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襄阳一中 高一年级 综合检测题 语文必修一 编写:郑玉红 审核:郭建忠 使用时间:10月第5周 第1册 梳理探究 学科自习综合检测题三(4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来源:学科网ZXXK“容忍”的胡适和“不饶恕”的鲁迅邵建胡适和鲁迅两位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概括,鲁迅不妨是甚或也只能是他自己临终前的格言“一个都不宽恕”;相反,胡适晚年,孜孜无怠,力倡“容忍与自由”。因此,胡鲁之间横亘着一道宽容的分水岭,它使“容忍”的胡适和“不宽恕”的鲁迅最终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精神标志。把宽容与否论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是因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宽容从来仅被
2、视为一个“度量”问题。诚然,度量与宽容有关,但仅是度量则无法度量出宽容那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为,宽容在这里,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理念价值理念。胡鲁作为从五四新文化出离的两位知识分子,事实上代表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胡文化”便是一种以宽容理念为价值取向的自由主义文化,“鲁文化”则相反,它是公开拒绝宽容并带有其独断性的刀笔文化。这对比可以用十个字概括:“明确的是非”和“正义的火气”。前者是鲁迅的提倡,后者却是胡适的警惕。什么是“明确的是非”?1935年的上海文坛,依然混战无已。鲁迅认为:“文人们的互相评论,各各指其所短,扬其所长固可,即掩其所短,称其所长亦无不可。然而,那一面一定得有所长,这一面
3、一定得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好恶”。鲁迅的意思重在句末,即:文人在论争时,是则好之,非则恶之,是非不但要“明确”,好恶更得要“热烈”。这一原则,不用说,鲁迅在他自己的历次论战中,都坚定不移、以身作则了。胡适的“正义的火气”源于1959年他自己写的第一篇容忍与自由。在这篇文章中,胡适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为了说明这一点,胡适甚至举了自己年轻时的一个例子。年轻的胡适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痛恨迷信。在一篇文章中,胡适不惜借礼记王制中的话表明自己的态度:“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亦即杀掉那些借鬼神以疑众的人。在这里,胡适是斩钉截铁的,因为他是在反迷信。反迷信还不对吗?这
4、里正有着“明确的是非”,所以胡适不惮以“热烈的好恶”显示自己的决绝。此时,胡适方才十七岁。可是,十几年后,胡适在北大,北大的一些“卫道士”却要“杀”胡适了,理由也是礼记王制中的话,所谓:“学非而博以疑众,杀”。什么叫“学非而博”?此“非”即“是非”之非。既然,你所学的东西是不对的,且又以此惑众,那就该“杀”。这里,“明确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也是一点都不含糊。于是,晚年的胡适把这己对人和人对己的两件往事并作一类,说:无论“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体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认知,坚持了一辈子自由主义的胡适,越至老
5、境,越强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比较之下,胡适从年轻至老年有过上述这样的精神蜕变,鲁迅则没有。鲁迅以本身就很热烈的口吻说:“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恰如赫尔库莱斯的紧抱了巨人安太乌斯一样,因为要折断他的肋骨。”原来,鲁迅对于所憎者的“热烈地拥抱”,就是胡适十七岁所引王制那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杀”。(选自开放时代2014年1月15日,有删改)1下列对“胡鲁之间横亘着一道宽容的分水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宽容与否体现者胡适与鲁迅不同的精神风貌。B宽容与否是自由主义文化和刀笔文化不同的精神标志。C胡适警惕“正义的火气”
6、,鲁迅提倡“明确的是非”。D胡适越至老境,越强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鲁迅则没有。2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宽容不仅被视为一个“度量”,而且是一种价值理念。B度量与宽容有关,但仅是度量则无法度量出宽容那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C鲁迅认为,文人们的互相评论,一较短长,引发了上海文坛的混乱。D胡适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可以为了容忍,放弃自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确的是非”是指文人在论争时,是则好之,非则恶之,不但是非要“明确”,好恶更要“热烈”。B,胡适通过自身的经历讲明了什么是“正义的火气”,及其危害,倡导容忍。C胡适
7、早年对待封建迷信的态度和北大“卫道士”对他的态度都是基于是非,绝不宽恕。D,鲁迅对于所憎者的“热烈地拥抱”,就是胡适对待迷信的态度,由此可见二者思想的相通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高祖镇南徐州,巡遣君理自东阳谒于高祖,高祖器之,命尚会稽长公主,辟为府西曹掾。稍迁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寻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监吴郡。高祖受禅,拜驸马都尉,
8、封永安亭侯。出为吴郡太守。是时兵革未宁,百姓荒弊,军国之用,咸资东境,君理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民下悦附,深以干理见称。世祖嗣位,征为侍中,迁守左民尚书,未拜,为明威将军、丹阳尹。天嘉三年,重授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寻改前军将军。六年,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以父忧去职。君理因自请往荆州迎丧柩,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及还,将葬,诏赠巡侍中、领军将军,谥曰敬子。其年起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又起为持节、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又起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夺情者三,并不就。太建元年,服阕,除太子詹事,行东宫事,迁吏部尚书。二年,高宗以
9、君理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蔡县侯,邑五百户。四年,加侍中。五年,迁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侍中如故。其年有疾,舆驾亲临视,九月卒,时年四十九。诏赠侍中、太子少傅。丧事所须,随由资给。重赠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谥曰贞宪。君理子遵俭早卒,以弟君高子遵礼为嗣。(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七,有删改)【注】夺情: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叫“夺情”。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命尚会稽长公主 尚:迎娶B军国之用,咸资东境 咸:都C以父忧去职 忧:父母的丧事D除太子詹事,行东宫事 除:免除来源:Zxxk.Com5下列对文章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
10、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B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C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D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君理是吴兴人,他的祖父沈僧畟和父亲沈巡都担任过梁朝的官职,沈君理在荆州失陷后,在萧詧的官署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B沈君理风度翩翩,仪表优美,学识广博,见识卓越,关心百姓。在任吴郡太守时,较有政绩。C沈君理和他祖父都先后被分别任命为陈朝和梁朝的左民尚书,而且沈君理被朝廷任命了两次。D沈君理在陈朝深得皇室宠幸信任,被选为驸马,先后被任命多次,被封为侯爵,他的女儿也成为皇太子
11、妃。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君理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民下悦附,深以干理见称。(6分) 君理子遵俭早卒,以弟君高子遵礼为嗣。(4分)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 。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 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民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A.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筚
12、路蓝缕 B.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C.惨淡经营 苦心孤诣 筚路蓝缕 D.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已经建成42万个“爱心水窖”,解决和改善了828万山区半山区农村人口的用水困难和636万亩耕地补充灌溉问题。B班主任这项工作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举足轻重,它要求承担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胜任。C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彗星自身温度极低并置身于“天寒地冻”的宇宙空间,因此自太阳系诞生以来,彗星成分几乎不变,对这些成分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形成的诸多奥秘。D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有人认为,“文学反映时代”是一种过时的理念, , 。 , 。 , 。某种意义上,越是时代的,才越是永恒的。与反映时代并不矛盾完全脱离现实感的作品无论在现世还是后世都是不会真正受到欢迎的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超越时代”不是悬浮在半空中超越现代文学更注重对人的个体生存和“内世界”的呈现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 A、 B、 C、 D、 第 2 页 共 2 页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