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一、知识要点透析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识记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
3、鸦片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形势概况;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法两国挑起战争的借口:英法联军在广州的殖民统治。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中英、中法《北京长约》的主要内容。
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进军路线;定都天京。
3、《天朝田亩制度》。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太平军北伐及其意义;太平军西征、东征。
六、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1、天京变乱: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简况。
2、重建领导核心。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三河镇大捷;李秀成进攻上海,英法侵略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安庆失陷和陈玉成就义。
4、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
七、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2、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的《康輶纪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3、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
B、理解
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所具有的新特点。
C、分析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2、《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意义及其空想性。
3、《资政新篇》评价。
D、综合
1、评价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2、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的主要变化。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A、识记
二、洋务运动
1、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起迄时间;洋务运动前后期的旗号;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地区和早期代表性企业。
2、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时间、地点及无产阶级的主要来源。
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五、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
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旅顺大屠杀,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4、三国干涉还辽。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七、戊戍变法
1、戊戍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康、梁的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和他们的主要思想、著作:“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成立。
3、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4、百日维新:《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定国是诏》;戊戍变法的主要内容。
5、戊戍政变:封建顽固派反对新政: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戍六君子。
6、戊戍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八、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袁世凯镇压义和团;京津地区义和团发展;请政府对义和团的“招抚”策略。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八国联军进犯京津;中国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义和团;八国联国在北京的暴行。
4、《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B、理解
1、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
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条件。
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C、分析
1、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历史条件分析认识其各自的阶级特点。
2、《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
3、戊戍变法的性质,进步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4、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D、综合
简要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A、识记
二、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
2、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3、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三、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摇篮;湖北军政府。
四、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帝国主义和干涉企图和扶植袁世凯;“南北议和”。
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告各友邦书》。
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宣统帝退位;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B、理解
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及意义。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C、分析
1、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胜利的原因。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D、综合
1、评价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2、比较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和主要不同。
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
A、识记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袁世凯专权。
2、二次革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3、袁世凯称帝:《中华民国约法》;“五九国耻”;“中华帝国”。
4、护国运动;《讨袁宣言》;《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锷与护国军;《第二次讨袁宣言》。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历史背景。
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爱国思潮;张謇、周学熙、荣德生等。
3、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B、理解
1、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C、分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
D、综合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捍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主要斗争。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识记
一、新文化运动
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二、五四爱国运动
1.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2.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爱国学生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运动中心的转移;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3.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和与会主要人物;会议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B. 理解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前后两个阶段思想宣传的主流及影响。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C. 分析
1.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D. 综合
1. 中共“一大”和“二大”党的纲领的主要区别。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A. 识记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 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
2. 国民党“一大”的举行:《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意义。
3. 黄埔军校的建立:黄埔军校的办学特点。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 冯玉祥北京政变:军阀混战;“北京政变”。
2. 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3.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五卅运动;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省港大罢工。
4.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两次东征;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革命军。
三、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 北伐军胜利进军:北伐目的、对象;北伐胜利进军概况;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2. 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 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 帝国主义的干涉。
2.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3.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B. 理解
北伐战争胜利发展的原因。
C. 分析
1. 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2.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区别。
3.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知识体系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综合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最早企图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 )
A.葡萄牙 B.俄国 C.荷兰 D.英国
2.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其最主要原因在于( )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
B.中国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不利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C.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极端落后
D.林则徐的禁烟激化了中英矛盾
3.从世界潮流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影响是( )
A.中国主权逐步丧失,沦为半殖民地 B.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沦为半封建社会
C.中国思想上出现“西学东渐”趋势 D.中国民主革命开始
4.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说明了( )
①落后就要挨打 ②腐败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
③清王朝统治已走向穷途末路 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是不可战胜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道光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言:“向时纹银每两兑钱千,今则每两兑钱千又六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大量增加赋税 B.清政府官场贪污成风
C.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D.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外流
6.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到至高无上权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 )
A.英法决定用战争来扩大侵略权益 B.英法希望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英法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7.《资政新篇》的主张在太平天国内部并未引起广泛的影响,其根源是( )
A.战争形势下无暇顾及 B.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C.出现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 D.超越了农民战争范围
8.有关辛酉政变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直接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B.推动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C.有利于洋务运动开展 D.开始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9.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在中国可享有的侵略权益有()
①到中国内地传教、经商 ②在台湾淡水等地租赁土地、房屋居住
③在天津、广州等地合法设立工厂 ④直接控制中国海关 ⑤在中国西南合法采矿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10.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客观上滋育出维新变法的新思想 D.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形成
11.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主要是由于( )
A.受外商企业刺激 B.洋务运动诱导 C.爱国心驱使 D.与西方列强“商战”
12.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英国( )
A.最先向清政府进行奴役性贷款 B.获得最多的铁路投资权
C.强租九龙和新界 D.反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3.西方列强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侵华中的变化有( )
①以华治华成为显著特征②主要采取武力手段扩大侵略权益③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④列强之间争夺更加激烈⑤日本和美国日益取代英法在华优势地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4.“门户开放”政策之所以能扩大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主要是因为( )
A.美国有了独立的侵略政策 B.政策得到西方列强的认同
C.充分利用了美国经济优势与其他列强竞争 D.便利了美国获得自己的势力范围
15.以下对19世纪晚期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完全勾结
B.形成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为领导的第三次革命高潮
C.形成了改良和革命两个资产阶级政治运动趋势
D.帝国主义资本输出阻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6.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定国是诏》颁行②保国会成立③强学会成立④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17.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
A.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 B.公车上书
C.强学会成立 D.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18.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 )
A.康有为出生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9.戊戌变法期间,促使光绪皇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D.维新派的影响
20.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其根本原因在于( )
A.义和团运动既反清又反帝 B.义务团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处于感性阶段
C.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清政府由抵抗到投降
21.20世纪初立宪派与革命派论战的实质在于( )
A.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 B.资本主义革命与改良之争
C.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争 D.资产阶级革命领导权之争
22.《辛丑条约》规定:“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六部之首。”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表明清朝中央机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B.更便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C.其职能和性质都有重大改变 D.反映出中国封建体制的日益衰败
23.下列各政治势力具有盲目排外思想的有( )
①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抵抗派②太平天国领导集团③清政府中的顽固派④资产阶级维新派⑤义和团领导人⑥资产阶级民主派
A.①②③⑤ B.③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⑥
24.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发生于( )
A.广东省与湖南边界 B.湖北省与安徽边界
C.湖南省与江西省边界 D.江西与湖北边界
25.保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反对将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 B.主张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
C.收回被侵吞的筑路股款 D.要求筹款修筑铁路
26.武昌起义后,在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同时也潜伏着失败危机,其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 B.资产阶级革命在国内缺乏统一领导
C.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 D.投机革命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
27.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根本弱点在于( )
A.没有采取革命措施彻底扫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B.政府里混入了一些立宪派和旧官僚
C.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D.缺乏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
28.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
A.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D.使人们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9.袁世凯死后继任中华民国总统的是( )
A.黎元洪 B.冯国璋 C.段祺瑞 D.曹锟
30.以下事件发生在1913年的是( )
①善后大借款②英国制造“麦克马洪线”③袁世凯成为正式大总统④《中国民国临时约法》颁布⑤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31.以下对梁启超政治态度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变法—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支持复辟帝制
B.参与变法—反对革命,主张立宪保皇—反对复辟帝制
C.参与变法—支持民主革命—倡导新文化运动
D.参与洋务运动—参与变法—参与清末新政—支持袁世凯称帝
32.以下对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建立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制度
C.巩固民主共和,实现平民统治 D.壮大革命力量以推翻袁世凯军阀统治
33.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反映了( )
A.《临时约法》不适应中国革命需要 B.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势力顽固
C.资产阶级革命派势力削弱 D.实业救国取代民主共和而成为主流
34.一战期间,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现实的政治目标是(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B.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C.反对军阀混战 D.反对尊孔复古逆流
3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无产阶级最主要的斗争目标是( )
A.本国封建势力 B.民族资产阶级 C.外国资本主义 D.封建军阀
36.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社会就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曙光,主要指( )
①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文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②资产阶级为共和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④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37.近代前期(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是( )
A.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化,经济上日益半封建化
B.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
C.逐步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D.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其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8.阅读下列材料: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还是中国近代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通过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的。他们力图以事实证明: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是不能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另一种观点则把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掠夺政策同近代化等同起来,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近代西方殖民征服,人类尤其是东方各民族所有优秀的自然才能将永远得不到发展。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依据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评述材料观点。
要求:内容包括鸦片战争背景、影响、观点评价。答题应成文,限180字以内。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上册)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①从材料一、二可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应如何评价其变法主张?(6分)
②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③戊戌变法失败后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3分)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94年至1911年期间,清政府向外国人签订的贷款达746,220,453银库平银,其中330,587,160两贷款用作兴建铁路之用,以后用铁路本身的收入偿还。……除了铁路建设的巨额借款外,借款主要用作中日战争的巨额赔款及军费。……这些资金,基本上全部以海关收入作担保。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中国铁路系统的建设曾涉及大量从英国、比利时、日本、德国、法国、美国和荷兰借款,这些借款(借款条件常常涉及外国对修建的路线的实际控制)集中在清末民初,反映了外国辛迪加为铁路特许权和借款合约进行的争夺,……
材料三:1918年的所谓“西原借款”日本利益集团借给当时在北京执政的安福系军阀和几个省的地方政府的无担保借款,主要用途是打内战和政治统治,……跟19世纪90年代的日本赔款借款、袁世凯的善后借款和内债一样,北洋军阀这次穷途末路的借款,除几笔铁路借款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毫无贡献。
──《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①试依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政府借款的原因、目的、影响。(7分)
②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曾倡导引进外资以发展民族工业,谈你对“借款问题”的看法。(5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2分,第42题13分,第43题15分,共40分)
41.试结合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条件分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历史必然性。(6分)并依据其主要活动简要评价。(6分)
42.沙俄、日本是近代前期侵略中国东北的主要国家,请依据史实指出其各自不同的侵略特征。(8分)两国争夺的结果如何?为什么?(5分)
43.试概述近代前期(五四运动前)中国进步思想演变的进程。(10分)并概括其主要特征。(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
1.C 2.A 3.B 4.C 5.D 6.C 7.A 8.A 9.C 10.D 11.A 12.B 13.B 14.C 15.C 16.D 17.B 18.D 19.B 20.B 21.C 22.C 23.B 24.C 25.A 26.D 27.A 28.8 29.A 30.A 31.B 32.D 33.B 34.A 35.C 36.D 37.B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38.评述要点:
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伴随工业革命进展,疯狂对外扩张;中国封建落后。
影响:中国主权地位逐渐丧失,自然经济也随之逐渐解体,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进程。
评价:两种观点都有片面的地方,对鸦片战争的影响应辩证看待。从本质上讲,殖民扩张的过程是将前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并入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客观上推动其旧秩序解体,但同时也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灾难。
评分说明:
1.评述基本完整,观点正确,条理清楚,给10~12分;评述不够完整,观点不够确切,表达尚通顺,给5~9分;观点有误,评述缺漏较多,文句欠通顺,给0~4分。
2.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酌情加1—2分,总分不超过12分。超过180字的酌情扣1分。
39.①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2分)其“救亡图存”的变法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4分)②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一是效法日俄成功经验,二是中国风气未开。(3分)③原因:清王朝已不得人心,维新派抵制人民革命,从而失去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3分)
40.①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北洋军阀政府的借款都是顺应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其目的包括偿还战争赔款。巩固政治统治,修筑铁路等。影响:一方面借款附有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政治和经济;另一方面修筑铁路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7分)②在不损害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条件下,以有利于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借款是必要的。材料所述借款是政治性奴役性贷款,既损害了国家主权,又不利于经济发展,张春提出的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但在半殖民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5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2分,第42题13分,第43题15分,共40分)
41.历史必然性:①西方列强侵略加深,要求进一步控制中国内政外交。②中外反动势力日趋勾结。③一批先进中国人要求学习西方,中国被迫走向开放。(6分)
评价:①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内政外交,任命英国人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聘用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化的标志。②推动了洋务运动进行,学习西方创办近代企业,派遣留学,加强了与西方联系,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6分)
42.特征:①沙俄是侵略东北最早的国家,以外交讹诈作为主要侵略方式。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机以调停身份获取大量特权,割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9世纪末又以贿赂方式签订《中俄密约》,为把东北变为势力范围打下了基础。(4分)②日本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强了与俄国在东北的争夺。主要以武力方式侵略东北,1904年通过日俄战争击败俄国夺取东北南部,一战期间扶植张作霖等军阀控制中国。(4分)
争夺结果:日本取代了俄国在东北的优势地位。(1分)
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以中国为侵略重点,借一战时机取得优势地位,从而排挤了俄国势力;俄国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国内矛盾尖锐,导致日俄战争的失败,一战期间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4分)
43.演变过程:①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先进人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②6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③90年代以后维新思想成为中国进步思想主流,以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④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进步思想主流,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⑤一战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较彻底批判了封建传统文化。(10分)
特征:①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②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反侵略反封建特征。③由于历史演变剧烈,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④以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为主流,没有为中国找到正确方向。(5分)
(说明,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超过15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