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读过去的小学有感小学提供的是文明的底线教育,它绝不是今天升学流水线上一道工序、一个环节,而是由本身独立的价值,不仅是知识的启蒙,更重要的是人格的陶冶与训练,是全方位的人的教育,是精神成人的起点。许多人所受的学校教育可能确实是小学,不一定有时机接受更高的教育,但他在一所健全的小学所获得的滋养,足以在精神上支撑他的一生。过去的小学过去的小学,一本回忆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的随笔集,作者都是现当代的文化名人。他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本人难忘的小学经历。故事是非常长远的,非常多大师已经作古,像季羡林先生的回忆是从1920年开场的,间隔今天已经93年。但是,岁月的流逝并未让这些回忆褪去色
2、彩,反而愈加鲜活,愈加引人考虑。依照大师们的讲述,我能感遭到,在他们的童年光阴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自由烂漫的。许多大师不约而同地回忆了本人“远足”的经历。范用在我爱穆源一文中写到:“每年春天,学校都要组织郊游,远足地点多半是南郊,出市区不算太远,小学生走得动。低年级的小同学,还只能在附近的公园玩玩。”“远足能够有非常多活动,随各人的爱好。爱搜集标本的,把采集的野花、树叶夹在讲义夹里,回来通过整理,压干了,贴在厚纸上,写上采集日期和地点,写上它的名字,学校开成绩展览会,陈列出来给大家看。”“郊游要带上一顿吃的,那时候,同学们大多带两个烧饼或者花卷,带包花生米、炒蚕豆,几块豆腐干,一个咸鸭蛋。
3、回民小朋友有带酱牛肉的,好吃得非常。那时没有冰棍、橘子水,带个洁净瓶子点缀凉开水。不像如今,家长给买好多吃的,水果啦,饮料啦,甚至罐头。我总是买卷水果糖,和同学们分着吃,他们也给我好吃的。”红学家周汝昌回忆本人的郊游:“比方每到风和日丽,突然传下话来,这天停半天课,要排好队,先生们带着,要去旅行(郊游),那兴奋可达极点了,实乃一年难逢的最美的享受。”即便是课内的学习,小孩们的天地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汪曾祺回忆老师带着他们去校外的运河堤旁写生,还记得“画得最多的是柳树,用的是六个B的铅笔。”季羡林先生写老师领他们春天在校园里种菜:“于时碧草如茵,嫩柳鹅黄,一片绿色仿佛充塞了宇宙,伸手就能摸到。我
4、们蹦蹦跳跳,欢乐得像初入春江的小鸭,是我一生三万多天中最快活的一天。至今回想起来,还兴奋不已。”看来,那个时候,学习和成绩还没有占据小孩们全部的生活,学校也没有把哪些科目的成绩看作是生死存亡、性命攸关的大事。春天踏青,秋天赏叶,小孩们没断了接触大自然。那个时候,也有升学考试,重点中学的竞争也挺剧烈,但是,小学的校长们大概没有一门心思扑在升学考试上,学生们该学的时候学,该玩的时候玩,老师领着玩,学校组织着出去玩,游山玩水,好不欢乐!小孩们快欢乐乐、没什么负担地长高了,长大了。那个时候,成绩大概只是教学中一项极平常的内容,老师平时用心教了,至于学生最后的成绩如何,还要看小孩本人的努力。想想也是,学
5、生资质不同,性情各异,成绩有三六九等,实属正常。绩优者如梁实秋、汪曾祺可成学者、大师,绩差者担筐卖杏,粗识文字,也没什么稀奇。让所有学生的成绩都出类拔萃,从古至今,都只是人们美妙的愿景。这本书还纠正了我对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认识误区。往常,我想所以地认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小孩们有学可上就不错了,学的内容不外乎背点诗词歌赋,学学记账打算盘,小学能学什么!但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觉本人不仅大错特错,而且也暴露出本人的浅薄与无知。那个时候的小学,学校设置的科目除了国文和算术(有的学校还设有英文),音乐、体育、美术、劳作等科目也一应俱全。除此以外,还有历史、地理、科学实验等课程。和如今比
6、,大概只比一百年后的我们少了一门计算机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课程都是真实开设的,不是仅有名目,或敷衍了事的。老师真教,学生真学,考试真考。梁实秋在我在小学一文中记述:“手工课也不容易应付,不是抟泥,确实是削竹,最可怕的是编纸,用修脚刀把彩色纸划出线条,然后再用别种彩色纸条编织上去,真需要鬼斧神工,在这方面常常由我的大姊帮助,教手工的老师患有严峻口吃,吞吞吐吐的惹人笑。教理化的李秉衡老师,保定府人,曾经表演氢二氧一变成水,水没有变出来,玻璃瓶炸得粉碎,但是有一次却变成功了。”“有一次表演冷缩热胀,一只烧得滚烫的铜珠,被一位多事的同学伸手抓了起来,烫得满手掌溜浆大泡。教唱歌的是一位时老师,他没
7、有歌喉,但是会按风琴,他教我们唱春之花我至今不能忘。”戏剧家焦菊隐在终身受益的小学教育一文中表达:“除了教室以外,还有挂图室。室内存有非常丰富的日本印刷的中外地图,动植物、矿物挂图,还有生理解剖挂图。校内还有标本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当时称为博物试验室。我们当小学生的时候,已经动手在试验室看看显微镜、玩玩幻灯、做做最简单的理化试验了。我们还有音乐教室,即是一个小礼堂,摆着钢琴、风琴和各种乐器,兼做音乐课室。”这些片言只语的记述使我对当时的小学教育充满了向往,这些多彩的课程会带给小孩多少启迪、多少欢乐呀!我仿佛看见一个个身穿长袍马褂的小小孩瞪着一双双乌黑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标本,看着挂图;一个个幼
8、小的身影稚拙地、专注地做着理化实验这些知识别说在一百年前那个闭塞落后的中国,确实是在今天,也会吸引多少小孩求知的目光啊!正是从这知识粗浅但内容丰富的小学课堂中,走出了一位又一位国学大师、一位又一位学界泰斗,更走出了千千万万牵挂祖国命运的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那个时代,不以语数外的分数论英雄,成就了更多小孩的人生。甚至能够说,也成就了所有小孩斑斓的童年。试想,假设这些小孩从小只学语数外,只在补习班与题海中挣扎,会熄灭多少小孩求知的欲望,会让多少小孩视学习为畏途。这些民国时期散落各地的小学,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阅读中,我还发觉那时的小学一个重要的特点,即格外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可能和当时大的
9、文化环境有关,白话文刚刚兴起,其作用与地位还未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文言文还被视为“主流文化”。不过,值得我们留意的是,当时已经有非常多白话文的教材,任学校自主选择。但是,几乎所有的小学都会补充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学篇目,而且学习的数量、深度、对学生的要求均比我们如今高。这对学生构成深沉的文学素养大有裨益。这也反映出当时办学者的真知灼见:一个民族不管学习多么先进的文化,都要固守住本人的文化根基。当今,对“国学”价值的再认识,是一个炽热的话题。教什么,如何教,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人们还在不断地研讨、试验。在过去的小学这本书里,我们也许能追寻到逝去的传统。那时,并无先进的教学设备,并无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是有一批学养深沉的老师。只是选定了篇目,严谨地教孩童们诵读,深奥处,稍作点拨,仅此而已。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坚持不懈。学习古代典籍不断,中华文化的传承就不断。仁义廉耻、治国齐家全在琅琅诵读声中刻印在孩童的头脑中,自然而然成其一生为人、治学的原则。这些民国时期的小学,这些名不见经传的的小学老师,在历史的进程中,尽了本人的职责,功不可没,当为后世景仰!历史的车轮正滚滚向前,人们的生活、社会的相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教育者,应该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呢?一百年后,我们的学生,又会有怎么样的小学经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