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手的特点和它所反映的人的精神风貌。
2、 能探究作者写手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
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延伸
1、 搜集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片断
2、
课内探究:
初读感知
(一) 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
(1)圈点勾画读不准的、读不好的字,并利用工具书解决。
(2)画出描写这双手的词语、句子,读一读,并在旁白处作上个性化的批注。
(3)把你的疑问标注在课本上
2、品读感悟(古人云:"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只有细细的读,慢慢地品才能发现文字的美)
思考:
(1)跳读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的句子,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2)“手的联想”你的脑海中还有那些挥之不去的“手的记忆”
(二)合作探究
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文学家笔下一双双风格迥异的手也成了读者窥探作品人物的窗口。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位为大地披上绿装的林业工人,作者不去全面介绍而是抓住手描写,好不好?(结合你的课外阅读研讨)?
(1)小组交流:
(2)班内展示:
(二) 精讲点拨
师:老师曾疑惑过鲁迅先生写孤苦麻木的祥林嫂为什么自专注于那双间或一轮的眼睛,吴敬梓老先生秒末至死不渝的吝啬鬼严监生为什么钟爱那两个手指头
师:古往今来,伟大的作家总是终生捕捉哪些使人灵魂战栗的人和事,抓住特征运用细节描写,熔铸成千古流传的篇章如果能抓住这把金钥匙为你所用,那你的文章一定能散发出熠 熠光彩
(四)巩固检测
请大家拿起你的笔抓住特征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人物片段。
1、学生写作
2、班内展示:
课后提升
阅读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精彩的小说3---5篇
教学反思:
一、激趣导入,迅速把学生引入课堂。
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所以我在导入这一环节里,设计让学生拿出尺子量自己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并把数字报出来,看看谁的手最大、谁的手最小。学生果然非常感兴趣,纷纷举手报数。接着我话锋一转,把文中主人公的手的尺寸报了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到底谁的手这么大?为什么这么大?于是顺理成章的就把学生引进了课文的学习。
二、教学板块清晰,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多维训练。
这篇课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分了三大板块:1、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2、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3、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这一教学设计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另外也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紧扣文本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始的整体感知和细读课文部分,注重听、读和说,后面的情感升华部分,注重读和写,这堂课听说读写贯穿始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三、解题方法指导到位,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在本堂课教学是三大环节中,每一个训练点教师都有明确的方法指导,稍微难一点的都有示例配合讲解,这样使学生能有章可循,明确一类题的解答方法。例如,在“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这一环节中,要求⑴找出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评注。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方法: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写句印证。)
如: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号大手,你看:它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这里既有方法的提示,又有例句的参照,指向性特别明确。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居然还是出现了问题,有一个同学参照例句和方法的提示,完成了一个貌似正确的答案——“这是一双创造绿色的手,你看: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个人……”。我及时抓住这个问题,给予提示,学生马上意识到他找的内容不属于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尽管前面的概括是对的,但所找依据不符合题目要求也是不得分的。再如,在颁奖词的写作中,教师给出示例后指导写法,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紧扣文本提炼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如能坚持,我想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解题能力必然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