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谈小学数学课的导入和课末的小结.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002260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小学数学课的导入和课末的小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小学数学课的导入和课末的小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小学数学课的导入和课末的小结 一节课的开始与结尾都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开始的好就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学好知识;课末小结的 好,就会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以下,就数学课的导入和课末的小结,谈些建议。 一、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大家知道,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选择较好的方法。 1、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新课的导向应具有吸引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所 以在上课伊始,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 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2)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3)新课的导入应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 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 弱其它教学环节。 2、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 他们所学的功课。 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600000 、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 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制造悬念导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 ,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 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 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3)以旧引新。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2/5, 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 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4)创设情境导入。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 师接着说,我们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 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 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5)类比迁移。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系,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 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6)实物演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 。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 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不只以上六种,常见的还有演算发现导入和动手操作导入,这里不再例举赘述。 二、小学数学课末小结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 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1、课末小结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1)要有目标性,好的课末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末小结的意义。 例如“正比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使学生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 ;③使学生会判断两量是否成正比例。小结时可列出三条:①两种量相关联;②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 变化;③相对应的量的比值(即商)一定。 这样课末小结,着重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实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课末小结要有引导性 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课末小结要有针对性 课末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 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应阐明,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一课的主要矛盾,课末小结就要通过揭示矛盾的实 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课末小结中要教给方法。 最后要预防错误。学生易错的概念、法则、公式可通过小结加以强调,引起重视,防微杜渐。 充满情趣的课末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5)课末小结要简练易懂 课末小结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要简明扼 要。 2、课本小结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总结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一节课内所学生的知识和主要内容,作提纲挈领 式的总结。 (2)悬念式课末小结。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 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21.4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 把15缩小100倍,21.45÷15→21.4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小 结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 新知结构。 (3)前呼后应式。这种小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小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 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例如:教学“三位数有余数的除法”,导入新课时,设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如遇到有余数的时候,余数也不变吗?讲完新课后教师结合出现的几对算式,引导学生小结出:被除 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有余数,那么余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这种前呼后应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4)图表式的小结。这种小结通常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引导、归纳、总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 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学生在学习带分数乘法的解法时,由于受前面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的解法干扰,往往出现将带分数 的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乘和把带分数部分先通分、再约分等情况。 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两者之间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可用图表小结。 若是考虑因材施教,还可以用延伸式进行课末小结。这种方法是指在课末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 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新的愿望,把课末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 活跃第二课堂。 算式 计 算 过 程 计算结果 带分数 带分数不 不能 能约分的 加减法 要通分 要化成假 约分 要约分,是 分数 假分数的 带分数 不要 带分数要 化后才 要化成带 乘法 通分 化成假分 能约分 分数或整数。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课末小结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方式方法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 实际出发,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