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雾成灾先直面
长达8天的凶残工作周总算结束,但姗姗来迟的周末却未能让苦逼的人们透一口气,恰恰相反,连通畅的呼吸都成了奢侈——大雾弥漫,空气污浊,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据说周六一早,美使馆私自监测空气的仪器就“爆表”了,只留下一句孱弱的建议:请采取防护措施。
我们自己的设备却没有爆,仍在顽强的刷新着PM2.5指数——600、700、800、900……峰值出现在傍晚的通州,达到了惊人的950微克每立方米!
这表明我们的设备冗余量充足,是符合国情的,在美使馆的非法设备指针乱跳之际,依然情绪保持稳定。
但我们的污染界定标准似乎却并未预留充分——从周六起,就一直在重复“六级极重度污染”——600是这样,950还是,若是继续升高下去呢?——标准上已经没词儿了,但相信我们一定会死的,机器也许永远不会爆,并不代表人体的承受力没有上限。
由于静风天气的影响,在周三的冷空气到来之前,污染不会有本质改观,即便立即停驶所有的汽车,熄灭所有的取暖锅炉,天空中的雾霾也无法消散。——周日上午,北京气象局发布了历史上首个最高级别的雾霾预警,提醒市民尽量避免外出,并采取防护措施。
而“防护措施”也是没有充分预备的,普通口罩对PM2.5无能为力,单价30多元的医用口罩已在药店热销乃至断货,而在淘宝网上真真假假的N95口罩也正被抢购,成交指数激增10倍。
周六晚的央视“新闻联播”,以罕见的头条聚焦关注了这场大雾,网络上贴满了触目惊心的实况照片,微博名嘴也纷纷吐槽——各方关注度堪比一场大型灾害。
难道不是吗?
1952年冬季,在当时的世界工业与经济中心,发生了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持续数日雾霾不散,最终导致12000人死亡。
那时的伦敦,人口密集,烟囱林立,恰逢冬季采暖高峰,叠加工业燃烧废气大量排放,又不幸遭遇和今日北京类似的“静风”气候,污染物无法扩散,呼吸道疾病患者不断被送进医院,短短四天就有4000人死亡,雾霾散去之后两个月里,又有8000人陆续丧生。
毫无疑问,这就是灾难。
既然我们的指数已经频临爆表,既然我们的最高污染级别也已突破上限,既然我们的经验可能已经无法准确预估后果,既然这可怕的污染还要持续数天,那么,是否应该考虑正式把它定位为“灾害”?
定位为灾害,不是说要追责,而是为了启动应对——应对可能集中大量出现的危急病患者、应对防护措施的缺乏、应对老人和儿童的健康隐患——这些应急措施需要灾害级别的响应和组织,比如考虑幼儿园停课,考虑调配分发防护物资……虽然我们无法让浓雾散去,但是可以尽力减少人民生命健康的损失,有了伦敦的前车之鉴,我们应该有这个警惕。
PM2.5不但直接损害肺叶功能,而且还是各种病毒的优良载体,这几天已经听说了儿童医院的就诊者增多,可能还会爆满,可能我们的医疗设施会不敷使用,这一切需要有个预备。
大雾终将散去,对于健康人来说,也许相当于吸了几十包烟,但有信心挺得过去,但对于儿童,可能留下终身的呼吸疾患,对于本来就有病的老弱者,可能撑不过这个冬天,当他们集中病发的时候,医疗资源是否能保证充足及时的应对?这一切不能不有个最不利的估计和预案。
而且事后,应该有个准确的统计——当然,那些丧命的人,也可以被统计到他们原来的病里,因大雾的而死的人可以统计为0,但我们也可以因此永远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
因伦敦烟雾事件而死的一万多人中,大多数原来也有病,但他们本可以活得更长;而我们每年统计的流感死亡病例也很多,其实大多也死于并发症,但把他们筛选出来,才能直面危害的严重并且采取预防。
伦敦烟雾事件被定性为灾难,并直接催生了英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经过几十年的改造,那已经是一片鸟语花香的土地,连“雾都”的帽子都已经名不符实。伦敦今天仍然位列世界经济中心之一,但却不再领衔污染,发展与环境并非水火不容,这可以做到。而做到的第一步,便是面对。
今天,世界的经济引擎转移到了中国,很不幸,环境污染的桂冠也转移了过来,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血泪经验中,我们没能学到更多,未能开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这些遗憾甚至是错误,我们也应该直面。
我们已经在买单,代价一点也不比当初的欧美轻松,我们的食物、土壤、水源,几乎无不深陷染毒的危险,假如继续重复过去的发展模式,我们可能没有未来,而今天遭遇这极重度污染的空气,我们可能连当下都挺不过去。
不要以为网上那些雾霾笼罩的图片只是好玩,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看起来像“末日”,假如我们无所作为,它可能就是末日。
这是灾难,我们将为此丧命,请先直面,再谈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