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模块名称光现象设计者兴隆中学设计者姓名张正万选用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所需教学课时数5课时教学设计理念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有传授者、引导着、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属于合作者的关系;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及难点,一点一点的剖析,理论结合实验,有条理有逻辑的讲述让学生能够听的明白,体现新课改的重点及教学目标。首先对一般的光现象引入并同学生讨论,最后进入我要将的主题,学习者分析需求分析因为光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必备的常识。了解它的本质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我们今后的生活指引方向,对社
2、会科技的发展也很重要。学情分析多少会知道太阳光,灯光,烟火绽开时所放的光忙;但对于光的原理及折射、反射等系统知识可能不太理解,或者说是很茫然。学习任务分析本模块包含的教学内容1.通过手电筒打开时光传播的实验,观察并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速为:c=2.99792108 m/s2.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通过平面镜和硬纸板观察光的反射时的规律。3.通过移动蜡烛,观察平面镜所成的像的规律。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3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4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5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章总共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目标阐明知识与技能1.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1.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1.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1.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不同,知道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过程与方法2.1通过动手操作小孔成像,手电筒发出等实验并且自习观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
4、2.2通过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3通过对整章内容的讲解与分析,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复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点。2.4通过对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策略制定本模块课程安排新授课( 2)节实验课( 30 )节测试课( 30分钟 )复习课( 20分钟 )探究课( 30分钟 )习题课( 3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媒体演示实验、模拟实验、课件、
5、激光笔、蚊香、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坏、空烧坏、喷雾器本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第一节光的传播探究法实验法演示实验第二节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实验法观察法授课发模拟实验课件第三节光的折射、实验法观察法授课发模拟实验课件第四节光的色散、看不见的光的介绍授课发课件第五节复习本章内容授课发黑板本单元知识结构图画出本单元的概念地图及知识结构图 1.路径:光是直线传播的 2.表示符号: 一光的传播 3.光速的大小和表示:c=3108 m/s 1.内容: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二光的反射 2.性质:光路是
6、可逆的; 3.漫反射:由于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称之为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1.成像的特点:成的是等大,与镜面同距离的虚像(平面镜后不存在光源)凸透镜使平行光束发散凹透镜使平行光束会聚 四光的折射1.折射的定义:光从一种戒指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折射。2.性质: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五光的色散 光被分成 红、橙、黄、绿、蓝、青、紫七色的。 彩虹光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基本原理也是光的折射 光的三原色即为红、绿、蓝六看不见的光1.光谱是什么 把太阳光分解成 红、橙、黄、绿、蓝、青、紫,并且按这样的顺序依次排列
7、的现象称为光谱。 2.红外线的应用红外线夜视仪(摄影)医院用的温度计(接收器)本单元的评价方式做做练习题,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校长和同事的评价课后反思记录:1.教学设计之必要性。课改后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信息资源量大, 程式不确定。教师如果不吃透教学要义而只是按图文顺序去讲解,则会使学生们似懂非懂, 思绪不清。这就迫使教师改变备课范式, 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的教学规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活动方案, 进而在实践中逐步完善。2.“一切学习都是情境性的。”这一提法已得到国内外教育专家的广泛认同。既然是这样, 那就并非一切情境学习都是高效的学习活动。
8、情境应当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参与者的心理环境共同构成。由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共同参与性和相互协作性, 要为了学习而设计教学,一切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同时,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去导航, 以此来感染学生的活动情趣, 激励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3.在知识的探求活动中会出现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的问题。许多情况下, 教师是指导者、设计者和指挥者, 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去做。这样的探求只能算做是验证性的, 操作性的。它有可能让学生认清某一种概念和规律, 熟悉一种操作程式。但是也不要排除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思路, 然后由教师将其纳入教学过程中去的形式。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