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学概论(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码:12033019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适用范围:04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时数:36 学分数:2
考核方式:考查 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订日期:2004年 执笔者:林媚珍
审核者:谢献春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课程将通过较为全面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知识等教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成为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帮助学生较为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保护环境和参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教学目标包括:
1. 增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环境伦理知识的认识 和理解;
2. 帮助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掌握保护和改善环境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
3. 使学生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行动。
教学要求:
1. 了解全球和我国的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
2. 掌握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
3. 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实施进展;
4. 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环境、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尽可能采取行动;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课时为100%。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无)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参考资料:① 李训贵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② 陈立民等编著.《环境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③ 陈南等编著.《我们的地球——环境与发展知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第一篇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第一章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环境的概念与组成;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环境科学与环境教育发展;世界环境保护历程。
重点: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第二章 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与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用生态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
重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用生态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
难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
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中国人口发展状况;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重点:中国人口发展状况;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第二篇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发展的历史沿革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实质;全球环境状况;我国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就等。
重点: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实质。
第四章 资源短缺
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资源短缺的原因分析;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重点:造成资源短缺的原因,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五章 环境污染
水污染: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能力;主要的水体污染物及水质指标;中国水污染的特征等。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概念;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大气污染源分类和特征;大气污染物的特点及其危害。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土壤污染的影响和危害。
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城市垃圾;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
噪声与其它物理性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光污染、热污染。
重点:水体污染物及水质指标;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特点及其危害;固体废物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难点:水体污染物及水质指标;大气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及其危害。
第六章 生态破坏
主要介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现状,分析其原因。
重点:荒漠化概念,生态破坏成因。
第七章 全球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
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其后果。
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中国及世界生物多样性现状;生物多样性的灭绝及其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的种类及其影响。
重点:基本概念;造成各种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影响。
难点: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篇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和创新;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困难。
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困难。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全球绿色浪潮。
重点:《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实施途径。
第四篇 环境伦理观
第十章 环境伦理观
环境伦理学的概念;环境伦理学与生态学、伦理学的联系与区别;环境伦理道德观的演化;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主要观点;环境伦理与人类生活方式变革。
重点:环境伦理道德观的演化;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难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主要观点。
第五篇 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
第十一章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的概念、内容与基本步骤;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重点:环境规划理概念;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与步骤
难点: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概念;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责任;环境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我国环境法律制度概要。
重点:环境保护法概念;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环境法律责任。
难点:环境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 环境经济学理论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公共物品与环境质量;环境质量的费用效益分析。
重点:基本理论和方法;环境质量的费用效益分析。
难点: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方法。
第十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
1、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大气综合治理对策;水资源管理对策;防治水体污染的途径;城市污水处理流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重点:大气综合治理对策;水资源管理对策;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
2、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水污染综合防治对策及污水处理技术简介;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和技术简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噪声污染防治途径与主要控制技术。
重点:水、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资源化)。
难点:水、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物的处置与综合利用(资源化)。
第十五章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原理和对策;自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方法;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等。
重点:生态保护的目标、原理和对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方法。
第十六章 国际环境公约
主要介绍有关气候变化、臭氧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危险废物的控制、
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国际公约。
重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巴塞尔公约》。
第六篇 清洁生产
第十七章 清洁生产的原理和评估方法
工业生态学概述与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清洁生产的实现途径;清洁生产与末段处理的比较;清洁生产与ISO14000的比较;典型案例介绍
重点: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难点:清洁生产与末段处理的比较;清洁生产与ISO14000的比较
第十章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概念和内容;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ISO14000系列标准及其应用。
重点:环境管理概念;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ISO14000系列标准。
难点:ISO14000系列标准。
第七篇 环境与健康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生产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损害,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措施。
重点: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措施。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实践
其它
小计
第一篇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6
6
多媒体课件
第二篇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10
10
多媒体课件
第三篇
可持续发展战略
4
4
多媒体课件
第四篇
环境伦理观
2
2
多媒体课件
第五篇
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
8
8
多媒体课件
第六篇
清洁生产
4
4
多媒体课件
第七篇
环境与健康
2
2
多媒体课件
合计
36
3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