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京版——燃烧.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971293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版——燃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版——燃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年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东北区)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 教研论文 教学改革研讨会 初三化学(沪教) 第四章 燃烧的学问 课题一:第一节 燃烧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初中化学教育是面向未来公民的基础教育。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燃烧、利用燃烧。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本课题教学的这种价值定位,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有别于以知识为本,以应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2. 教学策略——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 对燃烧这一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学生一定还会有着好多的疑问,教学的线索应该发端于此。满足学生这方面的求知欲望,应该是这节课教学发展的动力。改变过去远离学生,单纯以教材为线索,或以教师的设想为线索的做法,而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教学,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原则——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重心 从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并初步了解爆炸、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是这节课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传统的做法是讲给学生听,演示给学生看,教给学生练,但这种被动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产生体验正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确保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为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教学原则,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利交给学生,教师由传授者、主宰者的角色转换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初三化学第四章《燃料的学问》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新的课程理念。《燃烧》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题,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空气之谜、水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奥秘等内容,下联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2.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对燃烧现象并不陌生,生活中耳闻目睹过多种燃烧现象,“空气之谜”一章中也学习并做过铁丝、木炭、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实验,但他们对燃烧的本质并不理解。 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 什么叫实验探究、如何实施实验探究,却是学生不熟悉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教学方式以实验探究为主 在对燃烧条件探究时,我们调整了教材中的原始要求,改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常规做法为学 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好地落实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理念。(探究内容如下)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能有效地把书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如:美丽造福于人类的火和为人类带来灾难和损失的火的图片展示。既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见闻,打破了课堂学习时空的局限,也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真谛的热情,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老师则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这样就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燃烧的美丽 燃烧的灾难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本质,理解燃烧的概念、燃烧的必要条件。 (2)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和煤气中毒的原理。 (3)了解爆炸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巩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燃烧现象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 (2)渗透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课件展示 ①美丽造福于人类的火 ②为人类带来灾难的火 思考、交流、回报: 火可以造福人类,也可 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教师点拨:火的利与弊 并引出新课 思考交流:镁、铁、木炭、红磷燃烧时的现象, 小组汇报:什么是燃烧。 结论1: 燃烧的概念 设问:火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并引出新课 思考、实验、 交流、汇报。 教师演示: 结论2: 燃烧的条件 实验演示:①在空气中点燃纯净氢气;②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 观察、思考、交流: 燃烧与爆炸的区别。 结论3: 爆炸的概念 课件展示 氧气充足与不足时,可 燃物燃烧的不同现象。 实验:蜡烛不完全燃烧。思考交流:煤气 中毒原理。 结论4: 完全燃烧与 不完全燃烧。 课堂练习: 发放试卷,目标达成检测 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组内交流、小组汇报。 课堂小结 教师点拨 学生交流 我对燃烧的认识 布置作业 1.教学流程 注: 课堂教师行为; 课堂学生行为; 媒体展示; 结论。 2.教学过程 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景 激 发 兴 趣 【引 言】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在寒冷的黑夜燃起的温暖篝火,还是使房屋变成一堆废墟的大火呢?请同学们观看投影: 【课件展示】 美丽造福于人类的火和为人类带来灾难和损失的火。 【设 问】通过刚才的投影,你对火有了哪些认识? 【导 言】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科学本身就是把“双刃剑”,火也如此,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设 问】我们对火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那么火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并板书: 第四章 燃烧的学问 第一节 燃烧 倾听、思考。 观看、感悟、联想。 思考、交流、汇报: 火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倾听、感悟。 思考、交流、汇报: 火是燃烧的结果,是由物质的燃烧而产生的。 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由此进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设 问 激 疑 引 导 探 究 设 问 激 疑 引 导 探 究 【引言设问】 1.请同学们回忆镁、铁、 木炭、红磷等物质燃烧时的现象? 2.物质燃烧是可燃物跟谁的反应? 【归纳总结并板书】 一、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 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设 问】 那末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实验,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和结论分析。 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比较不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归纳、总结、投影、板书】 二、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 (3)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思考、交流、汇报: 光、热、剧烈。 物质跟氧气的反应。 学生实验: ①在酒精灯上分别点燃玻璃棒和木条,观察。 ②两只燃着的蜡烛,其中一支用玻璃杯罩住,观察。 ③在酒精灯上分别点小煤块和木条,观察。 交流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分析,达成共识: 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记录: 学生对物质燃烧的现象已有所了解,在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燃烧的概念,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 【演示实验】 1. 2. 现象 结论 在铜片上的白磷 在铜片上的红磷 在烧杯中的白磷 向烧杯中通入氧气后的白磷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条件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 【演示实验】 1.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 2.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和气。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出爆炸的概念: 【投影、板书】 三、爆炸 有限空间内急剧燃烧时的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爆炸与燃烧的区别。 交流、汇报: 通过直观现象观察,有利于学生对燃烧和爆炸的理解,进而促进知识的形成。 设 问 激 疑 引 导 探 究 【情景创设】 展示图片:生煤炉时要用扇子扇,家里、学校等使用的炉子、锅炉要使用鼓风机鼓风,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请带着这一问题完成下列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总结归纳:可燃物燃烧时,氧气充足或不足,燃烧的情况并不相同: 【投影、展示】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燃烧快,放热多,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足,燃烧慢,放热少,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生成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小的碳黑颗粒等物质。 【问题讨论】 1.家庭燃气灶一般用气门(用来调节燃气的进气量)和风门(用来调节空气的进气量)来控制燃烧。若火焰颜色发黄并有少量黑烟产生,这时发生的是完全燃烧还是不完全燃烧?怎样操作才能使燃烧恢复正常? 2.冬天有人在房间里放置一只燃烧木炭的火盆取暖,谈谈采用这种方法取暖要注意的问题。 【实验探究】 生生合作完成蜡烛不完全燃烧的实验: 学生思考、分析、交流。 学生看书,了解煤气中毒的原理 思考、交流、汇报。 思考、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讨论题的设计,结合生活实际,不仅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宗旨,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本课时的目标更加清晰。 归 纳 总 结 形 成 体 系 【课堂小结】 教师点拨: 重点内容: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布置作业】 学生评价: 我对燃烧的新认识。 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现。 巩固练习 理解内化 【课堂练习】 发放随堂检测试卷,进行达成目标的检测。 学生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评价描述 教师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的达成度 堂课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逐一展开,对学生来说,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及其应用都有了深入的理解,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媒体运用 美丽造福于人类的火、灾难危害于人类的火,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的对比等精彩图片,声情并茂,学生印象深刻,意犹未尽。媒体运用得当,作用突出。 师生的精神状态 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仅仅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每一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先是好奇,然后逐渐进入角色,小组讨论交流热烈,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或问题,其他同学都能认真倾听,多数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学生学习效果 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燃烧的本质,燃烧的必要条件,而且对爆炸现象、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以及煤气中毒的原理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堂回答问题踊跃,目标检测达成度高。 过 程 与 方 法 学生参与的广度 小组讨论热烈 回答问题踊跃 学生参与的深度 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方法得到了提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生在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如何与人 合作,如何与人交往;通过火的功与过及燃烧条件的教学,初步形成了事物是“一分为二”及“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0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