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原上草论文网 收集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
作者简介:李嘉凌,女,广西梧州人,广西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 梧州市 543002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 兴趣 创新 知识渗透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为让这门课程更好地适应目前学生的现状,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我结合教学实践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该课程的教学中。理论精讲,采用案例和任务,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以下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简称“驱动法”。
1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入门课程,其基础性、实用性、操作性很强,因此,大多章节都具有运用“驱动法”的特点和条件。
随着中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设置也必然发生变革,如何在内容不减甚至增加新的教学我们内容,课时减少的情况下,仍要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必须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通过近二十年的教学,摸索出要淡化计算机理论知识,突出“实用”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2“驱动法”的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任务为线索,课程的推进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内容与课堂知识点在任务中再现。学生学习完每堂课之后,完成相应的任务,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机建构。在加强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驱动法” 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项或几项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涉及的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3.1 注重案例任务教学,理论精讲少讲。
在以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理论知识讲的比较细,认为讲的多,学生学的多学的好,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内容杂乱没有条理,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所讲的应用软件,如WORD、EXCEL、PPT等这些软件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只重点讲WORD软件的使用,其它几个软件的教学过程,基本操作方法和WORD的基本一致,可以一带而过重点讲解这几个软件的不同之处。比如EXCEL重点讲解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和关系,格式的设置、公式和函数、数据管理的应用,只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易错的地方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驱动法”在WORD中的应用。
我尝试在教学中使用案例“驱动法””,首先确立教学操作内容,给学生下发教学任务,先让学生试着操作,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操作结果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就会专心的去听课,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也透彻,然后给学生再讲解还有其它的操作方法也能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比较哪种方法会更好、更方便,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操作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等综合素质。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我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教学任务:“如果你参加学校学生会成员竞选,如何利用WORD制作图文并茂的个人宣传材料。”这个教学任务所需的知识包括从文件的页面设置、页眉页脚、文档格式化中“字体”对话框、“段落”对话框,图文混排中的艺术字、文本框、图片插入、首字下沉、边框底纹、分栏、背景、表格制作等所有内容均涉及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所接触到的知识如:艺术字、文本框或自选图形等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讲如何插入、修饰美化等具体操作方法。学生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样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学得快、记得牢,不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如。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3 “驱动法”在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驱动法”虽然有很多优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如office系列软件等,采用“驱动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适当“留白”。 所谓“留白”,就是教学不面面俱到,而是让学生有思考和尝试的余地,启发他们通过尝试和探究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给予学生成就感。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积极动手操作,想办法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完成任务后,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驱动法”是让学生先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驱动法”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
4 结束语
案例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对案例与任务的学习来拓宽知识面,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是一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互动,改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驱动法”将会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国职业技术教育》陈万仙
[2]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育》 尹树玲 转贴
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原上草论文网 收集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