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前些日子在网上学习时看到了对课堂教学目的的一个阐述,觉得对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有着特别特别需要的意义,现摘录如下:课堂教学目的的设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确实,教学目的犹如开门的钥匙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理论上来说,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的的制订是否精确、明晰、到位,不仅妨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特别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的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根底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老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
2、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老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打算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到达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老师本人及教育监视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照。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目的设计往往存在许多咨询题,如目的描绘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只关注知识目的与才能目的,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跨文化交际认识、智力和非智力要素的开发等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养,结果严峻妨碍了课堂教学质量。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这些咨询题,因此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来谈谈品德教学中教学目的的设计。一以行为目的为基底,加强目的设计的精确性。行为目的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详细的
3、表述。一个优良的行为目的的表述,一般包含四个要素:对象,写明教学对象,以此导教;行为,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既导学又导教;条件,即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以此导教;程度,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和程度,以此导测量。如何运用行为目的的理论精华来设计一个优良的品德课堂教学目的呢?1、对象的表述。对象处理“由谁来完成行为”的咨询题,能够采纳以下三种表述方式:一是程度副词+主语,如程度较好的学生、程度稍弱的学生等。二是百分比+主语,如90%的学生、60%的学生等。三是表示范围的副词+主语,如全体学生、多数学生等。在品德教学中,一般采纳第三中表达方式较多。2、行为的表述。行为处理“做什么”的
4、咨询题,是说明学习者在教学完毕后,应该获得怎么样的才能,能够使用“初步理解”、“能够养成”、“能够掌握”等行为动词。3、条件的表述。条件是完成行为的前提,它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即评价学习者学习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评价。条件通常用一个介宾构造表示,如 “依照”,“通过”等。4、标准的表述。标准要处理“做得如何样”的咨询题,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照,它通常附在行为表述之后,从行为的精确性和质量两方面来确定,进一步说明行为要到达的水平和程度。例如:一年级下册上超市这一课,我定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和独立实践,使大多数学生明白在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从而初步学
5、会学会独立购物的才能。在这一目的中,目的中“对象”的表述用了“大多数学生”,明确了对象,防止了描绘的笼统和模糊;行为的表述用了“明白”、“初步学会”等行为动词,确定了学习对象通过学习后要达成的要求;条件的表述是“通过教学和实践”,展示了学习者输出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同时也表达了导教的功能,指导老师通过何种教学途径和策略去实现教学目的;标准的表述是一个综合概念,对学生要到达的程度作了详细说明。如此的目的设计精确、明晰,既有利于老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二以课标为依照,呈现目的设计的多元性。课标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品德与生活的总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
6、会的总目的是“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开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习惯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质量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根底”。这两个总体目的概括起来看,都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以及知识技能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为根底来总体表述。落实到详细的一节课,也要围绕以上这几个方面的来设计目的。例如一年级下册当好小主人这一课,我是如此设计教学目的的:知识技能:通过活动,使全体学生掌握接听的根本礼仪;明白三个常用的用处,使学生能正确使用。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待客礼仪,并能尊重别人的风俗。行为习惯:能友好地接待客人,明白接待客人的应有的礼仪,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7、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当好文明小主人的愿望。这一教学目的,我把目的的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为一体,多元化的目的设计改变了过去侧重知识学习、忽略其他方面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整体地实现了课程目的。三以学情为根底,表达目的设计的差异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藏、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入的妨碍。作为指导教学施行的航标,教学目的的设计更要以学情为根底,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的,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加强目的的针对性。例如,教学时一年级下册进厨房时,我先做了课前调查“你在厨房中会干什么家务活”,调查得知大部
8、分学生不会进厨房,只有特别少数的学生能协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针对这个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的:1、让全体学生明白人体必须的六大营养素,初步明白得一日三餐营养搭配均匀才能促进身体健康的道理。大多数学生初步学会为本人和家人搭配营养平衡的一日三餐。2、让全体学生明白得用餐的根本礼仪,并能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明白一些相关的环抱知识,并树立良好的环保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让全体学生都能动手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评选星级“小帮手”。本目的差异性主要表达在第三个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把家务事罗列在一张纸上,然后按难易陈列,学生凭本人才能去做,然后请家长参与评价,最后评选出星级“小
9、帮手”:最好的“”,然后依次往下,主要以鼓舞为主,假如学生做得比以往有进步,能够多加一颗“”。差异性的目的带动差异性评价,给教学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通过实践,效果确实特别明显,许多学生的家务才能在这种差异性的作业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事实上都要归功于当初这个差异性的目的设计。四以教材为依托,注重目的设计的连续性。课标指出,品德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穿插,螺旋上升。这里”综合穿插,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能够穿插;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能够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从这段表述中,不难看出品德与语文一样,都是同
10、一个主题会在根底教育阶段重复出现,但要求是在原来的激赏逐步提高的。例如,关于“学习”这个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主题为“欢乐的学习生活”,分为四个部分:“我爱学习”、“我会学习”、“兴趣与坚持”、“多彩的课余生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做学习的有心人,我把教学目的是如此定位的:1通过典范鼓舞,明白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2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3能认识到本身存在的学习上的咨询题,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改正。4通过本课学习,能协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管同样是关于学习,但侧重点明显不同,一年级的侧重点在于学习兴趣,而三年级侧重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这确实是一个层次的提高,我在制定这节课目的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学生才能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具有连续性的目的既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关于这门课来说更具有整体感。所以要想推断一个目的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假如学生学习通过学习后反应良好,根本到达了目的的要求,说明目的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假如施行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的,反思什么地点设计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良。通过设计施行反应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那我们的教学目的设计的才能一定会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