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化石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1. 播放课件,激趣生情:在低沉的音乐声中,一片干枯的原始森林呈现在眼前,一只只瘦小的三叶虫饿死了;一片广袤无际的荒原上,一只只巨大的恐龙陆续倒地2. 教师提问:看到眼前的画面,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3. 预设:这些动物真可怜!我们再也见不到恐龙了,多么可惜!4. 师:是呀,它们已经灭绝了,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它们的化石。(板书:化石。简介化石)。5. 值得庆幸的是,有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现在,我们称它们为活化石。(板书:活化石)6. 指名读课题:活化石。7. 齐读课题。二、 初读课文8. 读之前看看读书要求:1.认认真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
2、到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读后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读完后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活化石。9. 出示词语博物馆 公孙树 中华鲟 硬鳞 你知道公孙树还可以叫什么吗?银杏树、白果树。大家一起记住它这里还有一个词语很难读,硬鳞(硬是后鼻音,鳞是前鼻音)熟悉 食肉 灭绝 缺乏 珍贵熟悉读轻声 一块块化石 一把把扇子 一片片叶子 你能说一说这样的词语吗?出示: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 三、整体感知1.大家把词语读得很正确,第二个问题思考了吗?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预设: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你找得很正确,能把话说完整吗?)预设:课文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这三种活化石。(你说得很正确,还把
3、话说得很完整。)2.这三种生物为什么可以称为活化石呢?预设:因为它们生活的年代很长。(你很会读课文,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3.请大家读读课文的2到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它们年代久远的句子。4.出示句子: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 和它在同一时期生活过的动物,许多早就灭绝了,大熊猫却一代一代地活到了今天。 中华鲟也是一种古生物,它有一亿多年的历史。四、 研读赏析1. 我们先来看看银杏树,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你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2. 反馈:预设1:银杏树又叫白果树。(你找到了这个信息,知道它为什么叫白果树吗?因为它的果实白白的,而且它的果
4、子还有药用价值呢!)预设2:银杏树十分珍贵。(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感受几亿年的长预设3:它的样子像小扇子。这里把叶子比作了小扇子。是呀,秋天到了,满树的银杏树变得黄黄的,一阵风吹来,像一把把小扇子轻轻地扇动,多美啊!谁能把读读这句句子。预设4:生长很缓慢你从哪里看出银杏树长得慢。出示句子: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你现在几岁,你的爷爷多大年纪呢?原来,要等上五六十年才能吃上自己亲手栽种的白果啊,怪不得银杏树又叫公孙树呢!3.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4. 认识了银杏树这种活化石,那你能不能来介绍一下它呢?出示填空或直接看板书介绍银杏树5. 同桌互相介
5、绍。五、 写字1. 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这三种活化石,还要去认识8个生字呢!(出示8个生字)请大家认真观察,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2. 书写“化”、“代”出示两个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有哪些相同点?学生说:都是单立人 左右结构 都是左窄右宽 教师范写“化”,边写边说,先写单立人,再写撇,再写竖弯钩。学生描红,教师巡视,写字时要坐端正,肩平、足安。活化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导入一) 同学们,看老师写一个词语,“化石”。你们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预设:我见过恐龙化石。(话说得很完整)恐龙化石是怎么样的?1、 是的,化石是由远古时代的动物、植物被埋
6、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它们的年代非常久远了。2、 我在博物馆里见过化石。3、 补充完课题“活化石”,那活化石又是什么呢?读了这篇课文就能解答你的疑问了?预设:“活化石”是活的化石。是啊,那现存的还有哪些活化石呢?4、 齐读课题。三、 初读课文10. 读之前看看读书要求:1.认认真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读后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读完后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活化石。11. 出示词语博物馆 公孙树 中华鲟 硬鳞 核桃 历史 红色的是这一课的新字:博 孙 核 史你知道公孙树还可以叫什么吗?银杏树、白果树。大家一起记住它这里还有一个词语很难读,硬鳞(硬是后鼻音
7、,鳞是前鼻音)熟悉 食肉 灭绝 缺乏 珍贵 灭绝 稀有鱼种 “熟悉”读轻声 “种”多音字出示句子:由于以前缺乏保护,目前,中华鲟已成为稀有鱼种了。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正音“银杏树” 认识的新字:悉、肉、缺 乏 稀 绝 珍 一块块化石 一把把扇子 一片片叶子 你能说一说这样的词语吗?出示: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 一颗颗三、整体感知1.大家把词语读得很正确,第二个问题思考了吗?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预设: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你找得很正确,能把话说完整吗?)课件出示:科学家把( )( )和( )称为活化石。 ( )、( )和( )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2.这三种生
8、物为什么可以称为活化石呢?预设:因为它们生活的年代很长。(你很会读课文,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3.请大家读读课文的2到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它们年代久远的句子。4.出示句子: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 和它在同一时期生活过的动物,许多早就灭绝了,大熊猫却一代一代地活到了今天。 中华鲟也是一种古生物,它有一亿多年的历史。五、 研读赏析3. 我们先来看看银杏树,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你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 反馈:预设1: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知道它为什么叫白果树吗?因为它的果实白白的,而且它的果子还有药用价值呢
9、!。)预设2:银杏树十分珍贵。理解“珍贵”,换成“宝贵”不但银杏树的白果能做药,其实,银杏树的根、叶、皮都能做药,它全身都是宝)感受几亿年的长预设3:它的叶子像小扇子。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1、这里把叶子比作了小扇子。2、是呀,秋天到了,满树的银杏树变得黄黄的,一阵风吹来,像一把把小扇子轻轻地扇动,多美啊!谁能读读这句句子。3、其实,还有许多的树叶的样子预设4:生长很缓慢你从哪里看出银杏树长得慢。出示句子: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你现在几岁,你的爷爷多大年纪呢?原来,要等上五六十年才能吃上自己亲手栽种的白果啊,怪不得银杏树又
10、叫公孙树呢!5.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6. 认识了银杏树这种活化石,那你能不能来介绍一下它呢?出示填空或直接看板书介绍银杏树6. 同桌互相介绍。六、 写字3. 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这三种活化石,还要去认识8个生字呢!(出示8个生字)请大家认真观察,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4. 书写“化”、“代”活化石教学反思 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1、词句 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
11、化石时,抓住了二个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句子。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中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
12、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2、朗读 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
13、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话 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这些,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通过指明回答同桌回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三种活化石并复习把字句和被字句。科学家把( ) 、( )和( )称为活化石。( ) 、( )和( )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4、说话 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必要的。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银杏树这种 “活化石”,我先出示句子:你好,我是活化石银杏树,( )再让他们看大屏幕出示的关键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向同桌介绍。最后在请几个学生上来说。(讲台上已经备好了道具“银杏树叶子”和“白果”。、语文味,也别忘了科学性。 牢记语文要姓“语”,但也不能忘记这篇课文的特点。常识性文章不可不顾文章蕴涵的科学与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