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小学数学教与学中创设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云南省玉溪市聂耳小学艾华艳正文字数:4071字单位:云南省玉溪市聂耳小学 姓名:艾华艳地址:云南省玉溪市九曲巷25号 邮编:653100电话:13529972270【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与学中需要“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创设交流学习氛围,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创设探究学习氛围,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氛围 自主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要从娃娃抓起,如何有效地培养
2、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平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在教与学中创设良好学习氛围,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一、感悟和体验知识内涵,建构自主学习的感悟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
3、中体验了、感悟了,才能对知识的内涵把握得更准确、更深刻。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感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如:在学习“圆柱与球体的认识”时,通过认识,学生已经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课件展示:“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体。”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疑问:“腰鼓
4、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它是圆柱体吗?”从而更加深了对圆柱体的认识。感悟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予以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学“猜一猜”中,教材上一个同学两只手分别拿着红花和蓝花。他说,我左手拿的不是红花。另一同学说,你右手拿的是红花。这个我们看似简单的例题,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却存在着两大难点:一是学生左右手混淆不清;二是猜两个东西“不是什么,就是什么”这种类型题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先创设了一个蓝猫提问的情境,希望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以诱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萌动,并鼓励学生大
5、胆探索,运用手中的红花和蓝花教具直观比较,互相交流,借助形象思维来解答本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乐趣。在初学平均分配应用题时,有学生提出:“老师和书上说的都正好分完,可是五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能不能分?”我为学生批判地思考问题感到惊喜。我鼓励全体学生讨论。结果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每个同学得分两个半苹果”,另一种认为“两人分得两只,剩下的一只谁都不吃”。我告诉学生两种方法都对,都是即将要学到的数学知识,还特别表扬了提问的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都得以提高。二、探究与质疑问题,不断拓展思维空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
6、维。”创造性是人的一种本能。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 首先,要精心组织教材,设计吸引学生的情境展开教学。如在低段,可以以游戏、活动等形式学习新课,并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我们可以解决游乐公园中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乘加、乘减算式,也可以通过摆学具学习乘法口诀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形框和正方形框,感知周长的概念。我让各组
7、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周长,挑选一种最喜欢的方法,并说出理由。同学们通过动手制作和积极讨论,最后认为(长宽)2计算周长比较简便。有的同学提出正方形周长是否也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呢?有的同学认为还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计算同学们各自发表见解,围绕着学习内容积极展开讨论。这时,有的同学摆弄着手中的长方形框说:“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框折成一个正方形框,周长不变。我们还能算出正方形的边长。”由于同学们积极思考,努力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所以不但很快地掌握新知识,还触类旁通,求异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其次,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求异思维的培养。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素质。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协
8、作关系,教师应经常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改进。慢慢的,要帮助学生养成“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做好预习和复习,为学生的“质疑”“求异”打下基础。在课堂上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在大家的帮助下敢于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了。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时,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35+37=( )。同学们通过尝试练习,组内讨论,得出了不少方法。有的认为35+30+7算起来比较简便,有的这样做:35+403,也有的认为可以“算十位看个位,个位满十先进一”。对于同学们的见解,大家都给予了充分的
9、肯定。通过求探究性的质疑,不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特别是自主的、独立的思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有所想有所讲,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三、互动交流与集体合作,实现自主学习的互动生成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我们上的课学生不喜欢,你会感觉到你在讲多么动听的故事或提出问题,他们在台下都无动于衷,甚至很反感。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情境,使每个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
10、重要课题。因此,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很多学生提出:“5米比4米多1米,也可以说4米比5米少1米。那么为什么能说5米比4米多25%,就不能说4米比5米少25%呢?”经过讨论,弄清了虽然相差都是1米,但与之比较的单位“1”的量不同了,所以结果也不同了。一题多问,交流学习;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变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
11、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因此,在这一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应用题的练习课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妈妈买三件衣服用了72元钱,买一条裤子用了12元。根据条件学生可提出下列问题:(1)买衣服和裤子用了多少元钱?(2)买衣服比裤子多用了多少钱?(3)买衣服用的钱是买裤子的几倍?(4)一件衣服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钱?(5)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钱?(6)一件衣服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几倍?这些问题学生都能独立解答,并能说明算理。将第一个条件改成“妈妈买三件衣服,每件衣服24元”,再搭上前六个问题让学生解答,使学生看清原形题与改编题的
12、共同点和不同点,知道为什么原形题的前三个问题是一步计算,后三个问题是两步计算。而改编题后为什么前三个问题改成三步计算,后三个问题到变成一步计算。再将原形题的问题和条件改成:妈妈有95元钱,买三件衣服用了72元,买一条裤子用了12元,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完成后有个学生说:“这个改编题我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条裤子?”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只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他们的相互交流,完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最高峰。抓住重点,集体合作: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
13、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先出示例题图:有四个盆子,前三盆各放3个挑,后一盆只放2个,要求一共放几个?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看哪一小组的同学想出的方法最多最好,并写下来。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探讨,一下子写出了近10个算式来。333211,33211,34111,24311,66l11,93l11等等,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我及时表扬了他们真会动脑筋,使他们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虽然后面几个算式有些牵强,但也表现了他们追求创新的一种精神。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平台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自主意识,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自主意识,学生的自主性向才能得以培养,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为学生创设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学生从生活中学,从思索中学,从合作中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教育学家论基础教育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半月谈杂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