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气温判读专题
1.某地一日内的气温如下表,据此回答49-50题。
地方时刻
2时
8时
14时
20时
气温(℃)
-2
5
13
2
49.该地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为
A.3.5℃ B.4.5℃ C.6.5℃ D.7.5℃
50.这一天,该地的气温日较差为
A.3℃ B.4℃ C.11℃ D.15℃
2.图6为一大尺度等温线分布图。读后完成11~12题。
11、若a>b,阴影部分为陆地,则图中所示为
A.北半球冬季等温线分布 B.南半球夏季等温线分布
C.南半球七月等温线分布 D.南半球一月等温线分布
12、若a>b,阴影部分为海洋,则此时
A.南半球正值隆冬季节 B.开普敦正值多雨季节 C.北京寒冷干燥 D.巴西高原上一片荒芜
3.读“某地等温线图”(单位℃),据此回答33-34题。
33.影响图中A、B两点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纬度 ②洋流 ③海陆位置 ④地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4.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此时最可能是
A.1月 B.5月 C.7月 D.10月
4.右图中如果甲地海拔250米,气温26℃,则山顶乙的气温约为
A.9℃ B.17.5℃ C.14.3℃ D.11.7℃
5.右下图为欧洲1月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完成27-28题。
27.有关图中各地气温高低的比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叙述正确的
A.甲高于丙,洋流 B.乙高于丙,纬度
C.甲高于丁,地形 D.丁高于乙,海陆
28.2013年2月,欧洲出现了30年不遇的严寒天气,导致这种天气的原因是
A.西风带势力增强 B.极地冷气流强烈南下
C.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增强D.副极地低气压带位置北移
6.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某月的气温分布情况,读图完成12—13题。、
12.E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影响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人为活动
13.从气温分布情况判断,F处(图中阴影部分)不可能为
A.山峰 B.盆地
C.湖泊 D.城市
7.
读上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6、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8.下图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P处的气温可能为( )
A.20℃或16℃ B.23℃或14℃ C.17℃或18℃ D.19℃或15℃
14.该图所示区域及时间可能是( )
A.北半球 2月 B.北半球 8月 C.南半球 2月 D.南半球 8月
9.下图为某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
影响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C.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10下图是某地区等温线示意图。请回答12-14题:
12.该地区所在半球及当地季节为( )
A. 北半球 夏季 B. 北半球 冬季
C. 南半球 冬季 D. 南半球 夏季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处在10℃以下 B. P处在10℃以上
C. P处在地势低洼 D. P处周围广泛分布热带雨林
14.Q地与北京气候相比较,一年中( )
A. 两地都雨热同期 B. Q地气温较高的月份,北京的气温也较高
C. Q地受高压控制的季节,北京盛行偏南风 D. Q地降水较多的月份,北京降水也较多
12.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 ℃ B.12 ℃ C. 16 ℃ D.18 ℃
6.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弱的是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9日12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
13.下图为“某地某日气温实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原因是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
B.最低气温出现在6:00,原因是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
C.1:00—2:00降温幅度最大,原因是大气逆辐射最弱
D.9:00—11:00气温不断上升,原因是地面辐射不断增强
14.有人形容说:“中亚干旱地区,一年只有两季:西伯利亚的冬季和撒哈拉的夏季。”这反映了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具有( )
A.气温的日较差大 B.气温的年较差大 C.气温的年际变化大 D.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15.读图12,回答31-32题。
31.4月4日这一天,北京市的气温日较差约为( )
A.5℃ B.14℃ C.21℃ D.29℃
32.3月29日-3月31日,北京市气温有较大的起伏,其原因可能是( )
A.冷锋过境造成的 B.暖锋过境造成的 C.台风过境造成的 D.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16.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图12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a、n、b是纬度且a、n,n、b都相差1°读图12回答25~27题。
25.下列正确的是
A.a=n+1 b=n-1 B.a=n-1 b=n+1 C.a= b -1 D.b=a-2
26.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14时 B.12时 C.9时 D.6时
27.该日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17.下图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据此回答33~
33.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
A.沙地、湖泊、林地、草地B.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C.草地、沙地、湖泊、林地D.草地、林地、沙地、湖泊
34.图中显示
A.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B.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C.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 D.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早于其它地物
18.下图为我国江淮地区某城市某月5日10时至6日10时的气温变化曲线,据此回答8—9题。
8. 该市风力变化最大的时段可能是
A.5 日 16:00—19:00 B. 5 日 20:00—23:00 C. 6 日 2: 00—5: 00 D. 6 日 6:00—9:00
9. 图示时间内,该市的天气可能为
A.晴天 B.雨雪 C.寒潮 D.雨天
19.读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2题。
17.南极洲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呈同心圆状分布特点,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和地势 B.寒流的影响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影响
18.图中②地和③地温度相差值T的范围应该是
A.30℃<T<50℃B.50℃<T<70℃C.50℃<T<60℃ D.40℃<T<60℃
20.下表为10月8—11日某地气温变化表。读表完成7—8题。
日期
8日
9日
10日
11日
最高气温(℃)
21
19
13
10
最低气温(℃)
6
11
7
-2
7.10月8—11日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A.台风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8.9日最低气温明显偏高,与其相关的是
A.大气逆辐射强 B.太阳辐射强
C.地面辐射弱 D.大气削弱作用弱
21.下图是“某国某年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①地成为区域气温低值中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
2.②、③两地的温差最可能为
A.8℃ B.12℃ C.16℃ D.3℃
22.读图6“某区域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图”,回答13—14题:
图6 某区域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图
13.影响①地区年平均等温线弯曲的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沙漠 D.纬度
14.图中太阳能最丰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3.右图为某地一年中气温日变化的分布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该地4月份气温日较差最大不超过
A.11℃ B.9℃ C.7℃ D.5℃
28.图中能够说明该地气候干燥时陆地吸热增温迅速的时段是
A.1月,0——6时 B.3月,7——12时
C.7月,9——15时 D.10月,12——18时
24.读我国某城市某段时间气温和昼长变化图,据图回答5—6题。
1. 图中所示时间最可能出现在
A.2月 B.3月 C.8月 D.9月
6.最符合10日天气现象的是
A.可能有暖锋过境B.天气晴朗
C.受台风控制 D.全天阴雨[来源:]
图14
F
E
25.图14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单位:°C)。读图14,回答20~21题。
20.该图所示可能是 ( )
A. 北半球的8月 B. 南半球的8月
C. 北半球的2月 D. 南半球的2月
21.仅从气候因素考虑,若要在E、F两地中选一
地点建海滨浴场,正确的方案及理由是( )
A.F地:气候温和湿润 B.F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C.E地:气候温和湿润 D.E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26.读右图,完成24~25题
24.该山脉的走向为( )
A.西北—西南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南北走向 D.东西走向
25.该山脉最有可能是( )
A.台湾山脉 B.大分水岭
C.马达加斯加北部山脉 D.乌拉尔山
27.每年5月6日至21日前后为立夏节气,此时江南进入雨季。图6示意我国局部区域立夏节气平均气温(℃)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 甲、乙两地气温分别可能为
A. 19℃. 21℃ B. 21℃. 19℃
C. 19℃、22℃ D. 21℃、18℃
10.导致图中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天气状况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势高低
28.读各纬度的年平均气温和年较差表,完成17-19题。
纬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北半球
气温(℃)
26.2
26.7
25.3
20.3
14.0
5.7
-1.0
-10.0
-16.7
年较差(℃)
0.8
1.1
6.4
12.7
19.1
25.1
29.8
33.0
35.3
南半球
气温(℃)
26.2
25.3
23.0
18.4
12.0
5.6
-2.0
-11.5
-19.8
年较差(℃)
0.8
2.4
5.4
7.2
6.6
5.4
10.8
21.4
25.0
17.地球最热的纬度被称为“热赤道”,它位于
A.赤道 B.北纬10度 C.南纬10度 D.南纬20度
18.表中显示的全球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
A.从南向北递减B.从北向南递减C.从“热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D.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9.南半球各纬度的气温年较差大部分比北半球的小,其原因是
A.南北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差异较小B.北半球多高大山系,对气候的影响较大
C.南半球植被覆盖较好 D.南半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
29.新华网2009年10月23日电 正在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的三峡工程蓄水进展顺利,三峡工程坝前水位23日成功突破170米。相关部门在水位升高后,对三峡库区水域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据此完成下题。
水位升高后,三峡库区20千米以内地区气温表现为冬升夏降,其主要原因是( )
A.大坝阻挡了冬季风 B.大坝阻挡了夏季风 C.水体热容量大 D.阴雨天气增加
30.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与同温度下这些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读图4,回答38~40题
38.据图,当气温在10℃时,1立方米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10g。
若要使最大水汽量上升到40g,气温应达到
A.15℃ B.25℃ C.30℃ D.35℃
39.测得一封闭实验箱内的温度为30℃,相对湿度是50%,
如果要使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5%,箱内温度应调节为
A.35℃ B.25℃ C.15℃ D.5℃
40.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推知,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
其一般规律是:
①气温高,相对湿度小 ②气温低,相对湿度小
③清晨相对湿度最大 ④午后相对湿度最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1.图3为某区域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图示①、②、③和④等温线中,表示1月份等温线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2.读“我国某地7月等温线示意图(单位:℃)”,回答34~36
34.决定图中A处等温线走向的是
A.地形 B.季风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洋流
35.图中B处等温线的走向主要取决于
A.山脉走向 B.海陆分布差异
C.盛行风向 D.大型水利工程设施
36.图中C处气温
A.等于26℃ B.大于26℃ C.小于26℃ D.大约28℃
33.读下列材料,据此回答34—36题。
材料一:如图17是我国东部海滨城市某学校地理研究小组考察山地对海洋气流影响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时绘制的地形剖面图,M为出发地。
材料二: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低0.8℃,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低 0.5℃。翻过山顶后气温每百米升高1℃。出发点M的气温26℃,相对湿度85%,水汽含量每立方米15克。
材料三:气温与空气最大所能容纳的水汽含量(单位:克)的关系,如图18。
34.根据材料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分别是
A.22℃、26℃ B.16℃、28℃ C.22℃、28℃ D.18℃、16℃
35.考察组成员在爬山过程中气温垂直递减率变化明显的海拔高度约是
A.500米 B.1000米 C.1500米 D.2000米
36.下列气候类型与B处天气现象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马达加斯加东部热带雨林气候 B.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
C.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D.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
34.地形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重要因素。下表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的1、4、7、10各月平均最高气温(单位:℃)随坡度的变化统计,表1为北坡,表2为南坡。据此回答11~12题。
表
1
坡度
1月
4月
7月
10月
表
2
坡度
1月
4月
7月
10月
5°
9.5
20.7
27.4
19.8
3°
7.9
19.7
26.5
18.9
25°
9.3
19.3
27.4
20.4
12°
8.0
19.9
26.6
19.0
45°
5.8
17.0
27.1
18.0
23°
8.5
21.0
26.6
19.2
11.随着坡度的增加,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降低幅度最大的是
A.冬春季的南坡 B.夏秋季的南坡 C.冬春季的北坡 D.夏秋季的北坡
12.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随坡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昼夜长短 B.正午太阳高度 C.天气状况 D.植被覆盖率
35.9.当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候( )
A.大气辐射达最强和最弱B.是每天的14时和6时
C.近地面大气热量收入大于支出
D.地面辐射呈现最高值和最低值
10.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时间段是( )
A.20时至第二天5时 B.8时至10时
C.10时至15时 D.15时至20时
11.引起空气质量较差的原因是( )
①该地地势高峻、冷空气容易下沉堆积 ②该地有锋面活动,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之上
③有一股冷空气流入本地 ④空气流动很差,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气凝结的扩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6.图1为“杭州2011年9月5日至12月5日的日最高气温变化图”,图2为“杭州2011年10月29—30日部分时段气温变化图(地方时)”完成1~3题。
1.对图1曲线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①气温总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图中M、N两日气温差异的原因是太阳高度的不同
③气温呈波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天气系统的影响 ④气温呈波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变化造成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29日的最高气温最有可能是
A.20.1℃ B.大于20.1℃ C.小于20.1℃ D.18.9℃
3. 从图2中信息可以判断
A.30日14时前后为多云天气 B.该日杭州的昼长约为9小时
C.杭州正处于冷空气过境 D.冷空气到达杭州约在29日16时
37.下图为“某地一年中气温日变化的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4月份气温日较差最大不超过 ( )
A.11℃ B.9℃ C.7℃ D.5℃
2、图中能够说明该地气候干燥时陆地吸热增温迅速的时段是( )
A.1月0—6时 B.3月7—12时
C.7月9—15时 D.10月12—18时
山脉
等温线
图 4
陆
地
陆
地
38.图4为世界某区域图,陆地东西两侧为大洋.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该区域所在半球及月份的判断,正确的是
A.南半球 1月 B.北半球 1月
C.北半球 7月 D.南半球 7月
9.关于图中甲海域等温线弯曲的原因,正确的是
A.受暖流影响,气温比同纬度海区高 B.受寒流影响,气温比同纬度海区低
C.受沿岸山脉影响,气温偏低D.受海陆位置影响,气温偏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