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18963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介绍了操作系统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包括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题库建设与教学网站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操作系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网站建设1引言操作系统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为操作系统课程分配的学时大都在3672学时之间。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哈尔滨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操作系统课程的建设情况,以及

2、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情况,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方法。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2.1教学内容的选择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他一些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开设本课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我院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时数分为36、54、72三种情况。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更新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课程建设的首要环节。其中36学时是计算机相关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时数,教学活动以理论教学为主,在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基本观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外部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的实现技术;54和72学时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时数,在重点讲解基本理论外,

3、还要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和实验学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并深入了解现在流行的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分别制订了教学大纲。2.2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更新是与师资队伍建设是紧密相关的,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形成了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研讨、集体备课、选派教师参加国内操作系统课程相关的教学会议等机制,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素质,为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2.3案例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操作系统课程理论性强、原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求教师

4、在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对工作原理和基本实现技术,提倡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教师对常用流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的工作机制和实现技术相关的源代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2.4教学手段多样化本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教学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仍然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即由教师通过语言讲解,主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学手段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网络辅助教学两种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融合,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5加强实践

5、教学我院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典型操作系统的案例分析为主,即选择典型操作系统,通过教师分析相关管理机制的源代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修改和实现代码来加深对操作系统工作机制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实践中,本课程选择Linux操作系统作为案例操作系统。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向“堆建”小型操作系统过渡,即通过学生合作完成自主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操作系统,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2.6题库建设根据我院题库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本专业优势,我们建设了操作系统的试题库。试题库以课程知识点为索引,按题型分类,设置了每个题目的难度、区分度、分值等关键属性,并按照数据库信息系统的要求建立。该试题库已经与网

6、络辅助教学平台整合,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对题库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维护管理操作,并能根据知识点、题型、难度、分值等属性自动组卷并生成试卷。2.7教学网站建设网络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完成了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网站,其中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学文件,教师的课件和主要内容的教学录像、课程主要知识点的扩展学习资源、学生自学与自测系统、辅导答疑系统、题库与试卷生成系统。学生利用教学网站,可以实现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论坛,教师利用教学网站可以实现在线辅导答疑、在线命题与试卷生成。2.8双语教学操作系统课程是我院双语教学的试点课程,2006年

7、春季学期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两个年级的操作系统双语课程的教学,对本课程的双语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材选用问题,选择了国外著名的计算机教育专家Andrew.S.Tanenbaum的Modern Operating System作为教材;二是明确了以讲授和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和教师的能力和特点,采用中英文并重的方式,教师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完成课程教学。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探索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1 Andrew.S.Tanenbaum. Modern Operating Syste

8、mM. Prentice Hall . 2005.2 汤子瀛. 计算机操作系统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3 刘金平. 浅论互动性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江苏大学学报,2005,27(3).4 刘福江,郭艳,徐占亚,郭际元.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2007,(1).5 王知非. “多媒体与CAI”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6). 摘要:通过对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中现存的问题的深入分析,针对计算机硬件课程的特点和现有的教学体制和模式,探讨性提出提高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些对策。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

9、毕业网 :硬件;课程体系;教学;教材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计算机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软硬件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技术基础指软件技术基础和硬件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语言、通信和网络原理,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指本专业常用软、硬件的应用技术。在这三个层次中,硬件基础课程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软件开发、网络技术还是工业控制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都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对硬件支持非常了解。由于目前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在硬件

10、课程的设置、教学知识体系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多数学生的硬件能力都比较差,基本无法胜任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设计和应用工作。对此本文对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些教改思路和方法。1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目前硬件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计算机硬件发展速度太快,教材知识相对落后,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其次是实验条件差,缺乏实践环节,学生无法锻炼实践能力,学习困难较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导致当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 认识方面的偏离:目前计算机教育存在着重软轻

11、硬的倾向。很多学生对硬件课程的了解甚少,认为硬件课程只是学习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在计算机应用当中无关紧要,认识不到硬件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再加上相应的实践环节难以保证、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包括社会各类计算机考试评价体系)中对硬件实践能力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2) 设备条件方面的不足:硬件课程的教学实施比较困难,设备投资大,通常每门课程需要配备专门的实验设备和相应辅助设备,且对实验室辅导和维护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多数高校在硬件课程及实验条件建设方面都明显不足,实践教学的时间过少,而且验证性实验占绝大多数,造成学生硬件动手能力普遍低下,其创造力无法得到训练,这导致了计算机硬件

12、课程在教学上的不足。其中的客观原因是学校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和经费,没有条件开展自主创新性实践活动;而其中的主观原因是实践能力在考试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过小,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指导能力也有限。另外,部分理论教学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与沟通。(3) 在教材方面的欠缺:一般教材都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且教材知识相对落后,许多客观条件原因限制计算机硬件教学内容的更新。其一,计算机硬件发展太快,真正能反映当今世界微机领域新技术的微机原理教材太少,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几乎没有。其二,计算机硬件知识存在不直观,最新的硬件知识往往包含许多较复杂的技术,讲述起来抽象、枯燥,教学方法可视性和直

13、观性差,致使学生对硬件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学习起来不太容易,教学效果较差。由于组织和实施教学的难度非常大,许多教师偏向于讲述旧的知识。其三,新知识的过快更新给许多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熟悉并掌握新的教学知识和内容往往需要几年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因此教师往往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4) 课程教学系统性方面的不完整:课程教学系统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各相关课程以及教材之间的分工与衔接不够规范。其一,硬件课程知识与软件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叉和互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其二,在硬件课程之间缺乏充分的衔接,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缺失;其三,缺乏足够的实

14、践训练。其四,内容多和时间少的矛盾突出。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不健全。根据计算机硬件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加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提高硬件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改革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高校计算机专业迫在眉睫的任务。2提高硬件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2.1提高认识计算机系统是硬件和软件的统一,计算机工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以硬件为基础执行程序的过程,所有硬件的工作都是软件驱动的结果,而计算机的优良性能是通过复杂的硬件系统结构换取的。只有对软件的载体硬件、硬件组成、硬件的工作原理理解才能对软件是怎样依附于硬件的全过程有一个飞跃的认识,最终达到对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基本知识的融会

15、贯通。因此,在各硬件课程开设时,应首先给学生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门课程在计算机专业当中的地位、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建立起与软件之间的联系。同时介绍该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及应必备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硬件课程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这门课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在开设各门硬件课程时,可开设相关课程的专题讲座及相关的学术报告,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加大实践能力在考试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以促进学生对硬件实践的重视。从而改变大学课堂上“重软轻硬”的现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一个IT时代大学生必

16、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2.2正确处理内容先进性与教学适用性的关系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非常迅猛,保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并力求做到两者的统一,适时跟踪学科技术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是必要的。首先作为课程教学,应尽量选用能反映目前计算机领域内硬件新技术、新成就,能体现出知识性、先进性和系统性的计算机硬件教材,重点要突出基本原理思想和基本方法技术的阐述,以使学生能学到先进的硬件知识。其次又要重视其实用性的一面,尽量拉近学校教育与社会上流行技术、流行产品、流行工具的距离,着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硬件、软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学科专业及相关领域中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来独立获取、掌握

17、新知识、跟踪计算机技术新发展、新应用的能力。使课程的组织内容符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固有规律、学科的内涵及联系,以及人的认知规律。可以通过在系列课程教学中引入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环节来解决。2.3 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硬件和软件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包含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计算机硬件知识必须对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组成及其核心技术进行系统的描述,以使学生能学到较系统的先进硬件知识。因此,首先在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中完善教学大纲,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注意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注意知识点的重叠和互补,以保证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其次

18、要加强计算机软硬件教学之间的勾通,对软硬件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进行适当的穿插。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课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利用高级语言对硬件进行编程的实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课程中,联系“操作系统”课程中I/O管理、内存管理、CPU调度等知识,以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必要的知识关联,最终达到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解决好内容多和时间少的矛盾,计算机硬件技术内涵丰富,学时少和内容多、要求高将是一个一直要面对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一要靠系列课程内外体系的整体优化,找到一种相对来说能动态跟上计算机硬件发展步伐的教学和教材新模

19、式;二要靠课程各教学环节功能的统一运筹、合理调动和多种教学方法模式的科学设计、统筹配合;三要靠课堂教学的数字化、现代化。 2.4重视实验和实践环节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才能满足社会要求。计算机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一方面必须增加对硬件实践设备的投资,并鼓励教师自主开发一些实验设施,尽可能建设一些与本校教学特点和教学条件相匹配的实验条件;另一方面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还要改变现有的硬件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增加教学实践的内容,尤其是创新类和设计类的实践环节,并开设硬件综合设计的课程。3

20、结束语对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改革,笔者在实践中作了初步的尝试,对推进课堂教学建设,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1 李玲娟,郑彦,王绍橡. 计算机课程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2 钟乐海,王朝斌,唐新国. 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 王元亮. 计算机教育与素质教育J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医院信息系统如何走向病床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设施;病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

21、发展, 医院信息化设施不断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已经不仅用于财务部门的收费系统和医院管理系统,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已经覆盖了整个门诊、病区以及各大医技部门。医院信息系统事关整个医院的业务过程,在医院运转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目前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日臻完善,不过有很多还未涉及到的区域。比如现在的医院信息系统大都是为医院的工作人员而设立的,病人能够使用的功能却很少。这就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一大盲点,医院信息系统应该逐步的面向病人,走向病床。 How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 to Hospital Bed Ou Rupeng (Central Peoples H

22、ospital of Zhanjiang,Zhanjiang524037,China) Abstract: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develop,continuously improve facilities,hospital information,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en used not only for the financial sector,payment system and hospital management system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

23、tems have now covered the whole patient and the major Medical ward Technology sector.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related to business processes throughout the hospital,the role of operation in the hospital more and more indispensable.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is improving daily,but

24、there are many areas not yet involved.Such a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s are mostly hospital staff to set up,the patient can use features are few.This is A big blind spot of the Hospitals Information System,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should be progressive for the patient to bed. Keywords:Hospita

25、l information system;Facilities;Hospital bed 目前看来,医院信息系统逐渐贴近病人、走向病床是非常有必要的。医院信息系统走向病床有利于医生通过网络实现查房,有利于简化病人的治疗过程,有利于普及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达到无纸和无胶片化的目的。为了实现医院信息系统走向病床,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提出了以下两种设想: 一、医院信息系统走向病床的途径 (一)使用可移动无线电子设备 目前为了实现无纸化的电子病历,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正在尝试各种无线设施。第一种是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PDA,PDA具有其自身的操作系统、存储设备和手写

26、输入功能以及内置网卡功能,体积小,重量也只有160克左右,携带方便,便于操作。可真正用于医生查房的话就有很多局限性。比如屏幕面积过小,处理数据速度偏慢等。第二种就是一些医院已经在使用的平板电脑(Tablet PC),这相当于一个触摸屏和一台笔记本电脑的组合,具有笔记本电脑的功能的同时还支持手写和语音输入,而且便携性强。但是这种平板电脑虽然性能优于PDA,但是造价较高,且缺乏足够的医用性,一般医院难以接受。还有一种目前仍在开发中,就是一种集电脑和移动于一体的设备,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动工作站。这种设备是由台式电脑主机、液晶显示器和普通的键鼠组成,并且与医生查房的病历手推车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医用特点又

27、比较人性化,克服了掌上电脑和平板电脑的不足也无需再开发临床移动信息系统。在一般医院普及这种移动工作站还是可行的。 但上述几种方式的普及都需要建立一个能覆盖整个医院的无线网络。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的有线网络已经比较普遍,无线网络大多数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但鉴于无线网络的灵活性和超强的可扩容性,医院信息系统普及无线网络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除了医护人员之外,病人本身及其陪护人员也可携带笔记本电脑经过院方授权接入无线网络。 (二)在各个病房安装电脑 要想实现医院信息系统走向病床,实现电子病历无纸化,也可以在医院各病房安装电脑,把电脑接入医院的局域网内,这样医生和病人都可以使用病房的电脑。就像电视和电话已

28、经出现在大部分病房一样,电脑在病房的普及也只是时间问题。 二、此信息系统的几种功能 上述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移动工作站只能是医护人员使用,但在病房安装电脑病人和陪护人员也可以使用。于是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尝试在医院信息系统里面针对病人开发以下功能: (一)病人查询签单功能,病人可以亲自查询费用情况,病人确认后医院方可收费,否则将中断治疗过程。这样可以使医院费用完全透明。 (二)确认病人信息功能,可以有效的避免传统的纸上病历漏洞百出的问题,发现错误可以实现随时修改。 (三)病人签字功能,病人可以通过电脑签字确认(如各种手术同意书),这是实现无纸化的一个必要的功能。 (四)病人身体状况实时监测,可以随

29、时监测病人身体的最新状况和治疗的进展。 (五)病人对医院的评估功能,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病人住院期间对医院的满意程度,以便医院及时发现自身不足,更好地改进。 (六)宣教功能,可以把一些医疗知识放在互联网上,使病人能够学习。 (七)自助服务功能,病人和家属能够在系统中选择医院提供的服务,比如订餐等。 医院信息系统想实现走向病床尚有很多路要走。在实现过程中不但要有医院管理专家、医学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参与,还要找一些有代表性的病人,以便了解病人的意见,并以此为标准去建立全新的医院信息系统,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病人满意度,增强医院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苏小刚,董秀珍.移动医护工作站

30、在医院的应用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6:46-47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数据结构”课程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新环境下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提高“数据结构”教学质量的方法。关键词:数据结构;心理特征;引导作用;教学质量1引言“数据结构”课程主要讨论了各种数据类型中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以及有关算法,要求学生学完后能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存储和处理,进而编制出高效率的程序。该课程是一门逻辑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内容高度抽象、概念繁多、算法复杂,而教学方式和手段较单一,教与

31、学双方互动较少,常出现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畏难情绪严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动手实践能力差等情况。笔者通过具体分析“数据结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破除师生角色的固化,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加强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对如何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2“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分析2.1课程难度大,学生难以适应“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涉及数理逻辑、图论、集合论以及诸如C语言、JAVA语言等前导课程,还涉及

32、到计算机硬件(存储设备和存取方法)以及计算机软件(编译理论、操作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因此,该课程不仅内容丰富,学习量大,而且逻辑性和抽象性都较强。教材中众多晦涩难懂的概念、复杂多变的算法,常使初次涉及编程的学生难以适应,产生畏难情绪。2.2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算法等内容,常需要大量的板书配合文字、图表等加以说明,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分析问题,能有充分时间作笔记,但由于课程内容抽象难懂、教师多忙于板书和讲解,学生忙于作笔记,双方严重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往往出现“一边教师唾沫横飞、嘶声力竭,而学生则唉声叹气、一脸困惑的情

33、景”。采用多媒体课件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算法、图表等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却又容易导致学生既要关注屏幕内容又要忙着作笔记,无暇思考问题,课后难以消化,“听课”则又变成了“看课”。2.3理论实践脱节,实践能力匮乏“数据结构”涉及内容较广,学习量大,但是课程学时往往有限。为此,不少教师为了完成理论教学内容,常常压缩实验学时,容易形成“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应用”的现象。加之教学难度大,尤其是不少学生对于“数据结构”实验中大量使用如C语言中较难的结构体、指针、链表等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实践课程中教师还得花时间去帮助学生复习前导课程的内容,实验课教学效果自然是大打折

34、扣。为此,教师们常感叹“数据结构”课“难学难教”,“吃力不讨好”,学生则抱怨抓不住学习主线,或者是课堂上似乎听懂了,理解起来好像也并不困难,到上机实践却不知如何下手。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对编程逐渐失去兴趣,等到课程结束,还是既不会编程序也不会调程序,程序设计的能力、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3强化课程主题内容,加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当代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强,但也存在着急功近利、学习盲目性较大、畏难情绪较重的心理特征。不少学生看到数据结构内容抽象,看到师兄师姐和网络论坛的学友谈及学习数据结构的困难,就开始临阵退缩了。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并营造课堂内师生互动融洽

35、的气氛就显得极其重要。以下,笔者用“一根主轴线、两个基本点、三足鼎立、百花齐放”对在多年“数据结构”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的关键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总结和论述。3.1明确“一根主轴线”,围绕主轴展开教学从教学内容来看,“数据结构”主要教授各种数据对象的特点、存储表示方法,以及处理数据的算法。“数据结构的本质”便是贯穿整个课程的主轴线。笔者发现,部分学生从课程开始直至结束,头脑始终一片混沌,不清楚数据结构到底是研究什么,有哪些形式,区别何在,更不知道如何运用。笔者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真正的把握和理解数据结构的本质。虽然不同教材对于数据结构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是体现出来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36、即:数据结构体现的是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而不同的数据结构体现不同的数据关系。所以,教师授课实践中应围绕这根“本质”主轴线进行,尤其在教学初期,时刻提醒学生思考和把握数据结构的本质。3.2确定“两个基本点”,共同推进“数据结构”的教学主要围绕数据结构的两种形式(逻辑结构、存储结构)来进行。教学流程一般是先介绍数据结构涉及到的基本术语;其次是相应的逻辑结构;最后才介绍存储结构的各种形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即是数据结构教学流程中的两个基本点。逻辑结构体现的是数学层次上的数据关系,存储结构体现的是计算机层次上的数据组织形式。讲解分析好这两种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学生透彻地

37、理解各种数据对象的特点,学会数据的组织方法和实现方法都有极大的帮助。而对于存储结构内容的学习,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分类比较,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是促进学习和理解的有效途径。因为,不同数据结构的存储结构形式虽然多样,如线性表有顺序表表示、链表表示;串有定长顺序存储表示、堆分配储存表示和块链存储表示;树有双亲表示、孩子表示和孩子兄弟表示;图有矩数组表示、邻接表表示等,但是经过分析比较归类,这些存储结构无非就是两大类: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此外,在理解复杂的存储结构时,可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它的定义层次:先简单后复杂,先局部后整体。例如,在定义图的邻接表的时候,先定义弧的结构,再定义顶点的结构以及顶

38、点数组,最后定义整个图的邻接表结构。根据不同存储类型的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思考,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存储结构中把握它们的核心和精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3构建“三足鼎立”的教学模式,齐头并进所谓“三足鼎立”,是指“数据结构、算法和程序设计”三项齐头并进,同等重要。数据结构是核心,算法是基石,程序设计则是实践。而实践往往是检验理论知识是否能灵活运用的标准。如引言所述的,有不少学生对例题理解了,但真正上机实践却不知如何下手,这正是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结果。为此,布置实验作业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题目除了给出完整的问题描述、数据描述和算法描述,还需要给出程序源代码以及

39、调试分析的结果;其次,还有两个步骤,笔者认为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预先与学生共同探讨解题思路,提示注意事项,为编程打好基础;第二步,在布置下一个作业前,对上一个完成的作业予以点评,案例程序可以是笔者做的源程序,也可选用学生的。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将自己的源程序与案例程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改进,提高实践操作的能力。3.4实施“百花齐放”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百花齐放”则是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形象总结。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通常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数据结构”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计算机课程,其涉及大量的函数算法,而枯燥复杂

40、的算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倦情绪。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些算法,教师应尽可能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互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例如,笔者制作的“数据结构”算法演示课件,已在我校数据结构教学中应用三年多。实践证明,应用Flash动画,将各种枯燥难懂的算法进行形象生动的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干涉程序的执行,积极思考算法的实质,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算法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此外,除了口授教学,笔者还通过播放名家授课录像,开展学生数据结构学习心得交流班会,进行算法讨论和答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并通过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营造轻

41、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逐渐消除畏难情绪,转而喜欢上数据结构学习。4加强课外引导,提升专业思维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渴望能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课堂内精致的课件,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虽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同时也挤压了他们想象的空间,他们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缺少了个性的参与和思考。因此,更多学生也不再满足于课堂内短时间的知识学习,更希望老师在课堂外也能就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并引导他们在知识巩固基础上,在实践应用环节有更多的创新。为此,加强课外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拓展思维尤为重要。4.1及时交流,答疑解惑除了采用传统的定时定点交流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

42、源,如采用QQ、电子邮件、飞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此外,网络论坛也是师生互动非常不错的地方。笔者所在的计算机系建立了一个专业课程论坛(图1)。论坛按课程分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几个板块,每个课程由相应的课任教师负责,其他教师做辅助。在论坛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出学习中的问题,邀请或者指定某位老师进行解答;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贴出自己写的算法和程序,请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借鉴经验;第三,可以由老师或学生设定某一主题,供大家讨论,提出见解;第四,学生还可以贴出某一程序、算法的应用实例 摘要: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对专业软件的应用情况为例,分析了模拟软件

43、应用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模拟软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动专业教师、加强项目库建设、重视师资培养、增加激励措施、提高领导意识等五项建议。关键词:专业模拟软件;实践教学;问题与建议 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职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随着软件技术开发,大量教学模拟软件推出,其相比到实地实习,具有条件可控、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拓展性强等特点,为实践教学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2000年以来,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不断引入各种专业模拟软件,开发模拟教学,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重新审视专业软件模拟教学的发展。1专业软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1.1部分模

44、拟软件应用不足部分专业模拟软件使用频率不高,2006年以来,新增软件除国际贸易、ERP曾被使用外,另外新增的工程概算、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模拟软件到2008年仍未能在本科班中使用。应用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 影响教学周期。由于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定四年,2006年购置软件后,才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加入相关软件系统的应用,新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实践一般安排到三、四年级,即到2008年以后才能在教学计划中有所体现。(2) 缺少师资。借助程序软件开展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电脑设备;二是软件系统;三是教师资源。2006年后,一些课程实践的前两个条件基本具备,第三个条件的短缺则突现出来。学校出资购置了软件,但对师资培训缺少配套资金与措施。专业教师对新软件内容不熟悉,使用热情不高,造成部分软件利用率低。1.2现有已用软件存在缺陷部分软件购置前缺少专业教师参与,部分教师虽有参与,但对软件功能与内容缺少深入了解,盲目购进后发现功能不全、适用性不强等。如目前使用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缺少纠错功能,学生填制表格中出现错误时,系统不能辨认,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错误纠正。另外,由于学校经费短缺,学院专业软件来源复杂,除少部份购置外,大部分来自网上试用版、公司赠送版、盗版等,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