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考美学听课笔记资料仅供参考第一章第一节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 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 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 柏拉图2. 是研究艺术的学科 黑格尔3. 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审美心理:弗洛伊德、布洛、阿恩海姆4. 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学科 蒋孔阳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1、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现象2、审美现象: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3、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即科技美-杨振宁4、审美:“审”的主体是人【我】,
2、因此审美现象和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审美关系。也就是说先有审美关系,再有美或者不美(不美丑),最后有审美的人。因此,美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客体的美,也不是主体的美感,而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审美现象:美学的研究对象2、综合:跨三门学科,汉语言、哲学、艺术3、人文学科: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四、美学的研究方法诞生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后虽独立,但从来没有脱离哲学。核心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小结: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以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是哲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 美学的诞
3、生与学科发展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一)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初级的审美意识(原始陶器等如人面鱼纹彩陶盆)高级审美意识(神话、悲剧等)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的命运与生俱来,受神控制,不可抗拒,无法改变。 中国古代的悲剧观 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匆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中西悲剧观的不同之处:1、 就内在联系而言,西方与宗教密切联系,牺牲精神中国宗教仪式淡薄2、 就结局而言西方强调冲突和对抗中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式大团圆(二)美学思想:使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上升为比较自觉的理性的认识成为一门
4、独立的学科之前,美学思想是以哲学、艺术评论、创作理论等形式存在的。柏拉图:美是理念(理念说)-理性的认识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用、功能(三)美学学科:从整体上独立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诞生独立标志:1、 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2、 有独立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Aesthetica”意为“感性学”,将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在中国被翻译为“美学”。鲍姆加登继承、发展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大陆理性主义”,创立美学。她一方面肯定了理性主义的基本立场,另一方面用感性学补充了
5、唯理主义。第三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一、 美学的哲学基础柏拉图美学-理念论康德美学-先验主体论黑格尔美学-绝对精神论海德格尔美学-现象学中国当代美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中国当代美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实践论 存在论 前提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度的中介环节。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1、审美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记事功能例如:原始洞窑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窑壁画受伤的野牛中国内蒙古阴山岩画 原始巫术活动借助壁画、陶器纹样保留2、审美是人生实践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精神需求例如:有了装
6、饰需求,“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现在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审美实践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例如:罗丹思想者 关注现实生活,刻画内在神情体态,离开具体的实践无法完成。 齐白石虾 寥寥数笔,笔全意周,超越客观物像的描摹,是对人生和生命体验的升华。二、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冯友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与审美境界有共同之处)宗白华: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
7、的审美的情境,具体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能够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1、 审美关系:根植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需要进入深度体验的过程。2、 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是一种基本的有目的的人生实践。其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它的目的不是对功利的追逐,而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因此,审美关系的确立,是以审美活
8、动的开展为前提的。3、 体验:在中国哲学中,一般的经历不算作体验,只有真正进入到自家生命之中的经历才算作体验。因此,体验一定会伴随产生感悟。在这段关系当中,伴随体验产生的感悟,又是和主体以往的审美经验息息相关。它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定,在一霎那间,迸发出对客体的特殊情感共鸣。从而上升为一种对人生终极问题的超然关怀。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诗之五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二、 美与审美形态美,包含丑。在审美关系当中建立起来的美丑关系,是脱离了现实意义的。丑,是另一种美,借助
9、艺术的方式来表现丑,丑也变成了艺术美。审美的形态多种多样,西方主要分为优美与崇高、喜剧与悲剧、丑和荒诞中国主要分为气韵、意境、神妙、中和.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优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崇高三、 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又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有三个特点:1、 是一种感性经验-包含理性认识因素2、 是一种快感体验-满足感3、 精神性的对话交流,并不实际占有-超功利四、 艺术与审美教育1、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2、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3、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家(创作主
10、体)-艺术创造(创作过程)-艺术品(创作结果)美育,即审美教育,狭义的美育就是有意识地经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广义的美育是指经过审美活动,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成。因此,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美育,都是要经过人生实践来达到培养人的目的。因此,美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经过不断的审美活动,将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更完美的人。本章小结审美活动,贯穿整个美学理论。美学从审美活动开始,也以审美活动的终止而结束。重点:1、 学科性质(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美
11、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2、 研究对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 展开。包括四方面: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3、 学科发展(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答: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
12、加登创立的。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4、 名词解释:美学审美现象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境界审美关系审美教育第二章 审美活动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一)审美需要 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她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展现自己
13、的精神要求。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需要的特征:1、 它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2、 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但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二)审美理想 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经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审美理想的作用: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其次,审
14、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审美理想不但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是主体全部人生实践的结晶。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时代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它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三)审美趣味 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内在方面-能力或鉴赏力; 外在表现-兴趣和品位。审美趣味与日常趣味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审美趣味的特征:第一, 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第二, 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
15、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对立化的观点。“趣味无可争辩”的观点是有害的。判断审美趣味的标准:第一, 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第二, 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它活动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因而也就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充分的个性化特征。1、审美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一)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黑格尔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
16、并精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二)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它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三)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是指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的最高功利性-是指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它把人向着完整地自由存在状态提升。“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从最高意思上说,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人自我构成的手段,而是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四)自律性与她律性的统一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
17、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审美活动的她律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它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经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成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因此,审美活动与其它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复杂关系。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一)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体现着人生价值,具有价值性。它就
18、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活动,(二)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审美活动与其它价值活动一样,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其次,审美活动同其它价值活动一样,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三)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审美活动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既是从生活世界中的暂时退出,又是向生活世界更深的突进。因此,审美活动所追寻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真”“善”“美”(四
19、)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本真性或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审美的需求就内在于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中,审美活动就是人之因此为人一种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具体表现在(超越性、自由的、应然的存在方式)。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1、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我们之因此说某种东西是美的,是因为这种东西对人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所谓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
20、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1) 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2) 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出来,并得到确证的;(3) 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类)性,是长期实践活动(含审美活动)的历史产物,是从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二、审美的存在状态主要体现为三种基本环节:惊异、体验和澄明。(一)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
21、当人处在主客不分的混沌蒙昧状态时,不会产生惊异。美学中的“惊异”与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惊异现象区别开来。审美中的惊异的特点:第一、 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审美惊异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客体对于主体的召唤,主体对于客体的向往。第二、 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 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二)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慑的
22、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审美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体验方式,与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体验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因为人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但审美体验与一般生活体验是不同的,因为生活体验往往带有功利性。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审美体验的整体性-是诸种人生体验的浓缩和凝聚,是人生体验在审美情景中的一种升华和整合。(三)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地“我”与完整地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的一切遮蔽、晦暗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澄明之境。只有诗人能吟唱这个最宽广、最丰富的高远境界。三、审美对象的
23、生成与显现审美对象既具有一般对象共有的属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音响)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指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能够被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方面。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受和情感。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线条-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一定的线条之因此会具有某种情感意味,是因为这些线条所付
24、着的客观事物本身在生活中就实际上使人产生过类似的经验。形状-形状使事物获得了一种具体的可感性。音响-听觉对象。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统一-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和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审美对象之因此会具有客观性,并非仅仅因为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材料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客观物质材料总是承载着、蕴含着一定的客观生活内容。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纯粹的不表现任何内容意蕴的色彩、线条、形状和音响。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就
25、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中,或者说,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的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才转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本真性隐藏在它的有用性之中。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事物对象才即超脱了功利性,又摆脱了抽象的分析,而得以显现。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这种状态,庄子称为“坐忘”,杜夫海纳称为主体的“非现实化”。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所谓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完成,就是说只有在审美活动中,经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碰撞、交融,审美对象才会现实地生成。
26、因此,审美对象既不等于客体的审美条件本身,也不等于主体的审美体验本身,它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审美价值属性相互融合与统一的产物。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历史回顾)1、游戏说: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席勒柏拉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康德-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自由游戏”的概念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影响。席勒认为,游戏不但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所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席勒游戏说的贡献:第一, 她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
27、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的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思路及其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肯定的。第二, 她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席勒游戏说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2、生物本能说: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博克认为,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产生崇高感),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
28、延续的本能(产生美感)。影响最大的是达尔文的观点。她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她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人的各种本能欲望在平常都被社会所压抑,这种压抑使得人的本能欲望只能经过移置与升华的方式以求发泄。认为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生物本能说的缺点:第一, 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 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3、巫术说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弗雷泽-在金枝中,对
29、原始巫术活动作出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接触巫术。弗雷泽将之合称“交感巫术”。用巫术说能够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可是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巫术只是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之一。4、劳动说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普列汉诺夫的观点:第一,“劳动先于艺术”。第二,从人的心理本性上说,人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可是,只有经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第三, 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劳动说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
30、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生产劳动具有功利性。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度和飞越,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以创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第一, 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从而不但为人能够与外在世界发生极为广泛和多样的联系开辟了重要途径,而且为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在更大规模上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第二, 工具不但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第三, 人类只是经
31、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而意识的诞生,又会反过来不断推动人类制造工具的活动向更高层次上迈进。第四, 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第五, 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但造成外在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2、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巫术礼仪活动-最重要的中介因素人自身存在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审美活动也必然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人类活动。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普列汉诺夫并不是所有的功利性观念都能成为影响审美发生的积极因素,只有那种基于人类整体发展和根本利
32、益的功利性观念和活动,才能真正构成影响审美发生的重要条件。芬兰美学家希尔恩认为,导致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冲动大致有六种:知识传达;记忆保存;恋爱;劳动;战争;巫术。审美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在自身中排除了直接的功利性和有限的目的性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巫术活动对于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 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第二, 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第三, 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课后练习1、“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是指:2、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是:
33、3、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是:4、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一命题的是:5、审美活动应当排除: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广义的审美形态-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狭义的审美形态-风格、品位、体裁审美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别: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相关概念:1、 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2、 人生样态:是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中,都寄寓着特定的审
34、美理想。3、 自由人生境界:是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4、 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5、 审美风格:是指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特征。一、审美形态的界定对审美体验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总结,就构成了审美形态。对审美形态的认识的各种观点:1、美的形态包括美的类型说、范畴说、价值形态说等。认为美是完全外在于人、与人无关的客观实物(存在物)或客观实体的固定不变的属性,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美感和审美经验只是对美的形态的反映。因此,只要弄清了美的形态,就等于解决了审美形
35、态的问题。2、审美风格(大而不当)此观点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风格。3、审美类型(宽泛、囿于形式)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和审美类型说。未顾及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4、审美范畴包括美的范畴说和审美范畴说。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广泛性、统摄性、历史性):第一, 广泛性或普适性。第二, 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第三, 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儿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特定的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审美形态往往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思想。一、审美形态的历
36、史性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其次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二、审美形态与思维(思维方式)中西思维方式比较:A 中国1、 物象与数的结合体-象、 数-最基本的思维单位2、 触类旁通、神与物游-最主要的思维方式B 西方1、 概念-最基本的思维单位2、 逻辑归纳和演绎-最主要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思维方式是一种象数思维,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西方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
37、主要表现: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数是象的性质,象是数的载体。数赋予象以情感性和观念性。三、审美形态与语言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世界上的语言文字能够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则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四、审美形态与文化(具体表现:宗教与哲学)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1、审美形态与宗教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一起。注重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宗教并不密切。即使是宗教,也被世俗化了。主要表现:一是把
38、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类祖先神灵化合二为一,祭祖犹如祭神;二是与世俗的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相结合,如道教文化。2、审美形态与哲学西方:总体上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古代西方美学把道德标尺与审美标尺混为一谈。古希腊哲学主张形式与质料的二分,强调形式决定质料,这样促进了形式主义的审美传统。黄金分割律、最美的形是球形、最美的线是蛇形线等。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把世界一分为三,即把理念世界(或上帝世界)、外在世界和艺术模仿的世界变成了人、外在世界和艺术。以人为本的理性主义成为西方美学主要的哲学基础。西方:文艺复兴后西方美学讲“自然”(指体现于事物中的普遍永恒的人性或者理性),出现“
39、崇高”;近现代西方哲学宣告理性主义的破灭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崛起。尼采:“上帝死了”。此时出现丑与荒诞等审美形态。中国:中国人生哲学千年不变。“中和”,在哲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承认审美形态具有的世界性,但也要注意审美形态的区域性、民族性以及这些范畴出现的文化学术背景。审美形态是对人类审美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审美经验的归类和总结。界定审美形态主要是基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的展开程度,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现和展示,界定审美形态主要逻辑依据是广泛性、统摄性和历史性。审美形态包括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六种基本类型。审美形态与艺术形态关系密
40、切,许多审美形态最初总是表现为艺术形态,最后逐步上升为审美形态。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是审美实践活动发展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一、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的人生存在至境。作为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优美是美最一般的形态。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谈。(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康德认为美不包含功利性,与客观事物的实际存在无关,不涉及概念,而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相关。她强调优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实质上产生于一种仅
41、仅满足人类审美愉悦的自由的创造活动。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与感性形式水乳交融的理性内容。审美形态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实践。自然是成为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完美、和谐的统一。优美包括着人生丰富的社会性的内容。优美的内涵:从本质上就是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什么样的审美对象能够作为优美的审美对象?(即优美的特点)第一, 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优美的最基本的意象内涵。第二, 优美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 优美是和谐化一的内容,即它们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第四, 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二)对优美的理论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对“优
42、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2、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3、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4、柏拉图: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正确美。5、亚里士多德:“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6、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7、意大利(中世纪)阿奎那:没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8、培根: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的动作。9、荷伽兹: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10、博克总结出的优美的几个特点(物性):第一比较地说是小的。第二,是光滑的。第三,各个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第四,这些部分是互相融为一体。第五,娇柔纤细的细构
43、,不带任何强壮的外貌。第六,颜色要洁净明快。第七,颜色的多样化。11、康德:主要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审美效应角度)。领悟到优美是一种生命处在放松状态的特殊形态。12、席勒:美能够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秀雅的协调的形式,浑然一体的内容,轻松愉快的美感,是优美的共同特点。在社会领域中,优美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物质产品的关系。因而,社会领域中的优美首先必须具有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与“善”在社会美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艺术领域里,人与艺术的关系是精神联系,它关涉到内容和形式。因而,艺术领域中的优美多体现在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
44、一中。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二、崇高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粗狂博大的感性形式在威力上-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在审美体验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在人生精神上-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一)崇高的内涵与特点1、崇高的概念在古罗马时已出现。2、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进行研究的是博克(18世纪英国美学家)。3、康德提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大、无比有力和无法把握。崇高在于人类自身的精神,是人对自身力量胜利的愉快,对自己本身的使命的崇敬。4、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最主要的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崇高是人的精神力量的动态展示。崇高的价值载体首先是体现这种冲突与抗争过程的艺术作品。5、崇高与壮美的区别。壮美是人胜利后的静态显现,崇高是一种动态展示。6、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在不同的人生实践的领域,崇高有不同的体现:首先,崇高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激励感与鼓舞性)其次,崇高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精神品格)再次,艺术品的崇高风格。人的崇高体验,经过艺术作品加以表现和反映,是自然和社会中的崇高的集中表现形式。(语言、色彩、画面、线条)崇高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是非常有益的。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其主要特点有:第一, 雄伟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