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从品牌的定义角度去解释李宁的标识和口语,并结合当时的竞争环境以及品牌管理角度出发去分析出李宁换标换口号辩证看待李宁换标换口号行为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很好。亦可结合换标后业绩。业绩变化与换标有否关系,谈谈你们的看法。品牌重塑,顾名思义是指品牌的再塑造,是指推翻以前品牌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通过重新定位目标消费群体、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运用品牌营销等手段,重新推广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进而逐步产生品牌号召力,形成品牌效应和品牌核心价值的过程和活动。李宁新LOGO标志公布 新口号Make The Change中国网 时间: 2010-07-01发表评论为了配合全球市场的拓展,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将
2、在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更换新的LOGO,产品涉及李宁运动鞋、服饰、配件及球类等全部产品线,同时全球李宁专卖店和企业UI都将使用此新标志。李宁新LOGO的设计依旧沿用了旧标志的设计概念,飘动的造型将更加锐利和富有动感,传达给消费者“突破、进取、创新”的产品文化。(来自)“Make The Change”成为了李宁的品牌新口号,将会在市场推广中替代“一切皆有可能”。李宁品牌的口号自从90年代起,经过了数次变化,其中的“出色源于本色”、“把精彩留给自己”至今也都不能说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此消费者所担心的“一切皆有可能”会不会销声匿迹,潭友店认为不会。“源于全新的品牌宣言,体现了从敢想到敢为的进化,
3、鼓励每个人敢于求变、勇于突破,是对新一代创造者发出的呼告号召。”李宁公司品牌负责人表示。此外,李宁品牌新标识不但传承了经典LN的视觉资产,还抽象了李宁原创的“李宁交叉”动作,又以“人”字形来诠释运动价值观。李宁公司品牌负责人解释称:“鼓励每个人透过运动表达自我、实现自我。新的标识线条更利落,廓形更硬朗,更富动感和力量感。”这项极具创意的、持续时间为5分钟的行动正是出自“李宁”的手笔,它也是90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此次够炫、够抢眼、够前卫的活动,李宁将“勇于创新,敢于行动”的品牌精神传递给消费者,同时表达出对品牌转型、攻占年轻消费族群的强烈信心。 此次“90运动”只是李宁庞大的品牌重塑计
4、划中的一环,根据报道,李宁2009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为83亿元人民币,较2008年的65亿元增长了25%,在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稳居第一的宝座。世界品牌实验室今年4月底公布的201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报告中,李宁以127.34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体育用品的领头羊。从这些数据看,李宁品牌正在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深入分析,情况并不乐观。和很多品牌一样,李宁品牌也面临消费者构成略为老化的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李宁品牌实际消费人群中,超过50%的消费者年龄在30-40岁之间,在25岁以下的消费者群体中,李宁的市场份额明显偏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一代的选择将最终决定李宁的前途,
5、因此,提高年轻人的品牌认同是此次李宁品牌重塑的根本原因。 目前,“李宁”已经开始了其品牌重塑之路,在6月底的20周年庆生会上,全新的“人”字型的标识换下了沿用20年的旧标,新口号“MaketheChange”“让改变发生”给人一种敢于求变、勇于突破的感觉,以英文口号代替中文口号,也显示了李宁向国际市场进军的规划。 同时,“90后李宁”系列平面广告也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此次90运动更是其品牌重塑道路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标志性事件。李宁换标背景原因/李宁换标后的业绩耐克订货额同比增11% 李宁竞争环境更艰难字号:小 中 大2010-12-23昨日(12月22日),耐克发布的201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
6、示,截至11月30日的第二财季,耐克实现净利润4.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2%。第二季度营收为48.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4.1亿美元增长10%。并且,定于2010年12月份到2011年4月份之间交货的耐克牌球鞋和服装订单总额为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前一财季增幅为10%。对此,耐克首席执行官帕克表示,近期公司业绩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旗下每个品牌和产品分类在近期都实现了增长。目前市场业绩的增长重心将会放在新兴市场、耐克的DTC模式、子品牌匡威以及茵宝上。但是,帕克警告称,运费、劳工和原油成本的上涨可能会对公司业绩的增长带来压力。与耐克公司订单金额上涨11%相比,李宁公司20
7、11年第二季度的订单金额却同比下滑了6%。李宁公司此次订货会是2008年后首次量上的下滑,此前的2011年一季度订货会服装和鞋类产品的数量分别还有5和1的增长。此消息致使李宁公司连续两个交易日股价累计跌幅达20.28%,总市值蒸发逾45亿港元。除订货额下降之外,各大券商也纷纷表示不看好。摩根大通将李宁公司明年及后年的盈利预测调低14及20,投资评级为中性。资深营销策划人、赢道顾问合伙人穆峰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李宁公司品牌定位模糊和渠道管控不力,给了耐克和阿迪达斯机会。今年6月李宁公司换标后,品牌定位也发生了改变,定位为全球大品牌及本地大众品牌之间,使其的品牌价值模糊了。李宁公司的渠道有一部分
8、是多品牌经销商,也就是说一家代理商同时代理好几个品牌,显然谁家的东西更好卖,就大力气卖谁的,这没独家分销商的忠诚度高。穆峰说,年初的时候,李宁公司开始改革这部分经销商,他们信心不大,所以订货量会下降。对此,李宁公司称,提出改革分销体系是为了解决零售环节的挑战,改善整体零售效率,提升同店销售增长。虽然未来两次订货会可能受压,但改革措施长远将有利于公司的平稳健全发展。此外,阿迪达斯的最新计划,截至2015年,计划开设2500多家店铺,并为细分市场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以满足各城市不同的消费模式。与此同时,阿迪达斯店铺所覆盖的城市数量也将从现在的550个增加到1400多个。因此,面对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强
9、势竞争,申银万国分析师预计李宁公司的竞争环境会更加艰难。由于定位在中端,李宁公司面临来自国际品牌和国内低端品牌的压力。同时,新上市的国内低端运动品资金实力强大,他们对于渠道和经销商的支持也使得李宁难以撼动他们在低线城市的地位。李宁被高端品牌定位扭曲 腹背受敌陷入困境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01月06日13:26我来说两句(1)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李宁“90后”困境被高端品牌定位扭曲的李宁,在海外与本土品牌的夹击下腹背受敌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鲁菲事与愿违,李宁有限公司(02331.HK下称李宁)期待的20岁华丽嬗变却是一次滑铁卢。李宁在刚刚结束的订货会上公布,按照批发出货计算,李宁产品201
10、1年第二季度的订单金额较2010年同期下降约6%。消息甫一传出,就引发基金洗仓,李宁股价暴跌近16%,创下了自2004年李宁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值一日蒸发逾35亿元。面对销售增长的神话破灭,券商唱淡李宁前景,认为李宁已经陷入品牌定位和销售危机。“关于此次订货会的结果,我们的看法是,今年(2010年)体育用品行业的零售环境明显遇到了更大的压力。”李宁集团公司行政总裁张志勇解释说。然而,在建银国际分析员陈兆昌看来,李宁2011年第二季订货会表现不佳,并非整个体育用品行业的问题。与李宁订单金额同比下降6%相比,另一家国内体育用品品牌鸿星尔克,在2011年春夏订货会的订单金额为8.49亿元人民币,
11、同比增长24.9%。“行业本身有增长,是李宁自己做得不好,令其难以在市场占有率上与其他公司竞争。”陈兆昌评价说。有业内人士认为,李宁的销售危机主要源自2010年6月换标后的品牌策略。尴尬的定位2010年6月底,在李宁公司20岁生日庆典上,“李宁交叉动作”的全新Logo亮相,同时新品牌口号“mad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取代了消费者早已熟知的“一切皆有可能”。这期间,戏称自己公司是一个“90后”,而他自己则拥有着一颗“90后”心的李宁本人,言辞之间不遗余力地对“90后”年轻人发出赞美。这是因为,在更换标识的同时,李宁的品牌策略已直接跨过“80后”,把核心目标消费群体对准与它同龄的
12、“90后”这一代人身上。而已经成为李宁产品业务支柱的原有“70后”消费群体,在换标后却成了被遗弃的一代。但李宁倾注心力培养的90后客户似乎并不买账,他们更加钟情的是耐克和阿迪达斯。相关机构针对“90后”的一项调查显示,“90后”最喜欢的运动鞋品牌是耐克和阿迪达斯,最喜欢的数码产品是苹果,他们被称为新消费顽主;在“90后”心中,李宁仍然只是本土品牌中最好的一个。尽管张志勇表示,该公司正计划两年内推出一个带有旧标识的服装系列,它会为现在以走代跑作为锻炼的支持者们带来怀旧之感。但这或许可被看作是李宁的产品重心转移,贴近年轻消费群体的一系列行动未见成效,公司为缓解业务疲软的压力而做出的调整。除了人群上
13、的选择之外,李宁的新战略还试图通过价格来比肩跨国品牌。新战略显示出李宁正在试图摆脱早前作为跨国品牌廉价代替品的形象,向一个更高端的品牌转变。踌躇满志的李宁开始调整定价策略,逐渐缩小与耐克、阿迪达斯这些一线国际品牌之间的价格差距。“李宁计划增加平均零售价在400元人民币以上的运动鞋产品的比例。”里昂证券行业分析师魏晓坡表示。最近一次订货会显示,李宁在2010年三季度的鞋类订单售价又上涨了11%。“每一季涨3%、5%,还是10%、12%,是要根据产品来判断,品牌资产是不是持续在提升,价格压力测试报告是不是支撑等因素来决定。”张志勇希望李宁的价格与耐克的价差越来越小,未来有可能会在10%以内。但李宁
14、产品在提价后,销售增幅呈逐步下降趋势。公司2010年三季报显示,2010年三季度品牌同店销售收入增速4%,而2010年第一季度和2010年上半年同店销售增速分别为5%和4.6%。对于李宁的品牌策略,世界“定位之父”艾里斯撰文建议:“对李宁来说,更好的战略是拥有两个品牌:一个高端,一个低端。高端品牌可以在全球市场上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竞争,低端品牌可以在中国市场上与本土其他品牌竞争。”腹背受敌当李宁试图通过变革与安踏、鸿星尔克和匹克等本土品牌有所区别时,这些在销售上“狼性十足”的本土品牌却在不断加快步伐,占领李宁退出的低端市场,而此时的李宁却迟迟未能在高端市场立足。近几年,李宁一步步被竞争对手超越。
15、2003年,一直领先国内市场的李宁首次被耐克超过,2004年又被阿迪达斯超越。除了两大国际品牌快速抢占一线城市,本土品牌如安踏、匹克、鸿星尔克集体崛起打败李宁成为他们一个阶段的目标。安踏体育首席运营官赖世贤2010年11月29日表示,公司库存水准健康,且2010财年安踏品牌零售销售可能超过李宁。李宁最强劲的对手还是耐克和阿迪达斯。由于长期处于高端品牌的地位,耐克和阿迪达斯获得了足够的产品溢价,当与李宁竞争时,这些溢价就成为价格战的优势。耐克2009年四季报显示,耐克中国区息税前利润率高达40.3%,相比之下,北美市场的息税前利润率仅为24.2%。一旦耐克挥舞起价格的屠刀,其品牌号召力远远高于李
16、宁。国际品牌的动作远比人们预想的要快得多。就在李宁新的品牌策略发布后不久,他们已经放下身价,开始下沉到二、三线城市,并实施了“亲民行动”。2010年8月,耐克自降身价,推出的300元低价鞋,较目前的售价下调25%。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二三线城市,市场最易接受的鞋类定价在170元250元之间,而作为国际品牌,耐克定价300元,仍然会吸引追逐品牌的“90后”一代,这恰好是李宁的目标消费群体。“耐克低价鞋对李宁的冲击最为明显。”瑞银证券研究员梁裕昌表示。在国内一线城市增长乏力,国际、国内品牌纷纷下沉二、三线城市的情况下,李宁面临着失守的危险。但面对国内如此凶险的市场环境,李宁的发展重心还是国际化。“新
17、标志已经在全球开始注册申请,正在等待当地政府的审批,这大约需要23年时间。”张智勇坚持李宁的国际化方向。3年前,李宁即制定了国际化战略,希望能摆脱始终缠绕在自己身上的“山寨”国际化形象。而早在李宁超越耐克,成为中国体育市场第二名的时候,就为自己定下了未来国际化的十年战略:2009年2013年为国际化准备阶段;2014年2018年是全面国际化阶段,成为世界体育品牌前5名和中国体育品牌第一名。但李宁的国际化时机并未获得认可。“李宁国际化前的准备阶段越长,其品牌的国际定位就越弱。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李宁打造全球品牌的绝佳时机,当时全世界的每个运动员都关注在中国进行的比赛。然而,北京奥运会为李宁创造
18、的正面认知正在逐渐消退。”艾里斯在其文章中说。按照通常的“国际化”标准,以海外市场对公司业务的贡献率达到20%来计算,目前李宁的海外贡献率还不到2%,漫长的成长距离,让李宁随时可能陷入国内失守、国际化还未成功的两难境地。重整分销体系影响李宁业绩的另一个因素是销售渠道。有别于安踏体育等公司,李宁以独家分销的形式销售产品,即分销商不会以“李宁牌”开设专门店,而是同时销售其他品牌产品。目前李宁拥有超过129个经销商及超过2000个分销商,其中大部分分销商规模都比较小,他们平均经营2家店,有1756个分销商只经营一间店。中银国际近期对李宁调研后发现,李宁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公司在中小城市的销售渠道面临
19、一定的结构性问题。目前,约有2000个分销商运营的零售门店存在着门店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门店大多在商品采购和库存管理方面表现不佳,旧货库存过多,导致新产品推出后无法上架销售。张志勇表示,集团早前主动提出改革其分销体系,目的就是要解决零售环节面临的问题,提升同店销售增长。根据李宁透露的信息,在李宁管理层提出的重组计划中,分销商数量将压缩30%左右。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李宁关店的数量可能达到500600家。截至2010年6月30日,李宁品牌共有7478间店铺。海通国际分析员认为,李宁整合分销渠道,包括2011年关闭一部分店铺的相关措施,影响了分销商的信心。“关闭店铺会影响部分分销商明年的订货,有的分销商担心被关掉,就不在订货会上订明年的货”。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整合渠道可能将给李宁带来利润和市场流失。“虽然这些措施会带来短期的阵痛,接下来的两个季度,李宁品牌的订货仍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压力,但是这将有利于集团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张志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李宁换标后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