴说王安石很受欢迎,那是因为是他在上,因为他选王安石的动因是“我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大量阅读他、了解他、懂得他,对他感兴趣,才愿意钻研他。我至少现在还不感兴趣,所以我上肯定砸。与其大家都去啃王安石这个硬骨头,不如捡起自己的长项、偏好,会更得心应手。
5、不要渴望自己学富五车后再做专题,老吴说了,“边教边学”,太喜欢了。一个好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个终身学习者。一方面固然要有紧迫感、如履薄冰,另一方面也不必妄自菲薄,教师只要坦率真诚地放下自己,与学生一起经历、体验、成长,必然会一起收获,这个过程已经足够美好。“低到泥土里开出花来”,总比端着碎片化的知识给学生一盘大杂烩好。
6、专题学习让我喜欢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永远是动态的,生成中的,每个环节,每种组合,每个师生,每个专题,都充满生命、生长的力量。它是活的,为你和你的学生而存在。
7、亲们,开始吧,有困难,但不犹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