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导学案6、洋务运动时代背景:_目的:_代表人物:中央_;地方:_口号:前期_; 后期:_主要内容:创办军事工业:_;_;_创办民用工业: _; _; _筹建近代海军:_兴办新式学堂:原因:_宗旨:_积极作用:_破产标志:评价:、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作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认为,当时中国“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列强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还认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
2、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1)李鸿章认为造成“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原因是什么。(2)基于上述认识,李鸿章等洋务派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7、戊戌变法(1898)领导阶级、派别和代表人物分别是_变法的序幕和高潮分别是_、_;维新政治团体和机关报分别是:_为什么叫“百日维新”_变法根本目的:_变法主要内容:、政治方面:_、经济方面:_、文化教育:_、军事方面:_变法失败标识:_ 变法失败的原因:_变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_探究:谭嗣同是该逃亡活下来,还是该慷慨赴死,以身殉变法?课堂练习:1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
3、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从容赴死的图景。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 )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C慈禧太后、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3、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建立 C万国公报的创办 D定国是诏的颁布4、康有为、粱启超倡导变法的首要目的是 ( ) A挽救国家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推翻封建专制 D.引进西方学说8、辛亥革命(191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_地点_纲领:
4、_机关报:_;三民主义:_、_、_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是_、时间是_、指导思想是_、革命主力是_;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地点:_辛亥革命历史功绩:_这次革命实现“民权主义”的表现是_革命的结果_;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辛亥革命的遗址在_判断辛亥革命成功的理由_;判断失败的根据是_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者:_;清帝退位的时间是_课堂练习:1、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请你谈谈对此次“巨变”的理解。2、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事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ABCD 3、“废两千年帝制
5、,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文中称颂的是( )A毛泽东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中山4、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 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冨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者有一样做不 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该主张的提出有何意义?9、新文化运动(1915)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原因):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是_;旗帜_开始标志_;主阵地是_;代表人物:_斗争矛头指向_;主要内容:
6、_;_;_;_运动中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是_;请你用一句话评价新文化运动_;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积极的:_消极的:_课堂练习:材料: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1、材料中“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自强”指 “变法”指 “革命”指 2、胡适曾说北京大学是因为三个兔子(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属相都属兔)而成名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活动,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十月革命前,新文化运动的“新”表现在( )A宣传尊孔复古B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C都提倡民主和科学D主张“打倒列强除军阀”3、新文化运动中,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新文学典范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4、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陈独秀提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提出分别用来反对什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