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解决归一问题
教学内容:新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P71例8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集中编排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例8主题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利用示意图分析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与例题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相同问题情境下,二者都是先要求出单位数量,但例8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正归一,用乘法计算;“想一想”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即反归一,用除法解决。“做一做”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问题的共同之处:第一步都是用除法算出单位数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过乘加、乘减等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计算方面,学生已初步掌握列综合算式的方法。但是本节课前,学生还未学习过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和倍的有关认识。
教学目标:
1.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 学会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沟通图形、表格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提高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 体会“归一”问题的本质,感知数学思想,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沟通图形、表格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建立解决归一问题的模型。
教学准备:礼品道具。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看到这么多老师紧张吗?你坐着还紧张啊,那我站着的不是更紧张了。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让我们变得不那么紧张?
我还有一种方法。(拿出礼物)看礼物的时候,你紧张吗?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儿了,也就没工夫紧张了,是吗?
那我们是今天最后一节课了,一会儿你累了困了,怎么办?
我也听说咱们三(6)班的同学爱动脑筋,很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特地准备了一些见面礼,能者得之。第一份礼物每个3元,我买了7个,花了多少钱?
揭题: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解决问题。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一、 谈话引入
师:我还另外买了8个同样的礼盒,(出示:买了8个同样的礼盒,需要多少钱?)
谁知道?
学生质疑:缺少信息。
师:那我如果告诉你这条信息呢。
(补充信息:买3个礼盒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礼盒,需要多少钱?)
二、新知探究
1、 看题
生举手,师:看来很多同学读懂了这里的数学信息,那好,你能用图把它们表示出来吗?请你动手画一画。
2、 画图
展示2-3生的示意图
交流:
(1)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同样的;信息要完整等)把不完善的图补充一下。
(2)师指较复杂图,他的图你看得懂吗?这一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这里呢?
这儿还有一副,它表示的意思和刚才的是——(一样的)但是这幅图更加——(简单)
小结:你们的想法太好了。用简单的图就可以把题目中的数学信息直观地表示出来。
3、列式解答
师:现在会解决了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巡视倾听,找小老师板演并请他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你都听明白了吗?有没有问题需要问小老师?
追问:算式中的6表示什么?(师自己指)这个,这个,其实每一个的价格都是6。
第二步为什么用乘法?
改写成综合算式。
4、检查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怎么检查?
师:我们可以把48带回情境,48元买了8个礼物,那每个礼物就是6元。6元一个,买3个,一共是18元,符合题目中的信息,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轻松的氛围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借助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初步解决归一问题的生活实际。)
5、联系
过渡:这样的一幅图是不是只能解决买礼物的问题呢?
师:我们来看看这样的几道题目。(出示三道题目)
想一想,哪些题目也可以这样表示呢?(看学生反馈,决定是否同桌讨论。)
交流:
(1) 为什么第三个不可以?
师:哦,虽然也是3、18、8,但是它表达的数量关系不一样,所以就不能用这幅图来表示了。而第1/2两题虽然情境都不一样,但是它们表达的——(意思、关系、数量关系)是一样的。
(2) 第一题怎么解决?(18÷3=6 6×8=48)先算出什么?
(3) 第二题呢?(先算出什么?)
(4) 做了这三道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发现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点)
(算式都是一样的;都可以用一幅图表示)
也就是都要先求(一份是多少)。我们可以把这样的1件的价格,1分钟做的朵数,1分钟爬行的距离叫做一份。
小结:看来知道一份是多少很重要。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可以借助简单的示意图来分析理解之余,感知不同的情境,只要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就可以用一类方法解决,初步建立归一问题的解题模型。)
三、应用练习
1、练习一:
(1)继续来看,(出示图形)你看懂了哪些数学信息?
我们把它表示在这样的表格里:4份,一共是20
(2)知道了这个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谁会解决?列式
还有吗?填写表格
(3)10个呢?50个呢?怎么都难不倒你,有什么秘诀?
生:我知道一个是多少了呀。
师:你的意思是知道了一个是多少,无论几个你都能解决了?
(4)如果总数是40,那么有几份呢?你是怎么想的?
(5)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生:第一步都是除法。师:都是先求——(一份是多少)
不同点:生:第二步一个是乘,一个是除。
师:这题为什么用乘法?为什么用除法?(指另一道)
(设计意图:沟通图形、表格与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巩固正归一的解题方法,感知到只要知道一份是多少,就能求出这样的几份。同时在观察正归一与反归一的算式中,发现它们的异同,注意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练习二:再过10来天就要到国庆节了。商店促销,原来买3个是18元,现在——(出示题目:买4个礼盒用了18元。买8个同样的礼盒,需要多少钱?)
小组讨论
师:你们组是怎么想的?
生:18+18=36 8里面有2个4.
师:8里面有2个4,2个4是什么意思?你的意思是把4个礼盒可以看做一份,8里面就有这样的2份。
小结:原来一份不仅可以指1个,还可以把同样的几个看做一份。
(设计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打破先求“一个礼盒是多少钱”的思维定势,深化对“1”的认识,它不仅指“1个”,还可以把“这样的几个”看做一份,对归一的内涵进行拓展。)
4、 练习三:买5瓶饮料需20元,旅行团准备购买50瓶,这样的饮料,200元够吗?
生独立做题,师巡视指导,请生板演。
生:20÷5=4 4×50=200 够
师:他的第一步先求——
我还看到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50÷5=10 20×10=200(瓶)
200÷20=10 10×5=50(瓶)
四、全课总结
师:问题都被你们解决了,有什么方法可以传授给其他小朋友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