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英汉语言差异及引发的英语学习问题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体系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造成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文章从语音、文字、词汇、句子和语篇结构等五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英语学习者由于语言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语言是人类具有的表达思维和讲话的能力,是人类的交际手段。不同地区之间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千差万别,进行跨文化交流,首先必须掌握交流的载体,即语言。英语和汉语处于两种迥异的文化背景,语言差异性表现在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结构、语法和篇章结构上。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密切,英语成为各国沟通往来的首要语言选择。但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法彻底摆脱母语的干扰。根深蒂固的汉语模式总是给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英语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结构、语法和篇章结构时带来迷惑,以至于产生问题或错误。
母语的正负迁移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环境和情感因素等都是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中也不乏母语的影响。母语交际能力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会发生正负迁移现象。美国语言学家Lado认为,语言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在欧美国家,由于学习者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一般都是与他们母语有着同源关系的语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使得他们语言能力的正迁移远远超过负迁移。但中国学生由于所学外语一般与母语分属不同语系,文化传统、语言特征迥然相异,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欧美学生。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汉语也存在着部分有助于英语学习的语言现象或规律。但对于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来说,其差异性远大于共性。因此,汉语对英语学习者的负迁移大过正迁移,是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英汉语言差异及英语学习中的问题
(一)语音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对比英汉元音、辅音音位表,两种语言包含不同的音。英语音位中,单元音几乎成对出现,并分为长、短音,如/i:/,/i/;/u:/,/u/。这种区别致使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发音时容易出现部分到位或完全不到位,长、短元音有时混淆,长元音发的过短,不饱满,短元音口型不到位;双元音发音也往往不到位,不饱满,典型的就是I[ai]读成[e],kind读成[kend]。
英语中还有8对清浊成对的辅音(如/p/,/b/;/t/,/d/;/k/,/g/;/s/,/z/);但在汉语中,除了4个浊辅音声母(m,n,l,r),其余的都是清音。这使得学习者容易忽视清与浊的区别,出现清辅音浊化。而且汉语中没有[θ]和[?奁]的咬舌音,这使得学习者通常发音不标准。
其次,英汉音位组合方式不同。音标组合的辅音连缀读音问题是英语学习者最常犯的错误之一。所谓辅音连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同时集中在一起的情况,如scream/skri:m/,contexts/knteksts/等;而在汉语中,一般辅音后面紧跟着元音。因此,初学者对辅音群常感到困难。
在汉语中,音节末尾只出现/n/或/?耷/两个辅音,而英语除了/h/,/w/,/j/从不出现在词尾外,其他的辅音都可以出现在词尾,所以中国学习者往往会在词尾加上一个元音,如/kwik/读成/kwik?藜/,/luk/读成/luk?藜/。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的语调在表明说话者的态度或口气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靠语调辨义;而汉语的句调受字调的限制,所以语调不能自由地、大幅度地变动。因此,中国学生讲英语时往往对重音、次重音、声调、降调掌握不准,说起英语往往语调平平,升降起伏不大。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口语交际障碍。
(二)文字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人类所有的语种都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而文字的产生克服了口语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汉字以形写意,直接去描物状景,而且形、声、义一体,是平面文字,并不是单纯为记录口语而设计,相反,它抛开口语。如果说重形象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习惯,那么重形象也是中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实际上,“寻象观意”是古代人造字的原理,也是汉字习得和认知的规律。
英语是由字母组成的音素文字,它直接赋予文字表音功能。音素文字其义直接与音相联,形只是用来表音。进一步分析,英语由26个字母构成,而这26个字母“不仅使形和声分离或抽象出来,而且使一切语义和字母的声音分割,除了毫无语义的字母和毫无语义的声音的联系之外,什么也没有了。”抽象作为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成就了西方文字的一大特点。
因此,在英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在没有掌握英语本身内在规律的时候,英语学习者在记忆英语单词时会存在一定困难。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表明: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因此,要舍弃原有的语言区,建立一个全新的语言区,开发和完善这一区域必定需要一个过程。
(三)词语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的词。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都能引起词汇空缺现象。例如:在英语中at the eleventh hour表示“在最后时刻”、“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源自《圣经·新约》的典故;Watergate指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制造的“水门事件”,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二者都不能以字面意义理解,生硬地翻译成相对应的汉语。
其次,词义联想和文化寓意的不同导致语义不同。中国奉为至尊的龙(dragon)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这从英国撒克逊人的伟大史诗《贝奥武夫》中主人公Beowulf大战喷火巨龙的故事中可见一斑。又如,雪莱笔下的西风(west wind)是指温暖的春风,相当于我国从太平洋吹来的东风,这在英国谚语中有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 . ”(风从西边来,气候最宜人。)此外,一些跟颜色相关的词,汉英翻译也不完全对等,例如汉语中商标名“白象”翻译成英文white elephant(表示“大而无用的东西”),结果导致了产品滞销而损失惨重.
再次,汉英的词语还存在意义不等值的现象。例如汉语中的“知识分子”和英语中的“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也不相同。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范围要小得多。此外,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
汉英词汇由于以上种种因素存在不对应现象,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知所云和没有字斟句酌的情况下就按字面意思随意选词,往往会出现搭配不当、词不达意、表达生涩等问题,在阅读或交流时也容易发生理解上的错误。
(四)句子结构与语法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在句子结构上,英语的句子线形扩展性强,因此句子长度往往大于汉语的句子,而且英语的句子在扩展时除了并列式外,更多的是层级环扣式,一层包着另一层,呈现句尾开放,句首收缩的状态。汉语则与之相反,汉语的句子线性扩展可能性小,因此句子相对较短,但重视句子内在思维的连贯,有句首开放而句尾收缩的趋势。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喜欢用英语简单句来表达,虽然降低了犯错误的可能性,但却使文章显得松散,不紧凑;而且学生习惯套用中文的句子顺序来表达英文句子,无法正确地分析和运用英语的复杂长句。
其次,从句法上来说,汉语的语序比较固定,而英语的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比如,汉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谓语之前、主语之后;而英语的修饰性状语可以根据强调的部位或上下文的需求调整位置,既可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中或句尾。汉语的定语无论多长一般都在中心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单个的形容词、名词、分词或数词等作定语时可放在中心词之前,而有些单个的形容词或分词以及介词短语和定语从句则放在中心词后面。英语的定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原因之一是定语的位置不固定,原因之二是定语的性质、成分复杂,原因之三是定语从句严格区分关系代词。
另外,汉语是一种文字系统形态稳定、自足的语言,不具备屈折形态,特别是动词,没有定式与不定式之分,不必恪守动词形式的各种规范,如数、时态、语态和语气等,运用起来灵活自如。而英语是有形态的语言,词法特征比较明显。英语在语法上明确区别出数、时态、体、语态和语气,并用屈折词缀在名词和动词上做标记。此外,英语中的派生词缀可以用来粘附在独立的单词前后,以改变单词意义或词性。这样的差异给英语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尤其数和时态的变化更是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五)篇章结构的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因而在写文章时往往会把思想发散出去后再收拢回来,落在原来的起点上。这就使其话题或语篇结构呈圆式,或呈聚集式。人们说话习惯绕弯子,常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意见等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逐步达到高潮。
西方人倾向于把人类活动当作一个“主动发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篇章段落中强调段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每段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段落内容必须与主题句直接相关。同时,段落语句、语义必须按照一定的连接手段、固定的顺序和思想逻辑清晰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直线流动的实体。下面的表格可以大致表示出英汉篇章结构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写文章时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是问题解决型,他们写故事时得心应手,但写英语说明文却常常带上隐伏型特点,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因而写出的文章往往会表现出主题不明确、层次不分明等不足之处。
了解英汉语言差异, 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不同的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语言。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据东德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是上帝赐给人间的花朵,都是这个民族之所以是这个民族而非他民族的特征。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语言,人类就失去了赖以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智慧将无法传承,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将无法延续。语言是如此高贵,凝聚着一代代人的智慧。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时,不管它是哪种语言,既然我们选择了她学习,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尊重发明这个语言的民族; 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上帝的创造; 都应该怀着一颗纯洁的心,不亵渎一门艺术。
英语和汉语是语言的大花园中两朵美丽的奇葩,开放在相距千里万里的东西两方。大洋的海风和汹涌的黄河孕育出他们不同的风骨,也使它们散发着截然不同的芳香。如今,中华儿女正在奋发图强,昂首走向世界。我们要用世界的语言和世界交流,同时我们也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听懂我们的语言。
英语因为历史的原因和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应用,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外语课程中首选的外语语种;又因其在中考和高考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而倍受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重视。我们应该如何学好英语呢?这便成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各种各样,本文旨在从语法对比的角度,结合多年的教学和体会,力争给大家一个解决的方法。当然,一篇短文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如果读者能在阅读以后,深刻思考,举一反三,掌握规律,运用于实践,提高了效率,那便是笔者最感欣慰之事。
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听到学习者因失望而发出的连声的慨叹和哀怨。说什么自己没有学习语言的天赋,不是学习英语的料,等等自哀自怨的失去信心的话语。作为一代朝气蓬勃的青年是断断乎不可的。首先,信心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有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英语学好。第二,当然还要有方法。 我认为,汉语言的干扰是初学者要排除的第一障碍。如果能够非常透彻的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区别,明了各自的特点,再加上丰富的词汇和基本语法知识,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掌握了这门语言了,以后要做的就是夯实和拓展。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词汇和句法。
一、词汇的干扰
1. 词义不对等造成的干扰。
两种不同语言的词汇意义往往是不能对等的。“看”这个汉字,在英语中有多个单词和它对应。如:看电影:see a film; 看电视: watch TV; 看书:read books ; 看黑板;look at the blackboard。再如 “讲”字,讲故事:tell a story; 讲课:give a lesson ; 讲话:talk / speak; 讲理:argue; 讲和: make peace. 这些差别所造成的干扰,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怎么同一个汉字却有那么多的不同的英语呢,我们的汉语不就是一个字吗?教师必须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抱着接受的而非排斥的心态学习,用英语去理解英语才能为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其实,道理很简单,英语和汉语一样,很多单词是多义词,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把它们记成数学上一一对应的集合,绝不是一个英语单词就对应一个汉字,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英语单词。 如果是那样我们也就不要如此的犯难了,只要一本双语词典就足够了。
2. 语法意义不对等所带来的干扰
语法意义不对等包括的项目细分很多,这里只列举下面五个方面:A名词的单复数;B冠词;C代词的格、代词的名词性和形容词性;D 动词的延续性和非延续性;E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
A) 名词的数。
汉语名词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变化,只有在少数场合下加“们”或数量词等表示复数概念,而英语名词则有可数不可数之分和复数形式的变化。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常犯这样的错误:
几条新闻
several news (误)
some pieces of news(正)
我买了两本书:
I bought two book(误)
I bought two books(正)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名词单数和复数的变化和运用,是英语学习者要过的
第一个难关和排除的汉语干扰。这一语法现象多安排在初级英语的教材里。如
果学生能够很顺利过了这一关,将会给学生成功感,为以后的学习带来信心。所
以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对这种差异有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初学阶段就懂得两种
语言的差异,学会用英语思考英语、理解英语,以及在以后的学习中排除干扰,
取得进步。
B)冠词
冠词是英语有而汉语无的一种语法现象,中国学生常因汉语的干扰而犯漏用单数可数名词前冠词a / an / the,不该用冠词而用冠词和该用名词复数形式而不用复数形式的错误。如:
例1:你有词典吗?(词典一词前在汉语中无需什么修饰)
Do you have dictionary ? (误)
Do you have a dictionary? (正)
可数名词前加冠词常用来表示类别,英语中可数名词单数是不能独立出现的,除了在一些固定搭配中表示抽象意义时。如:go to school; by bus 等。
例 2:跳进河里游个泳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What a fun it is to jump into the river and have a swim! (误)
What fun it is to jump into the river and have a swim! (正)
例 3:今天我们拥有一个多好的天气啊!:
What a pleasant weather we have today ! (误)
What pleasant weather we have today! (正)
例2、3中所反映的是英语中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的差别。特别应该引起学生注意的是,在汉语中可数的名词在英语中不一定可数,而在汉语中不可数的名词在英语中不一定不可数。如上面例2 中的“fun”,趣事,开心; weather,天气,在英语中都是不可数名词,前面加表示量的冠词 “a”是错误的。
例4: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We have th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 (误)
We hav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 (正)
英语中,可数名词的复数如果不是表示特指是不需要冠词的。
C)代词的格、代词的名词性与形容词性。
汉语中代词无形式的变化。在“五四”运动前,“她”这个字都是不存在的。是刘半农创造了这个字。(当然,汉语中通过偏旁部首表达字的阴性和阳性倒是多过英语。)而在英语中由于语法作用的不同,人称代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区别,做主语用主格代词,做宾语用宾格形式;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之分, 做定语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做主语、宾语、表语时用名词性物主代词。
例如:
他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喜欢他。He is our teacher and we like him.
我的书落下家里了,我可以用你的吗?I left my book at home; may I use yours?
----- 这是你的书包吗? ---- 不,不是的。可能时Jack的,我的在抽屉里呢。
------ Is this your school bag?
----- No, it isn’t. It may be Jack’s. Mine is in the drawer.
在初学阶段,中国学生因受汉语的影响和干扰,在使用英语的代词时往往不会考虑这些不同,常常犯下一些令老师啼笑皆非的错误。 如在书面表达中写出这样的句子“I father is a teacher.” (想说 我父亲是个老师 My father is a teacher.); “I want to know she’s name.” (想说 我想知道她的名字I want to know her name.)。究其原因就是不知道这种代词用法的差异。
D)延续动词和非延续动词。
汉语中无论延续还是非延续动词都可与时间段连用,可以说,汉语的动词是不考虑延续和非延续性的,对于学生来说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但是英语中只有延续性的动词才和时间段连用,非延续性动词则不能如此,要改用其它的词或方式来表示。受汉语的干扰,学生常有下列错误:
How long have you married? (误)
How long have you been married? (正)
He has borrowed my book for ten days. (误)
It has been ten days since he borrowed my book.(正)
He has gone there two years.(误)
He has been away from here two years.(正)
E) 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变化。
汉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没有任何形式的变化,若要表示比较只需加上 “比较,最, 差的多”等即可。 而英语有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并且还有比较固定的专门用来修饰各种级别形容词或副词的程度副词(far, by far, even, much, a little, a bit, a lot etc)。如:
他比我聪明的多: He is much cleverer than me.
你在我班上跑的最快: You run (the ) fastest in our class,
这台电视没有那台贵: This TV set is less expensive than that one.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的是:形容词最高级在表示比较而非非常时,还要在其前用定冠词the。
如:这是我目前看过的最令人兴奋的电影。
This is the most exciting film I have ever seen so far.
学生应该记住英语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的构成规则和使用方法,这一语法现象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二、句法的干扰.
1.学会使用完整的英语句子。
句子的最基本结构是“主语 + 谓语”,因此主语和谓语是一个完整句子必不可少的成分(某些特殊句型中有省略除外)。汉语中,主谓句中除了动词作谓语外,还有名词作谓语、形容词作谓语以及其他非动词性谓语,有时主语也可以省略。而英语是以动词为“主轴” 的语言,必须有动词作谓语,主系表结构的句子必须通过系动词才能使句子达到语法结构的完整。受汉语句子的影响,漏用系动词是很多学生常犯的错误:
I’ll glad if you show me your album. (误)
I’ll be glad if you show me your album. (正)
I very happy to hear the good news. (误)
I am very happy to hear the good news. (正)
He not in the library when I went there to look for him. (误)
He was not in the library when I went there to look for him. ) (正)
与这种错误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个错误———多用动词。最常见的是下面这个受汉语干扰的句子: 有十个少先队员正在帮助司机擦车。
There are ten young pioneers are helping the driver clean the bus. (误)
There are ten young pioneers who are helping the driver clean the bus. (正)
Ten young pioneers are helping the driver clean the bus. (正)
2.学会使用主谓一致的句子。
在英语中,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的方面必须与主语保持一致,即主谓一致。 汉语句子不考虑主语人称和数的变化,不管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是第一人称,谓语形式相同。如“我是个老师; 他是个老师; 你是个老师。” 三个句子中的主语分别是你我他,都用一个动词“是”,没有任何变化。可是翻译成英语却要分别用“am ; is; are ”即“I am a teacher; He is a teacher; You are a teacher. ”
再如:
A boy is playing on the playground.
Boys are playing on the playground .
We have adopted the plan.
She has adopted the plan.
She seldom goes out alone at night.
They seldom go out at night.
Let’s start the meeting, shall we?
Let us start the meeting, will you?
Joan doesn’t live here any more.
They don’t’ live here any more.
主谓一致主要通过助动词来体现,再有就是在一般现在时的句子的谓语上。也体现在某些个情态动词的用法上。在这种语法上,来自汉语的干扰主要表现在助动词不能依据人称的变化而变化,该加s 或es 的时候没有加。
3. 学会使用正确的时态。
汉语句子不管动作什么时候发生,动词基本无变化,要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只要在句子中加一些名词和副词,如“着,了,过, 已经,正在,经常,将来”等就可以了。英语则要根据不同的时态规则来变换谓语动词,构成对应的形式。如:她天天看电视;
She watches TV every day;
我进来时她正在看电视;
She was watching TV when I came in;
整个上午她一直在看电视。
She has been watching TV all the morning.
她昨天晚上看了电视;
She watched TV last night;
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
I have seen the film.
由于汉语没有谓语动词的时态形式变化,给中国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时态造成很大的障碍,对于相近时态间的区别更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其实,英语的时态总共只有16中,常见的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有8-9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时态分成“一般时、进行时、完成时”,而一般时分成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 一般将来时; 进行时分为现在进行时, 过去进行时, 将来进行时, 现在完成进行时; 完成时又分为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突破的重点在让学生现理解每种时态的基本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理解它衍生出的时态就比较简单容易。( 英语语态的变化本文暂不涉及了。)
4.学会使用正确的语序。
中文句式表达特点是次要的描述性信息如:定语、状语在前,重要的信息在后。而英语句式的特点是前置句子中心,重要的东西在前,修饰和次要的部分在后。即人们常说的“直奔主题”, 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的状语除表示强调外多放在句后。另外,介词短语、分词短语和定语后置也是英语中不同于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上周我和同学们骑车去长城了。” 句中“我去长城 ” 是句子的主体,英语表达为I went to the Great Wall by bike with my classmates last weekend 。
比较上述句子英汉两种表达,在语序方面有较大的差别,这方面的差异给中国的学生对于修饰成分较多的长句的理解和翻译带来很大干扰。所以,在学习中一是先了解这种区别,再就是要学会分析句子的主要部分,即主语和谓语,学会“缩句”,学会找句子中心。 一句汉语你能够很快的找出主谓语来,当你理解了英语的额基本句法结构特征后,你很快就可以把它翻译成对应的英语。 而一个很长的英语句子,你若能很快找出主谓语来,你就会很快理解它。
有分析才有更好的理解,有比较才有鉴别。知道了不同和差异才能避免混淆和干扰。纵观上文,我们要牢记两点:词汇的差异和句法的差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能够站在这个高度,将实践和运用联系在一起,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学习,实干加巧干,方法得当,接受英语,理解英语,我们的英语学习会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大的进步,实现用英语思维的目标就为期不远了。
英汉对比与翻译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指出:“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地领会。”
Brown 指出三点:( 1 )英语不是统一的语言,它有许多类别,许多方言,这些东西各有其习惯,各有其格式,各自表现出当地文化的价值观。( 2 )英国文化也不是统一的,它包括许多不同的成分。这些成分各有其价值观和习俗,英国人对它应该同样尊重。( 3 )外国人也有他们的看法、价值观、传统、情感、文化,这些东西与英国人的不同,然而都应该是同样地有理由,有价值。( Brown, Gillian, 1990. “Cultural Valu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 in ELT Journal , 44/1:17
(转自王宗炎,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外国语》,1993第1期)
法国语言学家葛兰言(Granet) 曾这样评价汉语:“中国人所用的语言,是特别为‘描绘’而造的,不是为分类而造的,那是一种可以抒发特别感情,为诗人或怀古家所设计的语言,而不是为了下定义或判断而设计的语言。”
(引自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
翻译的地区差异 由于汉语的覆盖面很大,讲汉语的人中,汉语的习惯也不尽相同,有时差异还十分明显,这就要求不同的地区努力将这种差异逐步缩小,以求汉语的大统一。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外译中时就会译出五花八门的中文,不仅不能求得汉语的统一,反而会演变成种类不同的汉语。以 have 一词为例,这是英语中使用率极高的一个普通词汇。它既可以表示“有”,又可以表示“吃”饭,“上”课等等,还是构成完成式的主要字眼。 Have you seen my brother ?回答不外乎 Yes , I have. 或者 No , I haven't. 这样一个非常普通的句子,问句好译,答句在不同的汉语地区就会译出不同的汉语句子来。大陆同胞会说:“对,我见过他了。”“没哩,我还没见着他。”谁知到了港台竟会说出另外一种似汉语非汉语的语言来;问某人有没有带入场券,答日:“有哇,有哇。”或“有带,有带。”将英语中常见的完成式句照译成汉语,是大陆人民所不习惯的。汉语的完成式是借助于“曾经”、“已经”、“了”、“过”等辅助词来表示的,所以“有没有”,这一句式的问句,汉语尚可接受,可是答句就照搬不得了。因为汉语说“看见过”,就是“看见过”而不会说“有……”。港台影视中经常出现这种欧式汉语,大陆多数观众心中不免纳闷。对此,我们译者不可能不注意。
(李全安,见《中国翻译词典》)
翻译工作者与文化交流 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论文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前言中说:“我国文学翻译家傅雷在谈到‘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时说:‘惟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满,愈来愈光辉灿烂。’我想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
(许渊冲,见《中国翻译词典》)
翻译的文体层次 层次可以从文体分,有通俗口语式的,有文雅一点的,有古汉语体的,也有与原文文体接近的。一个句子或难或易,都可以在不同的译者笔下,或在同一个译者笔下,译出不同文体的译文。这就看译者是为哪一个层次的读者译,什么文体最适合;或译者译笔习惯以哪种文体来译;或原作的文体比较鲜明,译者想充分体现其原来的文体、风格在Here,I'll give my viewpoint. 这么一个极其普通的句子,也能译出不同层次的文字来: a. 通俗口语式——好吧,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b .文雅一点的——关于这一点,我可略抒己见。 c. 古汉语式的——在此,某谨表一己之见。 d. 原文体式的——关于这一点,我来亮一亮个人的观点。这里面, I , my , give , viewpoint 以及 here ,几乎句中的每一个字都译出层次来了。不能说哪一种文体(层次)好,这要一看读者对象,二看译者风格。尽管 give 一词不同层次的译法一个也没有出现在英汉词典上,它还是有必要从不同层次去着眼的。文体层次应当完整统一。作品中除了刻划人物的需要,不同人物的语言有意在层次上现出差异外,一般叙述文字应当一个作品头尾始终,层次风格一贯到底。通俗文学取稍低一点的层次,纯文学则可取较高的层次。层次不应该理解为译者本身文字能力的强弱、高低。文字能力太低的压根儿就不能从事翻译。
(李全安,见《中国翻译词典》)
一、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汉语属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英语属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虽然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但还是有许多共同点,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异同,可以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认识,学会如何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
从类型来说,汉语和英语都有分析型语言的特征,汉语的语序和虚词,英语的语序和助词在句子的构成和语义表达上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汉语又具有粘着型语言的特征,词的构成依靠词素的粘着,如国 + 富→ 国富 + 民强 → 国富民强。英语则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有丰富的变形,如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通过形式变化来表示时态等。
从文字来说,汉语属表意( ideopgraphic )文字,英语属拼音 (alphalbetic) 文字。由于两种文字的不同,在汉译英时就无法再现汉字象形和指事会意带来的美感以及它们给读者带来的联想,尤其是汉字书法之美,更是丧失殆尽。不过,汉语拼音的发明,给汉字音译带来了极大方便。英语虽是拼音文字,但单词的读音和拼写常常不一致,有些词甚至拼写相同,读音却不同,意思也不一样,译者应该特别注意。
从语音来看,汉语属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英语属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 汉语的四声起着区别或改变字义的重要作用。如:吗mā、马mā、麻mǎ、骂mà。英语的单词则没有固定的声调,一个单词可以读成不同的声调而不会改变其词义。但英语的句子必须有语调,语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的句子虽然也有语调,但由于汉语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声调,语调就必然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实际上是在字调上加语调。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汉语和英语也有很大差别,汉语是以音节计时的(syllabletimed), 而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stresstimed)。 汉语古诗是按照音节的数目来决定它的韵律和节奏的,英语诗歌则是按重音和轻音交替出现的模式安排节奏的,但占主导地位的是重音。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声调、语调、韵律和节奏上的不同特征,在翻译音美特征明显的文本如诗歌、散文、戏剧等时,就很难再现原文的音美特征。
从词汇来看,汉英都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叹词。这是汉英词汇的相似之处,但汉英词汇之间也有许多区别。如汉语有助词,英语没有;汉语有量词,英语没有量词;英语有冠词,汉语没有。由于词类划分标准不同,相同词类之间也有区别。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相应的词所包含的词义范围不同,词的搭配也不同。英汉互译时,英语冠词容易被译者忽略,而汉语的量词在英译时则常被省略,无法再现汉语量词的生动性。汉英词汇的构词法也有异同。汉语的复合式构词法与英语的合成构词法是相同的。汉语通过联合、偏正、后补、动宾、主谓等方式构成的复合词占词汇总量的绝对优势,而英语中合成词占词汇总量的比例要比汉语少得多。汉语的加缀式和英语的派生法相同。但汉语的词缀数量有限,而且一缀一义,十分严格。因此,汉语的加缀式合成词数量很少。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有少量词缀外,其他词类大都没有什么形态标志。而英语词汇中有大量的派生词,许多词根加上前缀或后缀就构成了新词。因此,派生词在英语词汇中占优势。汉语有重叠式构词法,英语中几乎没有叠音词。因此,重叠式是汉语构词的一个特色。汉语中的兼类法与英语中的转化法相当。但汉语中的兼类词不多,因此,并没有专列为一种构词法。而英语通过词性转换构成新词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