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典型例题
1
单选题
1、对下列物理量的认识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中学生上一层楼克服重力做功约1500J
B.成年人正常行走的步长约60dm
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3kg
D.中学生步行上学时的速度约为10m/s
答案:A
解析:
A.中学生的体重约G=500N,一层楼的高度约h=3m,中学生上一层楼克服重力做功约
W=Gh=500N×3m=1500J
故A符合题意;
B.教室中地板砖的边长一般是80cm,成年人正常步行的步幅略小于此数值,在75cm=7.5d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一个苹果的质量约300g,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300g=0.3kg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多次实验:
①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时,改变钩码的个数,多次测量
③在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④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多次测量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值
上述实验属于减少误差而进行多次实验的是( )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
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由于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法等会产生实验误差,为了减小误差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②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时,改变钩码的个数,多次测量,是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
③“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尤其是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如果两个电阻阻值相同,测量的电流也会相同,就会得出“并联电路各支路电流相等”的错误结论,因此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换用不同电阻多次测量;
④“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测量的是定值电阻的阻值,测量值是个定值,多次测量可以比较测量值减小误差。
故选B。
3、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mm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C.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D.一个苹果在地球上所受重力约为20N
答案:B
解析:
A.一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cm,故A不符合题意;
B.10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千克,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左右,故B符合题意;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4km/h=4×13.6m/s≈1.1m/s
故C不符合题意;
D.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
m=200g=0.2kg
受到的重力约
G=mg=0.2kg×10N/kg=2N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物理量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课桌高度约为0.7dmB.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人体心脏1min跳动次数约为60次D.重庆冬天的最低温度约为-20oC
答案:C
解析:
A.教室课桌高度约70cm,约7dm。故A不符合题意;
B.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故B不符合题意;
C.正常人心脏跳动的次数是60~100次/min,故B符合题意;
D.重庆冬天的最低温度一般3~5 oC,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下列关于某名初二学生的相关数据不符合实际的是( )
A.质量约50kg
B.身高约1.58m
C.百米赛跑成绩约14s
D.双脚静止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50Pa
答案:D
解析:
A.中学生年龄较小,体重较轻,质量在50kg左右,A符合实际,故A不符合题意;
B.初二学生年龄较小,身高在158cm=1.58m左右,B符合实际,故B不符合题意;
C.初二学生百米赛跑成绩约为14s,C符合实际,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
G=mg=50kg×10N/kg=500N
双脚站立时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在0.04m2左右,双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在
p=FS=500N0.04m2=1.25×104Pa
左右,D不符合实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多选题
6、下列实验中都采用了累积法来减小实验误差,其中有关测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可除开两封面,数出页码1~10,测出这一叠纸的厚度为d,则一张纸的厚度为d10
B.测细铜丝的直径,可以把细铜丝无间隙地紧密排绕在一根铅笔上50圈,测出密绕线圈的长度L,则直径为L50
C.测一枚硬币的厚度,可测出10枚不同面值硬币的厚度为d,则一枚硬币的厚度为d10
D.测量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测出来回摆动10次的时间为t,则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为t10
答案:BCD
解析:
A.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可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即可除开两封面,数出页码1-10,则这一叠纸的张数为5张,测出这一叠纸的厚度为d,所以一纸张的厚度为d5,故A错误;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细金属丝紧密均匀的绕在铅笔杆上50圈,用直尺测出线圈的长度为L;计算出金属丝的直径为L50,用到了累积法,故B正确;
C.测一枚硬币的厚度,可测出10枚相同面值硬币的厚度为D,则一枚硬币的厚度为d10,用到了累积法,故C正确;
D.测量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测出来回摆动10次的时间为t,则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为t10,用到了累积法,故D正确。
故选BCD。
7、小明同学回顾教室中的情景做出了一下估测,其中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质量约50gB.灯管的正常工作电流约为200mA
C.做一套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D.初中生的脚掌长度大约为0.4m
答案:BC
解析:
A.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质量约5g,故A不符合题意;
B.一般照明灯的功率在40W左右,其工作电流在
I=PU=40W220V≈0.2A=200mA
故B符合题意;
C.中小学课间活动一般是10min,做一套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故C符合题意;
D.初中生的脚掌长度大约为
20cm=0.2m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8、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数据中,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
A.成年人正常行走时的速度大约1.1m/sB.我们正在用的物理课本质量大约5kg
C.人的脉搏跳动一次需要的时间大约1sD.一般情况下教室内空间高度约为3.0m
答案:ACD
解析:
A.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4km/h=4×13.6m/s≈1.1m/s
左右。故A符合题意;
B.我们正在用的物理课本质量大约
300g=0.3kg
故B不符合题意;
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C符合题意;
D.一层楼的高度一般在3m左右,一般教室的高度也就是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9、关于误差与错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选用更精密的仪器,就不会产生误差
B.只要正确操作,错误和误差都是可避免的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D.读数时,应多估读几位数字,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ABD
解析:
A.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选用更精密的仪器,照样会产生误差,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正确操作,错误是可避免的,但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误差是可以减小的,可以采用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读数时的估读数字是分度值的下一位,不是多估读几位数字,可以减小误差,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BD。
小提示: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10、下面是与某个初中生相关的一组数据,其中基本符合实际的是( )
A.身高: 165cmB.体温: 37 ℃C.密度: 1 g/cm3D.重力: 65 N
答案:ABC
解析:
AB.成年人的身高约为170cm左右,一个初中生的身高比成年人的身高小一些,约为165cm;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故AB符合题意;
C.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接近,故初中生的密度约为1 g/cm3,故C符合题意;
D.初中生的质量约为45kg,重力约为
G=mg=45kg×10N/kg=450N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填空题
11、写出下列测量的结果
(1)图甲所示,图中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cm .
(2)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_s .
(3)图丙体温计的读数为_______℃ .
答案: 1.95 337.5 38.3
解析:
(1)[1]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图中木块的长度为
L=2.95cm-1.00cm=1.95cm
(2)[2]图乙中秒表的分钟位于5与6之间,且超过半个格的刻度线,即秒针读数应大于30s,所以该秒表读数为5min37.5s,即为337.5s。
(3)[3]图丙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水银柱到达整数刻度可以不估读,所以读数为38.3℃。
12、在第16届喀山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100米自由游决赛中,宁泽涛以47秒84夺得冠军,获得本人首枚世锦赛金牌,并创造了亚洲游泳的历史。如图甲所示是一种电子码表,请你将宁泽涛的比赛成绩填入甲图方框中正确位置( );如图乙是机械停表,它的读数是________min________s。
答案: 3 4.4
解析:
[1]第一个数字表示分钟,中间的两个数表示秒,最后两位表示秒的下一位数字。所以宁泽涛的比赛成绩在电子码表中显示如图:
[2][3]停表中的小表盘是以分钟为单位的,每一格表示0.5分钟;大表盘是以秒为单位的,每一小格表示0.5 s,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 min,指针在3 min和4 min之间偏向3 min一侧;大盘的分度值是0.1 s,而大盘指针在4.4 s,因此秒表读数为3 min4.4 s。
13、单位换算:(1)6.5×106cm=______m; (2)108 km/h=______m/s;
答案: 6.5×104 30
解析:
[1] 6.5×106cm=6.5×106×10-2m=6.5×104m
[2] 108km/h=108×13.6m/s=30m/s
14、.在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尺的______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观察刻度线时,视线要____________.
答案: 零刻度线 尺面垂直
解析:
使用刻度尺之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注意:放正刻度尺,并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刻尺零刻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15、(1)图中物块的长度为______cm;
(2)图中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答案: 1.60 40.0
解析:
(1)[1]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为1.60cm,则物块的长度为1.60cm。
(2)[2]如图分针指在0和1之间,靠近1一侧,秒针指在40.0s处,则秒表读数为40.0s。
综合题
16、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人民众志成城,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力量:
(1)新型冠状病毒的直径约为 100nm,合______m。疫情防控期间,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预防飞沫传播病毒,长时间佩戴的口罩内侧会出现水珠,这主要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形成的;
(2)疫情期间进入公共场所都要进行体温检测,如图所示,常用的手持式体温枪是靠接收人体发出的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进行测温的,居家体温测量可采用水银体温计,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是根据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如图秒表的读数是______s;
(3)受疫情影响,青白江区各中小学都进行了网络直播教学,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容易导致近视,近视眼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______(选填“前方”或“后方”),近视矫正需要佩戴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来矫正。
答案: 10-7 液化 红外线 液体的热胀冷缩 214.3 前方 凹
解析:
(1)[1]已知1nm=10-9m,则
100nm=100×10-9m=10-7m
[2] 长时间佩戴的口罩内侧会出现水珠,是因为口中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口罩液化成了小水滴。
(2)[3] 手持式体温枪是靠接收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测温的,体温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4]居家测体温用的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测温的。
[5]先看小圆圈中分针,在3min 和4min的中间偏4min处,读数为3min,大圆圈要读第二圈显示的读数,即秒针应读34.3s,因此读数为
3min34.3s=214.3s
(3)[6][7]近视眼的成因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远处来的光经晶状体折射,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因此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17、(1)如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将游码归零后,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向______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天平平衡时,放在天平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内所示,所测物体的质量为_____g;
(2)蹄形磁体附近的导体与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电路,如图所示,现将该导体竖直向上快速移动(沿图示箭头方向),电路中______(选填“有”或“无”)感应电流产生;
(3)小明家的电能表月初示数如图所示,月底示数为941.4kW·h,若用电价格为0.7元/度,则小明家该月电费为______元;
(4)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其中图______是水沸腾前的情况,沸腾前气泡大小变化的原因是:气泡上升过程中______(多选,选填字母)
A.气泡遇冷收缩 B.气泡遇热膨胀
C.气泡所受水的压强变小 D.气泡内水蒸气遇冷液化
答案: 2.70 左 38.6 无 140 乙 AD
解析:
(1)[1]由图可知,刻度值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的长度是2.70cm。
[2]由乙图可知,指针指在了分度盘的右侧,所以应该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3]由丙图可知,所测物体的质量为
m=20g+10g+5g+3.6g=38.6g
(2)[4]当导体棒向上移动时没有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3)[5]设小明家该月电费为n,则
n=941.4kW⋅h-741.4kW⋅h×0.7元/度=140元
(4)[6][7]水沸腾前由于气泡上升时,气泡遇冷收缩,气泡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所以气泡的体积逐渐减小,所以乙图是沸腾前的情景,气泡变小的原因是AD。
18、(1)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cm。为了减少测量的误差,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
(2)如图2所示,这是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实验时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的情形,图_____(选填“A”或“B”)表示水正在沸腾时的情形;
(3)小明一家驾车去西安探亲,经过某路段时,小明发现路旁有一块交通标志牌,如图3所示。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交通标志牌处到达西安最少需要的时间为 _____h。
答案: 2.45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A 0.375
解析:
(1)[1]由图1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cm刻度线对齐,读作1.00cm,右侧在3.4cm刻度线和3.5cm刻度线中间,读为3.45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3.45cm-1.00cm=2.45cm
[2]为减小误差,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3]由图2可知,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故图A中情境符合。
(3)[4]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西安15km”是指此地距离西安还有15km;由v=st可得,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西安至少需要时间
t=sv=15km40km/h=0.375h
1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