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07年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东北区)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
教研论文
教学改革研讨会
初三化学(沪教) 第四章 燃烧的学问
课题一:第一节 燃烧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初中化学教育是面向未来公民的基础教育。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燃烧、利用燃烧。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本课题教学的这种价值定位,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有别于以知识为本,以应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2. 教学策略——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
对燃烧这一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学生一定还会有着好多的疑问,教学的线索应该发端于此。满足学生这方面的求知欲望,应该是这节课教学发展的动力。改变过去远离学生,单纯以教材为线索,或以教师的设想为线索的做法,而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教学,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原则——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重心
从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并初步了解爆炸、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是这节课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传统的做法是讲给学生听,演示给学生看,教给学生练,但这种被动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产生体验正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确保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为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教学原则,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利交给学生,教师由传授者、主宰者的角色转换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初三化学第四章《燃料的学问》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新的课程理念。《燃烧》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题,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空气之谜、水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奥秘等内容,下联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2.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对燃烧现象并不陌生,生活中耳闻目睹过多种燃烧现象,“空气之谜”一章中也学习并做过铁丝、木炭、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实验,但他们对燃烧的本质并不理解。
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 什么叫实验探究、如何实施实验探究,却是学生不熟悉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教学方式以实验探究为主
在对燃烧条件探究时,我们调整了教材中的原始要求,改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常规做法为学
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好地落实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理念。(探究内容如下)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能有效地把书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如:美丽造福于人类的火和为人类带来灾难和损失的火的图片展示。既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见闻,打破了课堂学习时空的局限,也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真谛的热情,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老师则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这样就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燃烧的美丽
燃烧的灾难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本质,理解燃烧的概念、燃烧的必要条件。
(2)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和煤气中毒的原理。
(3)了解爆炸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巩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燃烧现象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
(2)渗透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课件展示
①美丽造福于人类的火
②为人类带来灾难的火
思考、交流、回报:
火可以造福人类,也可
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教师点拨:火的利与弊
并引出新课
思考交流:镁、铁、木炭、红磷燃烧时的现象,
小组汇报:什么是燃烧。
结论1:
燃烧的概念
设问:火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并引出新课
思考、实验、
交流、汇报。
教师演示:
结论2:
燃烧的条件
实验演示:①在空气中点燃纯净氢气;②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
观察、思考、交流:
燃烧与爆炸的区别。
结论3:
爆炸的概念
课件展示
氧气充足与不足时,可
燃物燃烧的不同现象。
实验:蜡烛不完全燃烧。思考交流:煤气
中毒原理。
结论4:
完全燃烧与
不完全燃烧。
课堂练习:
发放试卷,目标达成检测
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组内交流、小组汇报。
课堂小结
教师点拨
学生交流
我对燃烧的认识
布置作业
1.教学流程
注: 课堂教师行为; 课堂学生行为; 媒体展示; 结论。
2.教学过程
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景
激
发
兴
趣
【引 言】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在寒冷的黑夜燃起的温暖篝火,还是使房屋变成一堆废墟的大火呢?请同学们观看投影:
【课件展示】 美丽造福于人类的火和为人类带来灾难和损失的火。
【设 问】通过刚才的投影,你对火有了哪些认识?
【导 言】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科学本身就是把“双刃剑”,火也如此,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设 问】我们对火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那么火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并板书:
第四章 燃烧的学问
第一节 燃烧
倾听、思考。
观看、感悟、联想。
思考、交流、汇报:
火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倾听、感悟。
思考、交流、汇报:
火是燃烧的结果,是由物质的燃烧而产生的。
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由此进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设
问
激
疑
引
导
探
究
设
问
激
疑
引
导
探
究
【引言设问】
1.请同学们回忆镁、铁、
木炭、红磷等物质燃烧时的现象?
2.物质燃烧是可燃物跟谁的反应?
【归纳总结并板书】
一、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
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设 问】
那末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实验,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和结论分析。
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比较不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归纳、总结、投影、板书】
二、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
(3)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思考、交流、汇报:
光、热、剧烈。
物质跟氧气的反应。
学生实验:
①在酒精灯上分别点燃玻璃棒和木条,观察。
②两只燃着的蜡烛,其中一支用玻璃杯罩住,观察。
③在酒精灯上分别点小煤块和木条,观察。
交流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分析,达成共识:
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记录:
学生对物质燃烧的现象已有所了解,在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燃烧的概念,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
【演示实验】
1.
2.
现象
结论
在铜片上的白磷
在铜片上的红磷
在烧杯中的白磷
向烧杯中通入氧气后的白磷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条件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
【演示实验】
1.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
2.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和气。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出爆炸的概念:
【投影、板书】
三、爆炸
有限空间内急剧燃烧时的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爆炸与燃烧的区别。
交流、汇报:
通过直观现象观察,有利于学生对燃烧和爆炸的理解,进而促进知识的形成。
设
问
激
疑
引
导
探
究
【情景创设】
展示图片:生煤炉时要用扇子扇,家里、学校等使用的炉子、锅炉要使用鼓风机鼓风,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请带着这一问题完成下列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总结归纳:可燃物燃烧时,氧气充足或不足,燃烧的情况并不相同:
【投影、展示】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燃烧快,放热多,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足,燃烧慢,放热少,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生成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小的碳黑颗粒等物质。
【问题讨论】
1.家庭燃气灶一般用气门(用来调节燃气的进气量)和风门(用来调节空气的进气量)来控制燃烧。若火焰颜色发黄并有少量黑烟产生,这时发生的是完全燃烧还是不完全燃烧?怎样操作才能使燃烧恢复正常?
2.冬天有人在房间里放置一只燃烧木炭的火盆取暖,谈谈采用这种方法取暖要注意的问题。
【实验探究】
生生合作完成蜡烛不完全燃烧的实验:
学生思考、分析、交流。
学生看书,了解煤气中毒的原理
思考、交流、汇报。
思考、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讨论题的设计,结合生活实际,不仅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宗旨,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本课时的目标更加清晰。
归
纳
总
结
形
成
体
系
【课堂小结】
教师点拨:
重点内容: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布置作业】
学生评价:
我对燃烧的新认识。
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现。
巩固练习 理解内化
【课堂练习】
发放随堂检测试卷,进行达成目标的检测。
学生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评价描述
教师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的达成度
堂课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逐一展开,对学生来说,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及其应用都有了深入的理解,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媒体运用
美丽造福于人类的火、灾难危害于人类的火,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的对比等精彩图片,声情并茂,学生印象深刻,意犹未尽。媒体运用得当,作用突出。
师生的精神状态
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仅仅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每一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先是好奇,然后逐渐进入角色,小组讨论交流热烈,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或问题,其他同学都能认真倾听,多数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学生学习效果
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燃烧的本质,燃烧的必要条件,而且对爆炸现象、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以及煤气中毒的原理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堂回答问题踊跃,目标检测达成度高。
过
程
与
方
法
学生参与的广度
小组讨论热烈 回答问题踊跃
学生参与的深度
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方法得到了提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生在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如何与人
合作,如何与人交往;通过火的功与过及燃烧条件的教学,初步形成了事物是“一分为二”及“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