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科社-苏联模式探析.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13129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社-苏联模式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社-苏联模式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联模式探析 “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的独特的社会发展模式,对20世纪的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从总体上说来,它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为人类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它既在苏联大地上播种了社会主义,又在同一片土地上败坏了社会主义。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它既创造了一度震撼人心、激越进步的雄伟事业,向全世界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打败反人类的德日法西斯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又使苏联人民付出了不必要的、空前惊人的牺牲。多年来国内外理论界、思想界对“苏联模式”有诸多评说。 一、关于苏联模式的内涵和评价标准 我们所说的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点。这样理解苏联模式的内涵,不仅是符合实际的,而且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评价它。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应当坚持实践的标准。实践的标准,就是要看这个模式的推行,是推进了还是阻碍了苏联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了还是阻碍了苏联社会的进步,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苏联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是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还是削弱了社会主义。 二、全面评价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是特殊模式,基本上符合苏联国情,在历史上曾取得过成就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其具体表现是:在经济上表现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如果从今天的认识水平和历史环境出发来加以判断,很可能会对苏联模式加以全盘否定。因此,我们必须从苏联当时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历史条件来分析、评价苏联模式。必须看到,苏联模式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当时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当时苏联国际处境险恶,包围苏联的帝国主义国家磨刀霍霍,准备武力干涉苏联;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文化较落后的基础上,而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苏联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在国内要加紧经济建设又面临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形势下,苏联只有选择以高度集权、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才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全力以赴地应对战争威胁。当时,尽早实现工业化,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是压倒一切的迫切任务。因为,重工业上不去,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不能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改造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就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没有发达的重工业,就不能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力量,就没有能力保卫社会主义的苏联。所以,优先、高速地发展重工业,及早实现工业化,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是适合当时苏联的国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惟一正确选择。历史也证明了苏联的决策是正确的。二战以后东欧各国和50 年代初中期的中国,由于实行苏联模式,东欧各国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对此即便是挑剔的西方也是不否认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高速增长实绩说明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的做法是错误的。 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应当承认,在面临战争威胁的情况下,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苏联模式的积极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如果我们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一味地否定苏联模式,就有失公允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即使在战时或面临战争威胁的情况下,过度的中央集权也是不对的。 2、苏联模式的弊端 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苏联模式,尽管曾经创造了历史辉煌,但它并不是完美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仍然存在种种弊端和缺陷。 第一,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和指令性计划是一面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实行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办大事要事,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开展卫国战争;另一方面,它却严重挫伤了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二战以后,这种以高度集中和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经济模式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第二,备战型的苏联模式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确保卫国战争的胜利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它同时却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苏联模式中高度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和党的领导体制,一方面可以保持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保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却造成一党独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破坏了民主集中制,最终导致独裁和专制,严重影响了人民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热情。 第四,苏联模式由于高度集权而又缺乏民主监督,个人崇拜盛行,以人治代替法治,将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违反和破坏法律的现象经常发生。 第五,由于对苏联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判断,苏联模式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制造了一批冤假错案。由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苏联模式与苏联解体 近年来,在研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时,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苏联模式,认为苏联模式是造成苏东剧变的罪魁祸首,从而对苏联模式大批特批,甚至主张完全否定苏联模式。这是一种很不严肃的学风和态度,容易引起理论上的误导。然而我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模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把苏联模式理解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体系的话,那么检验这个体系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是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不是斯大林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更不是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前面已经提到,苏联模式产生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践证明,它是符合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是行之有效的,因而是正确的,尽管它不完善,有缺陷,但是瑕不掩瑜。以此为前提才能真正揭示苏联模式和苏东剧变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我们的结论已经隐含在前文中。苏联模式只能适用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不适用于斯大林之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更不可能适用于其他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因为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具备苏联模式所对应的社会历史条件。换句话说,斯大林之后,苏联模式存在的历史前提已经不复存在了。既然这一实践和理论体系存在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还去照抄照搬这个模式,结果恐怕只能失败。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说这个模式错了,错误的只是后人教条式地对待这个模式。事实也的确如此,斯大林的继任者们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们无视发展变化了社会历史条件,仍然固守苏联模式的条条框框,没有能够与时俱进地对苏联模式进行革新,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归罪于苏联模式显然是荒谬的。 我们认为,苏联模式只能是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而不是其他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苏联模式总体上是成功地、正确的,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功绩,不能因为苏联模式的弊端而否定苏联模式的历史功绩和苏联模式本身;苏联模式与苏东剧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把苏联模式当做苏东剧变的替罪羊。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