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直击波谱分析
1、原子核在磁场中发生能级分裂,在磁场的垂直方向上加小交变电场,如频率为v射,当v射等于进动频率ν,发生共振。低能态原子核吸收交变电场的能量,跃迁到高能态,称核磁共振。
2、弛豫过程是由激发态到平衡态的过程。
3、四甲基硅烷 (CH3)4Si ,缩写:TMS
优点:信号简单,且在高场,其他信号在低场,d
值为正值;沸点低(26。5 C),利于回收样品;
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惰性
4、磁等价:分子中若有一组核,它们对组外任何一个核都表现出相同大小的偶合作用,即只表现出一种偶合常数,则这组核称为彼此磁等价的核。
5、在分子中处于某一化学键的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核受到不同的屏蔽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各向异性效应
6、N律(N规则)当化合物不含氮或含偶数个氮时,分子量为偶数;化合物含奇数个氮时,分子量为奇数。
7、麦氏重排:具有g-氢原子的側链苯、烯烃、环氧化合物、醛、酮等经过六元环状过渡态使g-H转移到带有正电荷的原子上,同时在a、b原子间发生裂解,这种重排称为麦克拉夫悌重排裂解。
、
8、光谱的形成(示意图):分子在入射光的作用下发生了价电子的跃迁,吸收了特定波长的光波形成。
9、生色团:分子中产生紫外吸收带的主要官能团
助色团:本身在紫外区和可见区不显示吸收的原子或基团,当连接一个生色团后,则使生色团的吸收带向红移并使吸收强度增加.一般为带有p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
红移 :向长波移动
蓝移:向短波移动
10、各种跃迁所所需能量(ΔE)的大小次序为:
11、K带(共轭带):共轭系统p®p*跃迁产生,特征是吸收强度大,loge > 4
E带:苯环的p®p* 跃迁产生,当共轭系统有极性基团取代时, E带相当于K带,吸收强度大,loge > 4
B带:苯环的p®p*跃迁产生,中等强度吸收峰,特征是峰形有精细结构
R带:未共用电子的np®*跃迁产生,特征是吸收强度弱,loge < 1
12、共轭体系的形成使吸收红移
超共轭效应 :烷基与共轭体系相连时,可以使波长产生少量红移
13、仪器装置:组成主要包括光源、分光系统、吸收池、检测系统和记录系统等五个部分
14、六元环α、β-不饱和酮基本值 215
2个β取代 12×2
1个环外双键 1*5
计算值 244nm (251nm) (所给的与这个有点出入,请注意)
15、推测化合物分子骨架:
200-800nm 没有吸收,说明分子中不存在共轭结构
(-C=C-C=C-,-C=C-C=O,苯环等),可能为饱和化合物。
200-250nm有强吸收峰,为发色团的K带,说明分子中
存在上述共轭结构单元。
250-300nm 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峰,为苯环的B带,说明
为芳香族化合物
270-350nm有弱吸收峰,为R带,可能为羰基化合物、
烯醇等。
样品有颜色,说明分子中含较大的共轭体系,或为含N 化合物.
16、8~25um称为指纹区,指纹区的红外吸收光谱很复杂,能反映分子结构的细微变化。每一种有机化合物在该区谱带的位置、强度和形状均不相同,如人的指纹一样,可用于认证有机化合物。
17、红外光谱的产生主要由分子的“振动+转动”产生。无论其转动还是振动都会引起电偶极矩的变化,从而会产生红外光谱。因此:具有固有偶极矩是双原子分子产生红外光谱的必要条件。
18、振动光谱的产生不要求其固有偶极矩。引起电偶极矩变化的振动能产生红外光谱,称为红外活性振动。不引起电偶极矩变化的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光谱,称为非红外活性振动。
19、P146(3.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