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继续分析荷塘月色相关段落,侧重写景分析。【预习反馈】交流各自绘制的文章结构图。(取最全面,最合理的全班推荐)【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推荐发言)1、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_2、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_3、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_4、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_5、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_6、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_7、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_8、第八段课文
2、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_9、你认为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_【思维潜水】: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 【当场检测】1、常识填空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年发表的长诗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年出版诗集踪迹,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年出版散文集 ,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年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
3、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年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2、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4、,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1).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本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B.本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塘。C.本段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D.本段描写了月下荷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2).下面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文字写景顺序的概述,错误的一项是()A.从天上到水里B.从上到下C.由静到动D.荷叶、荷花、荷香、流水(3).作者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A.荷塘上的荷花呈圆形而且闪闪发光;B.塘上的荷花是名贵的品种,而且朵儿不大;C.这种荷花能像“明珠”和“星星”那样光芒四射;D.在月光的照射下,白色的荷花给人一种如“明珠”般润泽的感觉,在绿叶的映衬下,又像碧天里的星星了。课堂小结【课后作业】1、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要求: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2、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景物片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