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十八星宿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青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kuí)、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延伸】二十八宿(“宿”,拼音:xiù,中古拼音:siuh),中国古代天文学说之一,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
2相关介绍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2]
二十八星宿最初是古人为比较太阳、太阴、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
地支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符号。地支来源古代二十八星宿另一种一年的表达方式。地支创建的方法是采用二十八星宿部分星象符号。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壁水獝根据明张岱编缀《夜航船》应为壁水貐(猰貐)【反犬偏旁,右边一个俞】音为【雨】[3]
3观测方法
古代观测二十八宿出没的方法常见的有四种:
第一是在黄昏日落后的夜幕初降之时,观测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星宿,称为“昏见”;
第二是此时观测南中天上的星宿,称为“昏中”;
第三是在黎明前夜幕将落之时,观测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星宿,称为“晨见”或“朝觌”;
网上拍卖预展《二十八星宿像》第四是在此时观测南中天上的星宿,称为“旦中”。
古时人民为了方便於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转,便将黄、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做为标志,合称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角、亢、氏、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龙的形象,春分时节在东部的天空,故称东方青龙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个星宿形成一组龟蛇互缠的形象,春分时节在北部的天空,故称北方玄武七宿;奎、楼、胃、昂、毕、嘴、参,这七星宿形成一个虎的形象,春分时节在西部的天空,故称西方白虎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个星宿又形成一个鸟的形象,春分时节在南部天空,故称南方朱雀七宿。由以上七宿组成的四个动物的形象,合称为四象、四维、四兽。古代人民用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古人面向南方看方向节气,所以才有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后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的说法。
有序排队不插队;公交车上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出入电梯间先下后上;乘坐扶手电梯靠右站;轻声关门;不说脏话;公共场所不喧哗;垃圾分类不乱扔;不乱贴乱画;不过分劝酒;吃饭不“吧唧嘴”;不剩菜、不剩饭;公共场所不吸烟;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手遮挡;公共场合不抠鼻子;接听尊长者电话应待对方先挂机;公共场合不穿拖鞋和睡衣;带儿童外出不随地便溺;遛狗要牵绳,及时清理宠物粪便
展开阅读全文