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左传目录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石腊大义灭亲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曹刿论战两军交战智者胜 桓公伐楚智慧是弱者的盾牌宫之奇谏假道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 晋国骊姬之乱最能适应者为强者 晋公子重耳之亡磨难是一笔财富展喜犒齐师依靠智慧和实力才能无畏晋楚城濮之战仗越打越精烛之武退秦师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蹇叔哭师利令智昏必遭惩罚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光明与黑暗的抗争宋及楚平 尔虞我诈不会绝迹晋鞌之战(成公二年)勇斗须在关键时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恩怨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有关说客的是与非晋楚鄢陵之站(成公十六年)对外扩张治不了政治病 祁奚举贤(襄公三年) 不偏不党的滋味师旷论卫人出其君(
2、襄公十四年)百姓也可以为国君上课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一上下其手最可恨蔡声子论晋用楚村(襄公二十六年)人才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听乐观舞论德政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对傲慢无礼还以颜色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民心可疏导不可左右 子产论为政宽猛胡萝卜和大棒都不可少 晏婴叔向论楚晋季世末世是一个巨大的黑洞伍员奔吴奸佞小人如耗子屎晏婴论和与同和是万物人事的最高境界鱄设诸刺吴王僚 刺客的赌博游戏申包胥如秦乞师为臣以尽忠为天职齐鲁夹谷之会圣人知礼而有勇 伍员谏许越平穷寇不可不猛追楚国白公之乱宫廷之争难说清 -春秋左传简介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本来是春
3、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 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 了下来。它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却记录了各国的事,实际上是 一部通史。春秋的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订。 它的记事年代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 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旧闻。后来,儒家学者把春秋尊为 “经”,列入“五经”当中,称为春秋经。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 谷梁传,汉代学者认为它们都是讲解春秋的著作。这三传 的内容大体相同,最主要的差异是左传用秦以前的古文写成; 公
4、羊传和谷梁传则用汉代的今文写成,公羊和谷 规两传记事只到鲁哀公十四年,左传则到鲁哀公十六年; 公羊传和谷梁传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记了“孔子 生”,而左传中却没有。在“讲解”春秋的三传中,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 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左传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到哀公一共十二个国君 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作者在记述史实的同时,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观点。理想和 情感态度,记事写人具有相当的艺术性,运用了不少巧妙的
5、文学 手法,儿其是写战争和外交辞令,成为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 此,左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 散文著作。有关左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唐代以前, 人们大多相信作者是与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但是这一税 法存在很多矛盾,唐以后不断有人提出怀疑,有人认为作者是一 位不知名的史学家,也有人认为作者不止一人。不过,大多数人 认为,左传的编定成书是在战国初年。西晋的杜预将本来分开的春秋和左传编在一起,加 上前人的注释,称为春秋经传集解。唐代的孔颖达为杜预注 作厂疏并附上陆德明的左传音义,称为春秋左传正义。今 大我们在清人阮元的十三经注疏中看到的,就是这个本子。 左
6、传在唐代被官方列人十二经”,在宋代列人“十三经”,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这里选录的左传原文依据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注 释和译文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左传原本只有纪 年,没有篇目,选录的篇目是后加的。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 多行不义必自毙【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 ,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 也, 虢叔死焉,伦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 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 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
7、 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 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
8、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经)【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
9、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
10、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 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5)。生孝伯,早死。其娣戴 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于州吁,嬖人之于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 泆(10),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 犹
11、未也,阶之为祸(11)”。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12),降而不憾”,憾而 能昣者(14),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 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 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15)。君人者(16),将祸是务去,而 速之,无乃不可乎即”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 公立,乃老(18)。(以上隐公三年)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21)。”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 使请(22),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 (24),老夫
12、耄矣(25)“,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26).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 腊使其宰孺羊肩涖杀石厚于陈(27).君子曰:“石腊,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28).大义灭亲,其 是之谓乎!”【注释】 卫: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滑县一带。齐:诸侯国名,姜 姓,在今山东临淄一带。东宫:指太子。得臣:齐庄公的太子。庄姜: 卫庄公的妻子、庄是丈夫谥号,姜是娘家的姓。硕人:诗卫 风中赞美庄妻的诗。陈:诸侯国名,妫姓,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 徽毫县以北。厉妫(gui):卫庄公夫人。(6)娣:妹妹。戴妫:随历 妫出嫁的妹妹。(7)嬖(bi)人:低贱而受宠的
13、人。这里指宠妾。(8) 石碏(que):卫国大夫。(9)纳:人。邪:邪道。(10)泆(yi):放纵 (11)阶:阶梯。这里的意思是引诱。(12)降:指地位下降。(13)憾:恨。 (14)眕(zhen):克制。 (15)速祸:使灾祸很快到来。(16)君人者:为 人之君者。(17)无乃:恐怕,大概。(18)老:告老退休。(19)和其民: 使其民众安定和睦。(20)定君;安定君位。石子:指石碏。(21)觐:诸 侯朝见天子。(22)朝陈:朝见陈桓公。使请:求陈镇公向周王请求。 (23)如:往,去到。(24)褊(biao)小:狭小。(25)耄(mao):年老。 八、九十岁叫耄。(26)涖(li):前来。
14、(27)右宰:官名。丑:人名。濮: 陈国地名。(28)宰:家臣。孺(niu)羊肩:人名。(29)与:参与,一起。【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 很美,但没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后来卫 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名叫厉妫。厉妫生下孝伯,孝伯早死。 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柜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 公子加禁止。庄姜则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 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 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 和俸禄过了头。如果
15、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 来,就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 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况且低贱妨害高贵, 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淫 乱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 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的事。背 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作 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 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卫庄公不听劝告。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 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 老退休了。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
16、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 的方法。石碏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 “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 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 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 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 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 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 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 去,在陈国杀了石厚。君子说;“石碏真是
17、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读解】有句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这意思是说,猛虎性情虽然凶 残,但依然要恪守亲情的界限;凶残是对外。而对自己的亲生骨 肉,却以慈爱之心相待,绝不可能将其化为腹中餐。 爱 老虎这样做,是动物的天性,没什么可说的。对人而言,人 做事也要按天性,亲情是人之天性所不能免的,父母儿女之间的 亲情,是自然的法则。世上哪有不疼爱自己亲生骨肉的父母呢?如 果说人性这东西也存在的话,父母儿女间的亲情就应当属于人性 之列;如果说人性是永恒的话,这种亲情也是永恒的,否则,便 是丧失了人性,丧失了天良,就不应当再冠之以“人”这个
18、称呼了。在另一方面,人作为超越了动物本能的有思想、有理性的存 在,又不能完全凭本性、天性、本能行事;还得要服从社会的法 则。道德伦理的法则,理性的法则。自然的法则还得要服从社会 的、道德的、理性的法则。如果没有这一个方面,人也就与其他 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这样一来,天性和自然法则往往要同社会的、道德的、理性 的法则发生冲突,并且经常是不可避免的;必须面对的、必须作 出选择。所谓“大义灭亲”,正是这种冲突的体现,是选择让天性 服从社会、道德、理性法则的结果。要做到这一点,要有很高的革命觉悟和革命自觉性;要有很 高的道德修养和很强的理性力量。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否则,大 义灭亲就不是值得称赞的一种
19、高尚美德了。人们大多难以割舍亲 情,难以脱出天性这条强大的纽带,常常宁可让社会、道德、理 性法则屈从于天性和自然法则。这样,像石碏那样的人,就显出 了与众不同,显出了伟大和高尚,让人景仰。不过,能够大义灭亲是一回事,固然可敬,而对那个“义”还得讲究。就是说,“义”所代表的东西,要值得人们为之付出灭亲 的代价。在古时,臣軾君、子杀父、妻害夫,都是大逆不道的 “大不义”。国君是上天之子,体现了上天和神明的意志,是小民 百姓最初的父母,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冒犯甚至杀害呢?这罪过比 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还要大,真称得上是“弥天大罪”。在这种情 况下的灭亲是理所当然的正义之举,可歌可颂。“义”本身的内容是随着
20、时代、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 去的为合乎“义”的东西,今天未必合乎“义”。我们总是站在今 天的立场上来决定对“义”的取舍,从而在行动上作出选择。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两军交战智者胜【原文】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2),曹刿请见(3)。其乡人曰(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1
21、5),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18)。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21),再而衰(22),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3),故逐之。”【注释】我:指鲁国。作者站在鲁国立场记事,所以书中“我即指鲁国。 公:指鲁庄公。(3)曹刿(gui):鲁国大夫。乡:春秋时一万 二千五百户为一乡。肉食者:指做大官的人。当时大夫以上的官每天 可以吃肉。(6)间(jian):参与。(7)鄙:鄙陋,指见识短
22、浅。(8) 专:专有,独占。(9)牺牲:祭礼时用的牲畜,如牛、羊、猪。(10)加:夸大 (11)信:真实,诚实.(12)孚:信任。(13)狱:诉讼案件。 (14)情:情理。(15)乘:乘战车。(16)长勺各国地名。(17)鼓:击 鼓进军。(18)败绩:大败。(19)辙:车轮经过留下的印迹。(20)轼;车 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21)作气:鼓足勇气。(22)再:第二次。(23)靡:倒 下。【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出兵应 战,曹刿请求见庄公。他的乡里人说:“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 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做大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于是他入朝拜见庄公。
23、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去同齐国作战?庄公答道;“衣食 一类用来安身的物品,我不敢独自享用,必定要分一些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每个民众,他们不会跟从您去作 战的。”庄公说;“祭花用的牲畜、宝玉和丝绸,我不敢夸大,一 定要忠实诚信。”曹刿答道:“这种小信不足以使鬼神信任,鬼神 是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虽然不能一 明禀,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民 办事的表现,可以凭这个同齐国打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 一同去。”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同齐军交战。庄公正想击鼓进兵,曹刿说:“不行。”齐军已经击了三通鼓。曹刿说:“ 出兵了
24、。”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齐军车轮的印迹,然后登上车,扶着车轼瞭嗏 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开始追击齐军。鲁军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判回答说:“打仗凭的全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 鼓时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便耗尽了。敌方的勇气耗 尽时,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会取胜。大国用兵作战难以预测, 我担心他们设兵埋伏。后来,我看出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望见他 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去追击他们。【读解】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战争当中,
25、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 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将士的膺力,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 之中积聚了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 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汇成冲决一切障碍的潮流。难怪孔子 要说:“智者乐水”。它们在外表和特征上十分相似:以无形克服 有形,以流转变化回避强敌,以柔弱战胜阳刚。中国传统中对水的偏爱,铸成了传统智慧在阴、阳的抗衡中 注重以柔克刚的阴性特征。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传统 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 帷幄,在
26、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指点沙场, 调兵遣将。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谋 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传统的军事谋略家不是凭借在战场上出 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经验来指挥作战,而是靠读书识理来完成自己使命的。 看上去他们似乎因为没有亲身打过仗而缺乏实战经验,然而他们从读书识理中 积累起来的智慧,足以使他们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心理状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来把握、预测、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这一点在崇尚实战经验的西方军事家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都在证明着
27、,成功的战例是文人门智慧的杰作。他们精心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戏,然后让担当剧中角色的将士去演出。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智慧是弱者的盾牌【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 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 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 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 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 复,寡人是问(15)。”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28、,敢不共给?昭 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6)。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师退,次于召陵(18)。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19)。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 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 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注释】(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 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9、。(2)楚子:指楚成 王。(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 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6)召(shao)康公:召公 爽(shi),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 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8)实征之:可以 征伐他们。(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10)海:指渤 海和黄海。河:黄河
30、。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大隶:地名, 在今河北隆卢。(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入:进贡。(12) 共:同“供”,供给。 (13)缩酒:渗滤酒渣。(14)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是征:征取这种贡物。 (15)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 (16)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ing):楚国地名。(17)屈完:楚国大夫。如: 到,去。师:军队。 (18)召(sha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9)不谷: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20)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徼(jiao):求。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21)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 意的词。 (22)众:指诸
31、侯的军队,(23)绥:安抚。 (24)方城:指楚国 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 (25)盟:订立盟约。【译文】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 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 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 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 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 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 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
32、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 工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间吧!”于是齐军继续前 进,临时驻扎在陉。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 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 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 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 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 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
33、攻打城池,什么 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 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 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读解】据说,“春秋无义战”。这意思是说,春秋是一个诸侯(军阀?) 混战的时代,大家都是为了实际的利益(攻城掠地、抢夺财富之 类)而打仗,大国凭借实力抢夺、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没有谁 是为了真理、正义而战。 这种说法也许过于夸张,但齐桓公伐楚,似乎证明了战争的 不合道义。齐桓公寻找的借口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脚的,无法掩盖 住恃强凌弱的本来面目,继而赤裸裸地以武力相威胁。这一典
34、型 事例足以让人相信那时大多数战争的非正义性质,相信强者为王 的竞争逻辑。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载入史册,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是 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无法无 天”、凭强力攫取利益的时代之中,弱者如何凭借智慧保护自己的 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称臣的精神。内在的智慧,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表达出来,不费一兵一卒,以智慧的力量使敌手心理上先行崩溃,从而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即使是撇开利益之争一类背景,单是那些外交辞令本身,也足以 让人赞赏和惊叹不已:一来一往,针锋相对,表面显得谦恭、温 和、礼让,言辞又让人听起来不刺耳,而内在的凛然正气,却透 过温和的表面使放手胆战心惊。
35、可以说,咱们的祖先在这方面发展出了一整套曾在世界上无 人可比拟的智谋,使他们在战争艺术和战争谋咯方面处于世界上 的领先地位,至今仍让我们向往不己。 智谋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种手段和技巧,可以用于各种目的 和各种场合。弱者可以凭借它来保护自己,强者可以凭借它来巧 取豪夺,阴谋家也可以凭借它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实际 上,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把智谋用于各种目的和场合的实例,从宫 廷政变,到坑蒙拐骗,从高层次,到低层次,应有尽有。由此让我们想到,咱们国人热心并擅长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争斗。我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过多地用在 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之上,而不是用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 更
36、多的人造福之上。这是否同我们的谋略自古以来就特别发达有 关系呢?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原文】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1)。公曰(2): “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3)。”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不为道(4),入自颠柃(5),伐溟三门(6)。冀之既病(7),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 于逆旅(8),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9)”虞公许之, 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 会虞师,伐虢(10)
37、,灭下阳(11)。(以上僖公二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1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13),寇不可玩(14)。一之谓甚(15)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16),其虞、虢之谓也。”公曰: “晋,吾宗也(1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19),是以不嗣(20)。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21);为文王卿士(22), 勋在王室,藏于盟府(23),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24),神必据我(25)。” 对曰:“臣闻之
38、: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26): 皇天无亲(27),惟德是辅(2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29)。又曰: 民不易物,惟德繁物(3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 冯依(3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32),神其吐之乎(33)?” 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34),曰:“虞不腊矣(35)。在此行也, 晋不更举矣(36)。” 冬,十二月丙于朔(37)。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38)。师还,馆于 虞(39),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40),而修 虞祀(41),且归其职贡于王(42)。【注释】(1)晋: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西西南部。旬息
39、:晋国大夫。屈:晋回 邑名。乘:这里指良马。垂棘:地名,出产美玉。虞:诸候国名,姬姓,在 今山西平陆东北。虢(guo):诸候国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陆南。假道:借 路。 (2)公:指晋献公。(3)宫之奇:虞国的贤臣。存:在。(4)冀: 诸候国名,在今山西河津东北。不道:无道。(5)颠柃(ling):地名,在 今山西平陆北。(6)溟(ming):虞国邑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三门:三 面城门。(7)病:受损。(8)保:同“堡”,意思是修筑堡垒。逆旅:客 舍。(9)请罪:问罪。(10)里克:晋国大夫。(11)下阳:虢国邑名,在 今山西平陆南。(12)表:屏障。 (13)启:启发。这里的意思是助长。(1
40、4)玩:轻视。 (15)甚:过分。 (16)辅:面颊。车:牙床骨。(17)宗: 指祖先。 (18)大伯:周太王的长子。虞仲:周太王的次子。昭:宗庙里左 边的位次。 (19)从:依从。 (20)嗣:继承。(21)穆:宗庙里右边的位 次。(22)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23)盟府:主管盟书的官府。(24)享祀:指祭祀。丰:丰盛。繁:同“洁”。(25)据:依附,这里指保佑。 (26)周书:已经失传。(27)皇天:上天。无亲:不分亲疏。(28)辅: 辅佐。 (29)黍稷:泛指五谷。馨:香。明德:光明德行。(30)繁(yin): 是, (31)冯:同“凭”,依附。(32)荐:献。 (33)吐:意思是不
41、享用祭 品。 (34)以:率领。 (35)腊:年终的大祭,即腊祭。(36)更:再。举: 举兵。 (37)朔:每月初一。 (38)虢公丑:虢国国君,名丑。(39)馆:住 宿。 (40)膳(yin):陪嫁的人或物。秦穆姬:晋献公的女儿,秦穆公的夫 人。 (41)修虞祀:不废弃虞国的祭祀。(42)职贡:赋税和劳役。【译文】晋国大夫旬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去向 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些东西是我的宝物啊” 荀息回答说:“如果能向虞国借到路,这些东西就像放在国外库房 里一样。”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虞国。”荀息回答说:“宫之奇 为人懦弱,不能够坚决进谏。况且他从小同虞君一起
42、长大,虞君 阻他亲近。即使他进谏,虞君也不会听从”于是,晋献公派荀息 去虞国借路,说:“冀国无道,从颠柃入侵,攻打虞国溟邑的三面 城门。冀国已经被削弱,这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现在虢国无道, 在客舍里修筑堡垒,以侵袭敝国的南部边邑。我们敢请贵国借路, 以便向虢国问罪。”虞公同意了,并且请求让自己先去讨伐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君,虞君不听,于是起兵伐虢。这年夏天,晋国大 夫里克、荀息领兵会同虞军攻打虢国,灭掉了下阳。 . “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 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 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 么可能
43、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 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 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 “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 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 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 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 爱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 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 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们杀 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
44、胁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 神明一定会保枯我。”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 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 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 会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 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 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 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 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 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 “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
45、国用不着 再发兵了。”.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 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但 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读解】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 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 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 国逐个吞食。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 都没有损失。 但是,攻城掠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
46、价,得到了 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 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 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 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 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 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 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 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 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 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 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 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历史是不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