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 各种寄生蠕虫卵的比较鉴别 (4)媒介昆虫(针插标本):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 2. 标本观察: (1)间日疟原虫(薄血片染色玻片标本) 1)环状体(早期滋养体):被寄生的红细胞尚无改变,原虫本身形似宝石戒指。一个点状的红色核,位于细胞质一侧。天兰色细胞质呈环状,中央有一个不染色的空泡,整个虫体大小约占被寄生红细胞直径的1/31/4左右。 2)大滋养体(晚期滋养体):被寄生的红细胞涨大,颜色较淡,常可看到许多细小而颜色鲜红的薛氏小点(Sckuffners dots)。主要特征是兰色的细胞质有不规则的阿米巴的足伸出,并形成明显的空泡。一个紫红色的细胞核显著地增大,但尚
2、未分裂,细胞质内开始出现微小短杆状(烟丝状)疟色素。 3)裂殖体:细胞质开始变为致密,失去空泡及伪足。主要特征是细胞核开始分裂,疟色素增加。早期裂殖体形状仍不规则,核已分裂为一个以上。成熟裂殖体的核已分裂到1224,最后细胞质亦随核的分裂而分裂为相应的数目,每一个核被部分细胞质包绕而形成1224个裂殖子,平均16个。黄褐色的疟色素集中在虫体的中央或一侧。 4)配子体:被寄生红细胞显著涨大,疟原虫几乎充满红细胞。有雌、雄配子体之别。 雌配子体(大配子体)细胞质染成深兰色,核小而坚实,染深红色位于一侧。疟色素均匀分散在细胞质内。 雄配子体(小配子体)细胞质染成淡兰色核大而疏松,染淡红色,位近中央。
3、疟色素均匀分散在细胞质内,亦有沿边缘分布的趋向。 (2)恶性疟原虫(染色玻片标本) 1)环状体:被寄生的红细胞大小一般正常。环状体较小,约占被寄生红细胞直径的1/51/6,细胞质纤细,核亦较小,常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常具有二个细胞核; 在同一个红细胞内,常有一个以上的环状体寄生; 环状体多位于红细胞边缘,有时环状体的细胞质可沿红细胞边缘伸展如飞鸟状。 2)配子体:呈半月形或香蕉形,被寄生的红细胞常因涨破而不见或仅能见到一部分,附在配子体凹面的一侧。核在虫体中部,黑褐色的疟色素颗粒往往围绕在红色核的周围,甚至有时只能看到疟色素而看不到核。雌、雄配子体的区别是: 雌配子体:两端较尖呈半月形,胞质染
4、成深兰色,一个染成深红色小而较致密的核,位于虫体近中央,深褐色疟色素密集团绕在核的周围。 雄配子体:两端钝园,香蕉形,细胞质染成浅兰色,一个染成淡红色大而疏松的核,位于虫体中央,棕黄色的疟色素分散围绕在核的周围。 3. 技术操作:厚、薄血片制作及瑞氏染色液染色法。 三、作业 用彩色铅笔绘制所观察到的各期疟原虫,并注明结构名称,简述其特征。 四、思考题 l. 熟悉疟原虫生活史对理解致病关系及疟原虫的防治有何现实意义? 2. 厚、薄血片检查疟原虫各有哪些优缺点?结合自己的操作,谈谈制作一张满意厚、薄血片应具备哪些条件?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一、目的要求 掌握弓形虫滋养
5、体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 标本观察:弓形虫滋养体(染色玻片标本):虫体香蕉形或半月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较扁平,一边较弯曲。长47微米,最宽处为24微米。胞质呈兰色并有少量颗粒。虫体中央稍偏后有一紫红色的细胞核。 三、作业: 绘出油镜下所见的弓形虫滋养体图,注明结构名称。 四、思考题 弓形虫生活史与疟原虫生活史有何异同点?人是如何感染弓形虫的? 硬蜱(hard tick)、软蜱(soft tick) 一、目的要求 1. 熟悉硬蜱生活史各期的形态特征。 2. 掌握硬蜱与软蜱的形态鉴别要点。 二、实验内容 1. 示教: (1)硬蜱的生活史各期(以全沟蜱为代表,玻片标本) 1)卵:卵园形,
6、棕黄色,半透明,状如胶囊。 2)幼虫:体小,3对足,盾板只占躯体前端一部分。 3)若虫:有足4对,形似成虫,唯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热,缺乏生殖孔。 4)成虫:有足4对,在第4对足基节后方两侧各有一个气门板,中央为气门。躯体前端有一个明显腭体。雌蜱体型较大,背面盾板覆及前三个之一,颜色略深;雄蜱体型较小,整个背面除边缘外都被盾板覆盖。 (2)牛蜱成虫(保存标本):示自然色泽等。 (3)二棘血蜱(玻片标本):示缘饰、肛沟等。 (4)软蜱(保存标本)。 用福尔马林或酒精浸泡的整体标本,用放大镜或解剖镜观察,色棕褐,基本形态与硬蜱相似,其主要不同点如下: 1)腭体小,位于躯体腹面的前部,从背面不能见到。
7、2)无盾板,体表有小或表皮皱折。 3)气门很小,位于第三及第四对足基节之间。 4)雌、雄区别不明显。 2. 标本观察: (1)硬蜱(玻片标本。以全沟硬蜱代表)。 先用肉眼观察其外形大小,腭体位置、足的形状及数目。注意盾片大小。以区别雌雄,然后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其一般结构。 1)腭体(假头):嵌在躯体前端的凹缘中,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腭基(假头基部):是腭体的基部,在螯肢的后面与躯体相连,其背面形状与分类有关。螯肢:是一对杆状构造,由腭基背面前方正中伸出,外周有角质的鞘。其顶端各有二个向外的倒齿,主要功用为切割宿主的皮肤,以利刺入吸血。口下片:是腭基腹面正中向前的延伸物,它的腹面有左右对称的数
8、行倒齿,其齿式排列在分类上有意义。钩齿愈近前端愈细小,吸血时借钩齿附在宿主皮肤上,口下片通常自背面不易看到,因为它位于螯肢的下面。触须:是一对分成4节的构造,自腭基两侧伸出,位于螯肢的外侧。吸血时触须主要起固定和支柱作用。 2)躯体:由头胸部及腹部愈合而成,椭圆形,背腹扁平。背面:盾片一块,雌蜱的盾片较小,仅覆盖躯体前端1/3。雄蜱的盾片则覆盖整个背面。盾片上无眼,无蜣螂样花纹,体后缘无缘饰。腹面:足4对,每足分6节。注意第一对足的跗节背面接近端部有杯状的哈氏器,具感觉功用。生殖孔:位于躯体的1/3的正中,其开口如一横缝。肛门:位于躯体后1/3的正中,肛门前围有弧形的肛沟。气门:位于第4对足基
9、节的后方,外围有卵圆形的气门筛板。雄蜱的腹面尚有数块骨板,即殖前板、中板、肛板、肛侧板、侧板等。注意:硬蜱腭基之形状,肛沟的有无及位置,眼的有无,腹面骨板的有无,花纹及缘饰的有无等,均为硬蜱科分属的特征。 三、作业 :比较硬蜱与软蜱的主要形态不同点。 四、思考题:蜱在动物源疾病的流行病学上有何重要意义? 革螨(gamasid mite) 一、目的要求 认识革螨卵、幼虫、若虫、成虫各期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 1. 示教: (1)卵:椭圆形,乳白色、浅灰色或浅黄色,大小为0.10.5mm。 (2)幼虫:有三对足,无气门,表面较薄,上有极少刚毛,无色或浅黄色。 (3)成虫:(见后)。 2. 标本
10、观察(成虫形态): 外形与蜱相似,但较小,通常呈卵圆形,全体分为腭体与躯体两部分。 (1)腭体 1)腭基:呈颈项状,是由腹面的腭基节形成的腹壁和背壁组合而成。腭基背壁向前伸出的顶盖状的突起称头盖突,其形状不一,有分类意义。 2)螯肢:一对,各分为螯杆和螯钳,螯钳又分为动趾和定趾。雄虫的动趾演变为导精趾;雌虫定趾上或有钳齿毛。 3)触须(须肢、脚须):一对,位于螯肢之外侧,由腭基二侧伸出,呈指状,一般各分为5节。 (2)躯体:背腹扁平。 1)背面:有12块背板。其上有一定毛序,随种类不同而异。 2)腹面:雌虫在躯体腹面有胸板、生殖板、腹板或肛板等骨板:雄虫则往往愈合为一块称为全腹板,足4对,着生
11、于躯体腹面,各分为6节。气门位于第三与第四基节之间,气门沟向前延伸至第二基节前后。 格氏血厉螨(玻片标本):雌虫胸板宽大于长,后缘略凹,生殖腹板较短,远离肛板,板上只有一对刚毛。 厩真厉螨(玻片标本):气孔板宽阔。雌性生殖腹板后方变大,如三角烧瓶状,生殖腹板两侧缘在第1侧腹毛之后具一缺刻。上具刚毛甚多(大约50根)。腹板后缘与三角形肛板之上缘极为接近。足后板较大,略呈三角形。 三、思考题 革螨在动物源疾病的流行病学上有何重要意义? 美洲钩虫与十二指肠钩虫主要区别如下 口囊内切器为一对板状的切板(每侧一个)。 交合伞侧面观长度等于宽度;背肋在基部即分为二枝,每一枝的末端又分成二小枝。 经交合伞伸
12、出的二根交合刺在末端合并,并有一小的倒钩。 美洲钩虫雌虫阴门开口于虫体腹面中央略前部位。 美洲钩虫雌虫尾端无尾刺。 (2)虫卵:钩虫卵为椭圆形,卵壳薄而透明,刚排出体外的虫卵,内含24个卵细胞(如果粪便放置12天,则卵细胞分裂为多细胞期或发育为幼虫期)。二种钩虫卵形态上没有区别。 3. 技术操作 (1)饱和盐水漂浮法:本法利用比重较大的饱和盐水,使比重较小的虫卵特别是钩虫卵,漂浮在溶液上面,而达到浓集目的。 (2)试管钩蚴培养法(示教):钩虫卵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35天卵孵出的幼虫,即可用肉眼或放大镜进行检查诊断。如果进行虫种鉴定,使其发育到丝状蚴期,在显微镜下检查定种。要了解钩虫感染度或考核
13、疗效,需要称培养,以后计数钩蚴数。 (3)虫卵计数法:见课本第271页“司氏稀释虫卵计数法”。 三、作业: l. 绘钩虫卵(低倍镜下)。 2. 绘二种钩虫口囊(低倍镜下)。 四、思考题 l. 比较钩虫病的饱和盐水漂浮法和钩蚴培养法二种诊断方法的优缺点。 2. 钩虫卵计数在临床上与流行病学上有什么意义?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 一、目的要求 认识鞭虫、鞭虫卵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 1.示教: (1)成虫:直接用肉眼观察鞭虫外形似马鞭状,虫体的前部较细,后端较粗,灰白色。雌虫较长,尾端不弯曲。雄虫较短,尾端向腹面作3600卷曲,有交合刺一根。 (2)病理标本
14、:鞭虫寄生于大肠,咬附肠壁情况。 2. 标本观察: 虫卵:吸取一滴虫卵液作一涂片,用低倍镜观察虫卵形态,卵形似腰鼓,棕黄色,卵壳厚,在卵的二端各有塞子状的透明栓一个,在新鲜粪便中所见到的虫卵内含一个细胞。 三、作业:绘鞭虫卵(低倍镜)。 似蚓蛔线虫(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蛔虫的一般形态和内部结构。识别蛔虫受精卵与末受精卵。 2. 掌握粪便直接涂片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1. 示教: (1)成虫内部结构标本:蛔虫经解剖后,用解剖针将其盘曲的生殖器官分开。 1)消化系统:为一纵行的直管状,口位于虫体顶端,由三片唇瓣围绕,口的下方为短棒状之食道,
15、其后依次为中肠和直肠。 2)生殖系统:蛔虫的生殖器官很发达,为细长而盘曲的管状结构,盘结在消化道周围: 雌虫:为二组相同的管状结构,分别起自虫体前部和后部,盘绕于生殖孔后体腔内。 雄虫:为单组曲折的管状结构,睾丸细长,一端游离,一端逐渐膨大形成输精管,储精囊(最粗处)及射精管。 (2)玻片标本: 1)唇瓣:可见三片唇瓣,一在背面称背唇,两个在腹面的称为腹唇,呈“品”字形排列。三个唇瓣之间为口孔。 2)虫体横切面(雌虫) 体壁:外层为半透明的角皮层,中为无结构的角皮下层,内为肌层。 内部器官:由于切片之部位不同,故每片内部结构并非皆同。 (3)病理标本:系从尸体解剖而得,观察对联系蛔虫的生态习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1)打结:多条蛔虫扭结一起可引起腹痛,甚至造成肠梗阻。 2)钻孔:蛔虫钻入兰尾,引起兰尾炎;蛔虫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 2. 标本观察: (1)成虫(保藏标本)外部形态: 活蛔虫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呈灰白色。体呈园柱形,两端渐细,体表光滑而有细纹。背、腹及侧线:分别在虫体背面、腹面及两侧沿虫体长轴纵行,色泽较周围稍深,隐约见于皮下。雌虫较大,后端尖细而直,雄虫较小,尾端向腹面卷曲,在卷曲之末端有时可见到二根白色的交合刺,但常因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