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管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 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信息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数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涉及多个学科和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本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既能宏观地全面的了解人类社会信息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丰富信息管理的实践活动。2. 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导论”、“管理学原理”,后续课程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1) 课程目标1. 主要是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该原理的有关背景,要求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基本概念进行描述,对基本原理能够说出其基本要点和该原理对于企业管理
2、实践意义。2. 主要是针对课程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能够正确运用该方法,并能够作出正确判断。3. 针对信息管理中的过程要有全面的了解,要求不仅掌握,而且能够灵活运用。2) 课程内容和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
3、的一般差错。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表教学内容知道理解掌握学会1 信息的基本理论1.1 信息与信息运动1.2 信息科学与技术1.3 信息经济与信息经济学1.4 信息化与社会发展2 现代信息技术2.1 计算机技术2.2 通信与网络技术2.3 多媒体技术2.4 数据库技术2.5 软件工程3 信息管理3.1 基本原理与组织机构3.2 信息资源管理3.3 组织的信息管理4 信息加工处理4.1 信息的收集4.2 信息的组织加工4.3 信息的存储4.4 信息分析4.5 信息交流
4、4.6 数据挖掘5 信息查询与检索5.1 信息需求5.2 信息检索5.3 检索技术5.4 网络检索6 信息系统6.1 概述6.2 开发方法6.3 MIS6.4 DDS6.5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6.6 办公信息系统7 信息安全7.1 概述7.2 安全技术7.3 软件安全7.4 网络安全7.5 数据库安全7.6 信息政策法规3) 课程实施一般情况下,信息管理学每周安排3课时,共54课时,其中理论课54课时。具体课时安排如下:课时安排及教学方法表教学内容课时建议教与学的方法建议1 信息的基本理论3课时讲述2 现代信息技术6课时讲授、讨论3 信息管理6课时讲授、讨论4 信息加工处理9课时讲授、讨论、案
5、例5 信息查询与检索6课时讲授、讨论、案例6 信息系统12课时讲授、讨论、案例7 现代信息安全9课时讲授、讨论、案例课程总结2课时讲授、讨论、案例合计:理论课54课时。4) 教材和参考书目濮小金,信息管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六、课程评价1这门学科的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2考试时间:120分钟。3考试方式、分制与分数解释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主要为作业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方式评定学生成绩。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成绩为30分,期终考试卷面为70分。4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5样题与目标定位示例A 选择题信息( )A) 是数据抽象 B)不是商品 C)是一种资源 D)就是数据B 填空题信息作为科学的概念,首先在_中得以专门研究。C 判断题信息与载体是可分的。( )D 名词解释信息E 问答题什么是信息的特征制定该课程标准小组成员: 审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