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心理健康与咨询.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990674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与咨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与咨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与咨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与咨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与咨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各章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第一篇 基本原理第一章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1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健康不仅是人们最珍惜的生活需要,而且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基础。个体乃至大众的健康状况,标志着民族的良好素质和社会的发展水平。2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的。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指一门学科或理论体系;第二指一项专业服务工作;第三专指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从第三层面上说,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意义相同。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如何维护、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措施及各种活动。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

2、目的,心理卫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3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所谓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个体心理在自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心理功能状态,而不是绝对完美的心理功能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a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b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c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4.心理健康标准制订困难的原因:a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制订绝对的心理健康标准很难;b对心理健康与否的判别还受社会环境、文化风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民族特点等的影响,因此很难制订

3、一套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永久适用的心理健康标准;c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和法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各相关学科研究所依据的基础和范围; d心理健康标准的制订和确定,必须通过大规模人群的调查;e心理健康标准确定的基础是对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的分类,而这些规律和分类尚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之中。、 5.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五个视角)a、统计常模 b、社会规范c、生活适应 d、临床诊断 e、主观经验 6.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

4、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7.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 a、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b、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 c、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 d、正确认识周围环境;e、保有积极的生活态度;f、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 8.黄坚厚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1976):乐于工作;乐于交往;接纳自己;适应社会。9.张春兴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199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独立谋生意愿和能力;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 10. 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作如下表述:智力正常是基础,关系协调是关键,情绪状态是表现,人格完善是结果。11.心理健康有一个内在

5、的层次结构。其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要素的的关系协调可以具体细分为四种关系:人己关系,人人关系,人事关系,;人物关系.而在这四种关系中,人己关系即自我意识是最为核心的要素。 12. 根据对心理健康的结构关系和核心要素的认识,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将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为:(1) 智力水平正常(重要前提和基础)(2) 自我意识正确(核心标准)(3) 人际关系和谐(4) 生活平衡积极(5) 社会适应良好(6) 情绪乐观向上(7) 人格统一完整13.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练 习 题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涵义【识记】教育部关于

6、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很明确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定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2.心理健康教育与相邻概念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关系):【领会】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

7、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作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心理治疗是指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四者之间既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渗透性,又具有差异性。就工作对象和工作者而言,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中,其工作对象是以正常学生为主;从事这

8、种工作的人被称为辅导员或心理教师,他们需接受涉及到心理咨询内容的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训练。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其工作对象被称为来访者或求助者、求询者,主要指在适应和发展方面有某些心理困扰或轻、中度心理障碍(或称有轻、中度心理问题)的正常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被称为咨询者或咨询员、咨询心理学家,他们接受心理学专业训练。在心理治疗工作中,其工作对象被称为患者或病人,主要指患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称心理疾病、重度心理问题)的人;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人被称为临床心理学家(主要接受心理学专业训练)和精神病医生(主要接受医学专业训练)。与从事心理咨询的咨询心理学家、咨询员相比,他们所接受的专业培训时间较长,在

9、研究方法、对人格理论的掌握以及接受有专家指导的正式临床实习等方面都需明显加强。就功能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重在突出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亦即重在发展与预防方面。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对来说具有被动性和滞后性:心理咨询重在预防与矫治,而心理治疗重在矫治与重建。就内容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认知和行动上做文章;心理辅导在注重资料的提供与获得、认知与环境因素改善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需要、情感活动。心理咨询与治疗则侧重于当事人的情感活动以及人格的重建与发展。就工作任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心理治疗是解决某一局部问题,而心理咨询整合局部与整体问题。就实施过程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10、工作者在工作中是主动的,心理治疗医生肯定是被动的,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过程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就服务范围广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依次存在包含关系。即心理治疗隶属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隶属于心理辅导,心理辅导隶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简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它与心理辅导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因此人们有时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称为学校心理辅导。3.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促进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学校和社会的促进作用)【领会】(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a、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b、开展心理健康教

11、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c、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a、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b、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c、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三)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a、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2)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3)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b、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

12、社会局面的安定和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稳压器和润滑剂的作用。如果在学校教育阶段,对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公民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培养,自身具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个性,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等于在每个人的心灵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就能经受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的严峻考验与挑战。这样,社会安定与和谐才有基础,稳定与发展才有保障。4.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领会】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起着“酵母”式的促进和放大作用,直接影响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水平。概括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全面发展教育有三方面的

13、作用,即a、基础与中介作用;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其心理素质为基础和中介,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要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b操作与动力作用;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分为智力性心理素质和非智力性心理素质 两大类。智力性心理素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操作功能。智力性心理素质好比人的素质结构中的“加工处理器”,一切信息都要经过它的加工处理后而被个体所内化,所谓人的素质也就是这种加工处理后的“积淀”; 非智力性心理素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动力功能。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性心理素质的激励和推动下完成的。

14、c激励与增效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增效作用表现为:(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智能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为有效学习创造智能条件;(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效率;(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绪,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从而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4)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使学习更富目的性和计划性,从而促进学习。5.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德、智、体、美)6、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领会】两者的不同点:(1)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健康教

15、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而德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学生观不同:德育视学生为塑造对象,而自身为塑造者;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把学生视为求助者、当事人,而自身为服务者、协助者;(3)目标侧重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和矫正上,以帮助学生雕塑健康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为目的;而德育重在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塑造和改变,主要是按社会和国家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帮助学生解决社会倾向问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工作内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格、职业等方面的心理问

16、题进行指导和教育,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方向、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5)工作原则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明确的政治倾向,要求旗帜分明。心理健康工作者,不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而是培养学生的抉择能力,由学生自己作出合理的判断。德育带有公开性肯定奖励或否定、批评、惩罚,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强迫学生接受,更少采用批评和惩罚。德育工作鼓励学生勇于承认错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强调为当事人保密;(6)方法手段不同:德育工作常用的方法有谈话、说服教育、批评表扬、榜样示范、环境陶冶、实践锻炼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方法有会谈、心理测量、角色转换、行为矫正等。两者的相同点:(1)他们都是全面发展

17、教育的组成部分;(2)工作对象都是正在成长发展的学生;(3)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两者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具有紧密的联系。(1)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德育的要求,因为德育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2)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巩固了德育的基础,强化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他教育获得了更为和谐的统一。因此,两者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更似鸟之双翼,不应缺一。7.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依据 a、体现素质

18、教育的总体精 b、促进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c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d、兼顾社会和个人需求8.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确立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解为基础目标、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三个层次【领会】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9.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识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0.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识记】:(1)使

19、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领会】:a、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b、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c、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12、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贯彻要求 (一)教育性原则 1、涵义【识记】: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贯彻要求【领会】: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中的人和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敌对情绪与态度,教育者不应随便符合他们的观点和思想情感,而应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排除各种心理困扰,解除心理症结。 (二)全体性原则 1、涵义【识记】: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

21、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把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2、贯彻要求【领会】:(1)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2)面向全体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忽视个别;(3)在实际工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效益。 (三)差异性原则 1、涵义【识记】: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2、。2、贯彻要求【领会】:(1)要认识到人是有差异性的,青少年也不例外,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而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2)强调差异性,也就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重视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四)主体性原则 1、涵义【识记】: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

23、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2、贯彻要求【领会】:主体性原则集中而直接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征,要求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助人”为手段,最终达到学生自助的目的。 (五)整体性原则 1、涵义【识记】: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2、贯彻要求【领会】:(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部环境的

24、制约性及协调性等综合因素出发,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采用相应的教育与辅导对策。(2)要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协调发展,要把人的心理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 (六)发展性原则 1、涵义【识记】: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2、贯彻要求【领会】:坚持发展的观点,就是要对学生、对人性持有正确的认识和信念,认识人的潜能,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辩证看待学生的缺点和局限,重视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持乐观肯定的态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兼有矫治、预防和发展

25、三种功能,但就整体而言,应该以发展为主,辅以预防和矫治。 (七)活动性原则 1、涵义【识记】: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活动顺应了青少年内在成长的基本需要,实践活动是青少年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2、贯彻要求【领会】:(1)针对青少年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知识的简单传授上,应让学生在各种模拟与实际情景中去讨论、体验和训练。(2)必要的时候,还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通过直接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完善个性发展。通过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八)保密性原则

26、 1、涵义【识记】: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2、贯彻要求【领会】: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个别教育与辅导过程中,学生会向教育者泄露很多个人的秘密、隐私、缺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困扰、矛盾冲突等。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有这些信息保密,除此之外,还不得对外公布求助学生的姓名,拒绝任何有关求助学生的调查,尊重求助学生的合理要求等,这些都是保密的范围。不过,替来访学生保密也不是绝对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解密。 第三章 1.、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从广泛意义上说,西方心理健康

27、教育的产生与兴起主要受益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心理卫生、心理测量和职业指导这三个领域的发展及推动。2、在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他著有选择职业一书,首用“职业辅导”一词。他所创立的波士顿职业局,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其个人也被誉为“心理辅导之父”。3、维特默创立了第一个弱智儿童的临床心理教育学校,创办了第一本临床心理学杂志,被后人誉为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4、格塞尔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具有学校心理学家称号的人。5、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领会】(一)专家队伍扩大,政府投入增多(二)人才培养加快,资格要求提高(三)服务领域广泛,工作任务加大(四)专业组织机构成立,学

28、术期刊创办,学术研究加强6、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领会】(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定的职业化、高学历化取向。(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综合化、途径的多样化与整合化取向。(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养的专业化、实践化与研究化取向。(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取向。7、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源【识记】(一)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 a、20世纪30年代,教育家吴南轩先生在南京中央大学心理系开设心理卫生选修课,开创国内高校之先河。并在中央大学旁观杂志上开辟心理卫生专栏,可谓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萌芽。 b、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召开,刘瑞恒与会并当选为名誉副会长。 c、1936

29、年4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正式成立,从而揭开了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序幕。 d.1944年,我国医学心理学创始人,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发起人之一的丁瓒,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卫生实验室、咨询所和门诊部,开展较为系统的心理卫生和医疗工作。(二)职业辅导工作的促进 a、1916年,北京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首先倡导职业辅导工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应的职业和学科。 b、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这是当时我国惟一的职业辅导机构。8.中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识记】a、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引入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在心理

30、卫生领域开始出现。a用。 b、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探索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在这一时期也开始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c、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起步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校教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内容;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和规定。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许多高校和中小学都系统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d、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200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

31、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2年4月,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2002年9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高效发展。9、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成就【领会】 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下、自上而下地进行推行的。 (一)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二)各地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注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四)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 (五)编撰出版了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读物10、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领

32、会】 (一)思想观念上重视不够 (二)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三)专业化队伍尚待建立(四)理论指导力尚显不足 (五)实际操作规范性不高 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某些地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倾向,如重少数轻全体的个别化倾向,重治疗轻发展的医学化倾向,重教学轻活动的知识化倾向,重说教轻尊重的德育化倾向等。这些显现和潜在的消极倾向,已经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1、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展望【领会】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化(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五)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化第四章 心理健康

33、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教育与辅导1.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人们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控,它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它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形象。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对自己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和态度。自我意向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暗示、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等。2.自我意识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个

34、体科学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自我,促进个体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尊、自信、自重、自爱、自强、自制的健康人格一种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对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和自我完善等三个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工作。 3自我认识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自我认识的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训练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比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比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比如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异性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力求培育和发展个体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自我概念的一种教育活动。 4.自我认识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

35、】(一)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二)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三)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四)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五)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六)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5.自我接纳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所谓自我接纳,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是否接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它涉及到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自信的人格品质,还是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形成自卑的人格倾向。所谓自我接纳的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个体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自信的人格品质的教育活动。 6

36、自我接纳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 (一)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7自我完善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自我完善即自我教育,是相对于被教育而存在的。它是指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自我完善的教育与辅导,是指教育学生如何确立现实的有价值的自我目标及适当的志向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掌握时间,妥当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同时引导学生自觉控制自我,学会处理自我意识问题上的困扰,努力改善自我的一种教育活动。8.自我完善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一)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二)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设

37、定与自我激励(三)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四)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与自我强化 9.自我体验、自我强化属于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反馈系统。从实质上来讲,自我反馈是学生对自身行为结果的自我检查,它关系到能否更好地实现自我奋斗的目标,并且能否增强自己的自我教育能力。 10.自我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让青少年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起到引导、点拨、帮助、督促等协助作用,创设有利于自我教育的环境,形成有利于自我教育的氛围。 11.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是交往双方彼此心理上的依恋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反映,实质上

38、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在交往过程中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体现。12师生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的人际关系。所谓师生关系的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指导、训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形成一种友好的、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的教育活动。13师生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因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所以师生关系的促进和改善应该以教师为重点。教师改善师生关系的方法措施是:(一)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二)注重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

39、学习(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往(四)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促进自身的教育行为(五)了解学生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14.同伴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生视对方为朋友,彼此喜欢,并互相帮助,相互信赖。15.所谓同伴关系的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教育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培养他们相互尊重、换位思考的交往意识和习惯,使他们养成理解、友善、信任、宽容等良好性格特征,在与人交往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16同伴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解决学生同伴关系中的冲突,对学生进行同伴关系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0、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动 (二)了解学生同伴关系的现状,公正及时地处理同伴冲突 (三)建立班级活动的规则,重视和利用非正式团体 (四)创设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发生在班级环境中,因此班风对同伴关系的性质具有重要作用。 (五)提高人际认知水平,调整交往认知结构 (六)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主动参与交往活动 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一般可通过问题解决、榜样示范、人际敏感训练、心理角色扮演等方法来落实。 17.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亲子关系是夫妻关系之外的第二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维系家庭的第二纽带,具有永久性,是

41、不可选择和不可改变的。亲子关系最主要的问题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子女的心理需求之间的冲突,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阶段表现尤为突出。18.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就是教育青少年学生更多地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并帮助他们有效地与父母沟通;同时也使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正确处理代沟问题,以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19.亲子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一)要帮助、指导父母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应让父母做到:1、明确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特征;2、采取恰当的教养态度;3、了解子女对父母的期望;4、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5、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二)要帮助、指

42、导子女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并帮助他们有效地与父母沟通。要使学生认识到:1、在任何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会出现矛盾或冲突。美好的家庭不是没有矛盾和冲突,而是善于解决、处理矛盾或冲突。2、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特别是心理、情感的需要。因此,要处理好亲子关系,我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也要考虑父母的情感需要,言语行动还应遵守社会的行为准则,以避免激化矛盾,造成彼此的伤害。3、尽量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学会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一方面要向父母表明自己可以理解他们,感谢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也应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让父母感到你确实长大了,懂道理了,从而改变态度。20.异性关

43、系教育与辅导是指教师和家长应在了解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异性交往的原则,并教育他们学会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与异性同学大方相处的一种教育活动。21.异性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一)认识和了解青少年学生性意识发展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性别角色分化和性意识急速发展的时期,其发展一般需要经历以下过程: a、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和了解b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 c、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d、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二)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异性交往教育 a、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 对异性交往的认识和态度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青少年学生心里萌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

44、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 b指导青少年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青少年学生进行正常异性交往时,要告诫或建议他们把握好“自然”和“适度”两个原则。 所谓自然原则,就是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 所谓适度原则,是指异性交往的程度和异性交往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c、指导青少年掌握异性交往的正确方法 (a)大方主动,克服羞怯; (b)真实坦诚 相互信任;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异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c)进退自然,留有余地

45、。 围追堵截,死缠硬磨,一意孤行等则是不正确的方法。(三)引导学生区分友谊和爱情 在对青少年进行异性关系的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并使学生认识到早恋对自我发展的不利影响,从而端正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2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成就归因等四个方面。22.所谓学习动机的教育与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成就动机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树立恰当的抱负水平。2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6、,具体策略有: (一)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培养学习兴趣 (三)激发成就动机(四)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努力学习24.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25.学习策略的教育与辅导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等有效的学习策略,使他们学会学习。25.学习策略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进行训练:(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

47、略、组织策略(列提纲做示意图 利用表格 ) 、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背景知识)、支持策略等四个方面。(二)元认知策略 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己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 (三)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的时间,付出的努力,他人的帮助等,都属于学习资源。 a、时间管理策略: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b、努力管理策略:情绪管理 动机控制环境管理26考试焦虑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考试是学生面临的主要应激源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