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析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单元知识框架
1、长方体、正方体的的基本特点。
2、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
3、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计算方法
4、体积(容积)单位的大小、进率及之间的换算。
二、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对常见平面图形特征及其周长、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既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常见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认识长(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的过程,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二、观察与方法
1. 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求、经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能灵活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正确运用;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单元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和1毫升、1升的空间表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至11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三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出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三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三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