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必修二补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我国古代经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农业先进、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根据相关内容1-4题:
1.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对应关系正确一组是( )
A.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 B.铁犁牛耕→井田制形成
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D.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2. 广东省在阳江海域从“南海一号”宋代商船中打捞出珍宝8万余件,其中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中,不可能有①青瓷②白瓷③珐琅瓷④青花瓷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3.下列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③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 ④自给自足,完全不需要对外交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4.下列哪些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重农抑商政策 ②实行专卖制度 ③海禁 ④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③
15世纪开始,伴随地理大发现,世界由分散走向统一,世界历史成为一部统一的历史。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在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扩张 B.东西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宗教思想传播
6.马克思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这里的“活动场所”主要是指
A、资本 B、黑奴 C、世界市场 D 、原料
7.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因素有①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③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交往的扩大 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之下,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旧的经济因素在日益消亡,新的经济因素逐渐产生和发展。据所学回答8-10题:
8.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其以下活动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北洋海军 C.创办京师同文馆 D.创办轮船招商局
9.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的“启下”的具体表现是( )
①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渐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1-16题:
11.下列哪些事实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挤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又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②谷子跃过万斤③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④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0④ D、①③
12.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 B、纠正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C、实事求是的精神 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3.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 ① 、“北京奥运”、“炒股”、 ② 和“雄起”。 其中①和②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A、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B、入世、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 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14“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对这句1978年出自安徽凤阳农民的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15.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16.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好地利用了世界范围内的三次大的机遇。这三次大的机遇应该是①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③新的科学技术革命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所学知识回答17-23题:
17.近来,大陆与台湾的政界人士的交往对话中,双方多以“先生”“女士”相称。近代以来中国人际交往中逐步采用“先生”“女士”的称呼是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8.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A. 《歌女红牡丹》 B.《定军山》 C.《一江春水向东流》 D.《渔光曲》
19.请将下图中四种交通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①最早汽车 ②飞机 ③马车 ④汽船
A.④③①②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20.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 几如面话一堂中。”“此器”应是
A、电灯 B、电报 C、电话 D、电视
十月革命后,苏联(俄)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回答20——23 题
21.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说:“我们过去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却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联)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体现了这一思想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
22.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对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苏联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它消除了苏联社会的专制与不公平现象
C.它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
D.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并且存在着弊端
23.在苏联历史上始终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是
A.如何改变重工业发展落后的问题
B.如何使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C.如何使尖端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领先的问题
D.如何将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的问题
为应对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回答24、25题
24.下面有关罗斯福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④不能从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有:①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②应用最新技术成果 ③发展新兴产业 ④借助对外战争 ⑤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回答26-30 题
26.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A.市场经济制度推广 B.新技术革命的进行
C.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出现 D.两极格局的结束
27.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据此可知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28.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凋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 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灾后重建任务艰巨。为此我国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WB B.IFM C .WTO D.APEC
30.下列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B.以扩大贸易壁垒为宗旨
C.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货币问题的国际合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8分、32题10分、33题12分,共40分)
31.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l一1911
300
5600
31
510
191一1919
600
13000
75
1625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4分)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3)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4分)
(4)读材料三,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2分)
32.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阅读下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小港码头去东北的船 小火轮船
农民推的独轮车 胶济铁路上的火车客车
请思考:
(1)依据上述图片,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 朱家三子朱传杰成长为一个青年商人,最初经营一家货栈,后逢张作霖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蔚然成风。受此影响,他瞒着父亲抵押了朱家经营的“山东菜馆”,又联合当地山东和热河商家共同集资兴办了“山河煤矿”,成为煤矿的总经理……日本财团森田物产对“山河煤矿”垂涎以久,对朱家威逼利诱、巧取豪夺,最后夺取了山河煤矿的控股权。九一八事变爆发,哈尔滨沦陷在即,国难当头,朱传杰被迫忍痛炸掉煤矿,刚刚开业的煤矿昙花一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你认为朱家父子的兴办实业的理想未何不能实现,请说明理由。
33.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