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文题目:上课感受和对钢琴及相关乐曲的赏析
学院:水利与环境学院
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选修这门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拓宽思维,放松心情。因为我是一个工科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想借助于这门课程能够深入地了解一些音乐常识,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器乐欣赏这门课程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都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中外民族乐器的知识和一些名曲的背景,以及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所有乐器中,我对钢琴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钢琴的声音悠悠扬扬,别有一番情趣。在钢琴世界里,音乐家们用行云流水般的音符阐释浪漫情怀。完美的音效、精彩的演奏,常常给我们带来超值的音乐享受。通过课程的学习及课后查询相关资料,我对钢琴这一乐器以及有关的名曲的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感情基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人们口中所说的乐器之王就是钢琴,而乐器之后是小提琴,乐器王子是古典吉他。在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古今乐器当中,现代钢琴被众多的音乐家们誉为“乐器之王”。这不仅是因为于它的体积最大、内部结构复杂,更重要的还是由于它优良全面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都是其他任何乐器(除为数不多的教堂、音乐厅中的管风琴外)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钢琴是源自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用于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弹奏者通过按下键盘上的琴键,牵动钢琴里面包着绒毡的小木槌,继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整个琴键都是由黑键和白键组合而成,用均质木块切割使琴键的外观十分整齐,所有的键或黑键都有着平均的大小,并且高度相仿,不会令琴键的外观感到起伏不平,黑键和白键都是经过严格的重量以及平衡检测,使弹琴的动作达到平滑的效果。白键是弹C D E F G A B的。而黑键是弹升降音的。在欧洲,大约14—18世纪之间,曾流行过两种键盘乐器,一种叫击弦键琴,一种叫拨弦键琴(又称大键琴)。这两种乐器都因被认为是钢琴的前身而被我们称为古钢琴。两种古钢琴的发音原理互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完全不能或几乎不能随手指触键的不同力度弹出强弱不同的音来。虽然有这样的弱点,但古钢琴作为键盘乐器,已经具备了将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调同时结合起来的功能。当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调同时结合起来时,音乐就变成多声的、复合的、立体的了,这无疑是人类音乐思维的深化。键盘乐器的优点就在于能够适应这种深化的需要。同时也反过来为多声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那时的欧洲音乐,恰好是复调音乐迅速演进的时代。相应的,古钢琴也盛行了几百年。许多作曲家都为古钢琴作曲,例如巴赫、亨德尔和斯卡拉蒂的钢琴曲,都是为古钢琴的。海顿、莫扎特的大量作品和贝多芬的一些作品,也都是为古钢琴作的。另外,古钢琴还有它特有的纤巧的音色。所以在古钢琴普遍被现代钢琴取代后,到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甚至在当代,又有少数钢琴家重新提倡使用古钢琴。乐器的演进,是伴随着音乐的深化而变化的。而音乐创作的深化,就在于更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人们内心对无限丰富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来的无限丰富的感情色调及其变化。这时,缺少力度变化和对比的古钢琴,就不能完全满足音乐艺术发展的需要了,新的钢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在课堂上以及课下我也听到了很多著名的钢琴曲,其中比较喜欢的有以下几曲。
《D大调卡农》一般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两个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最后光辉地结束,纵观全曲,曲式虽严谨,但作曲家却能在严格的形式中作自由的变化,作曲技巧令人叹为观止。钢琴曲<献给爱丽斯>是贝多芬献给恋人苔雷泽的生日礼物。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题献给女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 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体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命运交响曲》一开头的动机已经成为所有人耳边最著名的音乐警句。从未有人不在由这个动机喷涌而出的音乐洪流面前深受震撼,并且在以后阴霾的日子里,不断地从中获得激励。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情感向一切艰难困厄所射出的最猛烈的炮火,我们在音乐的进行中,甚至可以感觉到自己正奔跑在这样的炮火之间,跟随着炮火的指引,奋勇向前。没有人觉得自己听不懂《命运交响曲》——虽然实际上它的音乐语言异常精练而又丰富。第一主题跌打滚爬,跨越九九八十一难,一直在音乐的中心位置猛烈撞击。与其说它是一支短小的旋律,不如说这是暴怒的节奏,两者不可分,但是节奏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鉴于这个主题的冲击力显而易见,而且它实在是太著名了,不那么知名的第二主题就尤其需要我们多加注意,由此丰富自己对于第一主题的理解。 开始的四个音符一出现就展开凌厉的攻势,夹着让人为之动容的惊悸、愤激和壮烈之情,成为每一个音符的主宰。所有的音符都被卷入战场,参与这场战斗,“命运”的意识有目共睹。一番硝烟弥漫之后,圆号一齐吹响,在战火里迎来含泪的第二主题:5 1` | 7 1` | 2` 6 | 6 5 | 这支旋律流畅甘美,带着温存和慰藉走进“战士”的胸怀。整个乐章在开始动机的领导之下,组织严密,高度统一,第二主题的位置无法与之相比,可是我们真该仔细品味这支旋律,看看在那勇猛的第一主题心中,还蕴蓄着多少爱意。《土耳其进行曲》也有人称之为《土耳其回旋曲》。但在一般的回旋曲里,主部主题在乐曲一开始,或开始不久就呈现出来,而在这首乐曲里,主部出现在插部之后,那它为什么称为“进行曲”呢?这是由于贯穿全曲的这个主题,模仿了土耳其军乐明朗、雄壮的特点。它在大调上以进行曲节奏三次出现,这就决定了乐曲进行曲的性质。两个插部曲调十分优美、动听,带有舞蹈节奏。第一插部里断音及装饰音的运用,使乐曲加强了动感,并带有谐谑性质。第二播部全部用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流畅、轻盈。形成和主部、第一插部不同的风格。这两个插部与主部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构成了这首风格别致,举世闻名的乐曲。由于这些原因,《土耳其进行曲》被人们从《大调钢琴奏鸣曲》里抽出来,作为独立的钢琴小品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有的人还把这支曲子改编成独奏曲、管弦乐曲或轻音乐曲。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和见解。通过对这门课程和学习,我对中外器乐的知识面有所拓宽,对音乐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如果有机会,我还会选修中外器乐欣赏这门让人受益匪浅的课程的,同时我也要向各位老师表达谢意,感谢你们的不辞劳苦来为我们讲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